书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10972600000004

第4章 文献与理论(1)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是中国民族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世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大景观。回顾85年来已出版的几部中华民族史文献,对讨论中华民族史研究应把握的理论问题是有意义的。

一、中华民族史研究文献扫描

中华民族史的研究走了85年历程,总体上看成了一个马鞍型,即从1921年常乃惪的《中华民族小史》(上海爱文书局)开先河;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一个高峰,1933年曹松叶出版了《中华人民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郭维屏出版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出版社不详),1941年李广平出版了《中华民族发展史》(正义出版社),1942年张旭光出版了《中华民族发展史纲》(桂林文化供应社)、李震同出版了《中华民族的来源》(上海民众书局)、马精武年出版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上海民众书局),1944年俞剑华出版了《中华民族史》(南平国民出版社),1945年臧渤鲸出版了《中华民族新论》(重庆商务印书馆);至50到70年代跌入低谷,除台湾1971年出版了王寒生的《中华民族新论》(台北龙华出版社)和.1974一1979陈致平12册的《中华通史》(台北正中书局)外,大陆没有关于中华民族史的着作出版;再到80年代以后又形成一个高峰,在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了热烈讨论基础上,2001年萧君和主编的《中华民族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和田哓岫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北京华夏出版社)几乎同时出版;2007年,尤中历17个春秋撰写的3大卷、500万言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昆明云南出版集团晨光出版社)出版。上述种种着作,以及部分论文对中华民族形成史历史分期的划分存在巨大的差异,下面择其有代表性的划分法作一扫描:

l、郭维屏的划分法

在20世纪30一40年代对中华民族形成史有论述的主要是郭维屏,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重点论述了包括中华民族的起源至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的形成。他认为,中华民族祖先从帕米尔高原下行至黄河流域以后,就形成了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发展态势,但其中心地位受到长江流域苗族群的觊觎。禹时,“敷文德降苗,顺者留居,逆者逐之,此为中华民族势力扩张之开始”。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势力进入了渐盛时代。这个时期,汉族的各诸侯国都在扩张自己的生存空间,齐国吞并东夷,楚国灭南蛮等等。从而推动了汉文化向黄河流域以外地区释发影响,东及大海,南达五岭,波及长城内外。秦统一中国后,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但同时也受到了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时,举兵讨伐匈奴,匈奴大败,造就了“汉族第一次大统一时代”。汉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北逾大漠,西达葱岭。

晋时,五胡乱华,中原族群大举南迁。中原文化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中原民族与南方诸族的进一步融合。入主中原的北方诸族亦主动或潜移默化的受到受汉文化的影响,渐被汉文化同化。唐统一中国,汉室恢复中原。隋唐两朝国力的日益强盛,深受汉文化影响周边的诸民族,也逐渐臣服隋唐中央王朝。随着他们与隋唐经济、文化等往来的民族日益增多,居住长安等大都市的外族人口与日俱增,随之加速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同化,促成了“汉族第二次大统一时代”。李唐衰败,北方民族兴起,逐一与宋争雄,逐鹿中原。宋败南迁,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融合,甚至同化。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文化的发展,渐成中国文化中心。

元时,蒙古族入主中原,其疆域古今第一。随着东西路交通的打开,中原与西域的经贸人员往来进一步加深,民族融合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王朝声威不如汉唐,时受鞑靼、瓦剌等北方民族的侵扰,但在海外移民在大明时颇有成效。满洲统一中国后,其版图可与汉唐相比,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族一律平等,催生了中华民族的雏形。

郭维屏虽然没有将中华民族形成史划分出几个具体的阶段或有期,但对于中华民族形成于中华民国时期的观点是很明确的。

2、陈连开的划分法

陈连开在《中华民族之含义及形成史的分期》一文中认为,中华民族形成史可分为起源与孕育、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中华民族从自发到自觉的联合三大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又可以划分若干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从旧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孕育期。这个阶段以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矛盾统一运动发展的起点,至春秋战国进一步形成了华夏居中称为“中国”,夷、蛮、戎、狄配合东、南、西、北“五方之民”构成“四海”之内统一的“天下”,表明华夷统一已经成为历史的大趋势。

第二阶段,从秦汉到1840年的2000余年,是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时段。这一阶段又有从秦汉到南北朝、从隋唐到辽宋夏金、从元到清,这三个历史时期。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处在阶段性地不断壮大,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呈现出螺旋式地上升过程。其主要成果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形成与确立;各民族共同祖国观念的形成,古典爱国主义在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得到了发扬。

第三阶段,从鸦片战争至当前,是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联合时期。从1840年至辛亥革命以前,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斗争中自发联合,保卫祖国的统一与疆域的基本完整,在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其主要成果是在最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共同保卫了祖国的统一与疆域的基本完整,并推翻了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制民国。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以前,中国人民从纲领、道路、政策、方针等各方面把中华民族联合成整体上升到了理论和自觉意识的高度,获得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大转折。1949年10月1日到当前,是中华民族在获得了民族解放和独立以后的蓬勃发展时期,根本的问题是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完全统一。

这种划分法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而且划分出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孕育期,以及对从秦汉到1840年这2000余年时间大跨度的细分,但是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作用没有突出,而且论述过于单薄。

5、萧君和划分法

萧君和在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背景下,将中华民族的形成分为两个时期7个阶段,即:

第一个时期为中华民族形成的前奏,分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滥觞期、中华先民的多元分布期、中华先民中原中心的形成巩固期等3个阶段;第二个时期为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分为华夏族的形成发展期(或华夏族居统治地位的时期)、由华夏族向汉族的转变期、汉族的形成发展期(或汉族居统治地位的时期)、由汉族居统治地位的时期向中华民族时期的转变等4个阶段。

萧君和的这个划分法分为开前奏、形成两个时期,有自己的特点。但具体的划分却是大有讲究的,起码他把中华民族形成确立的时间定在元代是过于轻率了。

4、田哓岫的划分法

田哓岫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分为从远古到华族的形成、夏商周三代中华文化模式的定型、秦汉两期中华民族内部的新格局、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边疆各族向中原的汇聚融合、五代十国宋辽金元中华民族的再凝聚、明清两朝中华民族巩固发展6编。其中田晓岫认为中华民族形成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的帝舜时代,其标志是这个时期中国已经从部落和部落联盟进入了民族和国家的阶段的观点显然是把中华民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两个不同内涵的问题混在一起了。

但是该书最有价值的是提出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模式为“搅拌式”。就是说,在中华民族发展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一方面,中原族群不断向边疆迁徙,与周边族群融合,把中原文化带到边疆,促进周边族群的发展;另一方面,边疆族群也不断向中原汇聚,输入新的血液,充实新的内容,使中华民族的主体族不断壮大,文化不断丰富。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生汇聚、融合、分解、组合、再分解、再组合的搅拌运动。历数千年之久,形成中华民族内部各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搅拌”运动的总趋势,是使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分散族群不断汇聚,不断在更深层次上反复聚合,促使中华民族内部各族文化内核更为趋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加牢固。

5、尤中的划分法

尤中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以中国古代正统王朝的兴替作为时间主干,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八个历史时期,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从他在开篇绪论开头所言:

“公元前3世纪末叶以后,秦朝和汉朝相继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以原来的华夏族为核心,汉朝时期形成了汉族;以原来中原地区的“中国”为基础,扩大了统治的范围,把非汉族的其他兄弟民族都包括了进去,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而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社会现象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内,统一的地域范围有所不同;各民族内部经济文化得以发展的程度有差别而已。这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统格局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在这里尤中并没有具体地指出中华民族形成于何时,通读全书也看不出历史上中国各民族互动交融整合形成为中华民族史的状况,书名与内不符,所以更准确地说该书应该是一本中国民族史。

除上述以外,在讨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问题时也有学者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时期作了划分,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史的研究有参考价值,主要有:

1、马戎的划分法

马戎将历史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远古到鸦片战争前,是这一格局的形成时期。远古时代的许多民族集团经过长期的交往、征战和融合,到秦汉时期形成了并立和相互依存的以中原汉族为核心的农业区统一体和北方游牧民族以匈奴为核心的统一体。到了清中叶,汉、满、蒙、回、藏等各大民族集团统一在清朝统治之下,才真正结合成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体。

第二阶段,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是这个格局的危机时期。西方帝国主义蚕食中国,企图使边疆少数民族脱离中华民族大家庭,打乱了中国原有的政治疆域、经济体系和民族格局,中国民族统一体面临新危机。

第三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是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国的重建时期。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新统一起来,努力缔造一个在形式与内容方面与以前都不同的新的“多元一体”结构。

这种划分法虽然简明,但第一阶段时间跨度太大,缺乏层次。

2、高翠莲的划分法

高翠莲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可以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从远古到春秋战国。这一阶段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孕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孕育期,而孕育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尚需质的飞跃。

第二阶段,从秦汉到1840年。这个阶段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稳定期,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内涵都在逐渐发生变化,中华民族的实体不断趋向稳定。

第三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这个阶段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危机与转折并存期。维系多元一体的客观条件失效,多元一体格局出现危机,也说明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生存发展出现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