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10972600000027

第27章 结语(2)

这样看来,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政治认同都离不开教育。这是因为历史观作为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是天生的,也不会自发产生,而必须“灌输”,也就是要由国家通过其主导政治思想的传播,通过其主导政治价值观的灌输,使中华民族的历史观牢牢地扎根在人们的观念中。一言以蔽之,就是必须在各民族中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但是,从全国范围的宏观上看,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现在还仅仅局限在少数人的范围里,停留在学术的层面上,作为民间团体的行为在运作。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要在各民族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在各民族中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这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少数人的范围里,应该扩大到全民的范围;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面上,而应该上升到政治和政策的层面;不能仅仅作为民间团体行为运行,而应该作为党和政府的行为运作。要达到这种有组织有领导的运作层面,必须从宏观上确立战略思路。

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战略呢·换句话说,什么是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唯一的、有价值的、涉及一系列不同经营活动地位的东西呢·笔者积四十余年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经验和体会,认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战略应该是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此是唯一的、有价值的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东西。因此,要在中国各民族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强化中华民族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原则出发,从政治上认同了民族的法律地位,这就是宪法《序言》中所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这里,“全国各族人民”指的就是56个民族。这种民族意识强调的是“56个民族56朵花”,是一种分散的个性化的民族意识。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多元”的中国各民族在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关系的和谐氛围中,在互动磨合、认同、整合中,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在这种态势下,如果我们不能不失时机地把56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升华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上,那么真理就有可能向谬误转化,56个民族分散的个性化的民族意识就有可能成为世界民族主义思潮泛起中的“浪花”。我国宪法中早已提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近二十年新疆和西藏的民族分裂主义的猖狂活动,更是促使我们应该下决心把56个民族分散的个性化的民族意识升华为集中的共性化的民族意识,即中华民族意识。这就是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战略思路。

四、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战略思路确定之后,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对策应该围绕强化中华民族意识这个战略来制定。在此,提出以下九条对策建议:

1.确认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实体”的法律地位

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这一点费孝通先生已作了权威的认定。他说:“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个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既然“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那么按照宪法的规定,必须把中华民族的概念从学术层面提升到政治的层面,确认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实体”的法律地位。为此,建议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予以确认。古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把中华民族的概念从学术层面提升到政治的层面,确认其法律地位,那么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才可以引起人们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种种措施才可以提升到操作层面上来讨论,才可以全面地进入国家政治生活的运作之中。

2.确认中华民族的“国族”地位

所谓国族,是指能够代表国家的民族。在中国,虽然汉族人口众多,但它只是中华民族“多元基层中的一元”。所以汉族并不能够代表整个中国。而各个少数民族也只是中华民族“多元基层中的一元”。所以谁也不能够代表整个中国。

那么,谁有资格代表整个中国呢·只有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一中华民族——一才能够代表整个中国,因此,中华民族是名副其实的“国族”。最近马大正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论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指出:“中华民族既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概念,也是一个国族概念。”中华民族的国族地位确定之后,建议在所有的有关个人身份的登记表中取消“民族”这个栏目,以强化中华民族意识。

对于中华民族的国族地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可以认同的。更有意义的是,中华民族国族地位的确认把国家与民族协调了起来,这对中国56个民族之间的互动、磨合、认同和融合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把中华民族提升到政治层面的确认,对于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3.把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作为国策列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之中

中华民族的利益就是当代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谓中华民族的利益,是指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在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利益集中表现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既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奋斗目标。所以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全局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56个民族的利益的集中反映,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盛衰荣辱,关系到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因此,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

有鉴于此,建议将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作为国策列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学习之中,使之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

4.像编纂《中国通史》和《清史》那样,组织专家学者编纂《中华民族史》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历史的古老民族。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术界曾经出版过一些有关中华民族史的着作,如李广平的《中华民族发展史》(1941年)、俞剑华的《中华民族史》等。但这些着作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加上历史的局限,并没有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的面貌。

20世纪90年代初,史式虽然提出要编纂一本全新的《中华民族史》,但十几年过去了,仍杳如黄鹤。2002年田晓岫的《中华民族发展史》虽然填补了半个多世纪没有中华民族史问世的空白,但总体上来说其学术份量尚不足以与历史悠久、族群繁多、文化丰富的中华民族相匹配,更不能与中华民族的国族地位相匹配。

为此,建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像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那样,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民族史》编纂委员会,像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以及最近由国家组织编纂《清史》那样,来编纂中华民族史。只要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一定可以编纂出一部像喜玛拉雅山一样的、具有国际学术影响的学术巨着《中华民族史》,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树立一座永恒的纪念碑。

5.编辑一套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教材

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作为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就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按照实施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规律,编写一套分别适用于学校、工厂、农村、干部教育的教材。而教材作为使用量较大、发行面广、内容最成熟最基本并用于教学的一种有形载体,具有社会性、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学习性等特征。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需要,不仅要编写视觉教材,还要与之相配套编写听觉教材、视听教材。

为此,建议由国家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等有关单位联合组织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一套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教材。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教材不仅要进中小学的课堂,要进大学的课堂,还要进工厂、进农村、进部队,在全国深入而持久地开展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

6.媒体要把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为主旋律的内容之一

在信息时代,媒体不仅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而且还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据有关部门调查,当代中国相当一部分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3.5个小时。因此,媒体必须把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为主旋律的内容之一,加大宣传力度。

为此,建议电视方面要像组织拍摄《雍正王朝》、《天下粮仓》、《亮剑》、《闯关东》等电视连续剧那样,拍摄有关宣传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电视连续剧,为广大群众提供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报刊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设专栏,成系列地、持久地刊载有关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文章、图片,不断地对广大群众进行生动活泼的、形象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

7.把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命名为“中华民族英雄”和“中华民族模范”

事物的发展需要实质内容,也需要有一定的形式。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也需要有一定的形式来表彰和激励广大群众。为此,建议将所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以国家的名义,命名为“中华民族英雄”和“中华民族模范”,分别颁发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以增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荣誉感,提升其尊贵性和权威性。

8.建立中华民族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陈列、研究、保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因此博物馆是对人民群众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华民族具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十分有必要建立中华民族博物馆,一方面可以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历史和多彩多姿的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对人民群众进行鲜活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博物馆还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座标志性、象征性的建筑,屹立在祖国的首都,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风彩。

9.建立中央一级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领导小组

战略和策略确定之后,实施的关键是领导机制。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中心。与此同时,作为国策,要使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成为全民的行动,也必须有一个中央一级权威的领导小组来组织和指导,这是使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从学术层面转变到政治层面、政策层面所必需的,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作为政府行为所必须采取的一个组织措施。为此,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牵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教育部、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任组长。由这个权威的领导小组来规划、协调和监督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深入持久的进行,以期真正达到在中国各民族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目的,并进而从根本上达到巩固国家统一、民族繁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