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10972600000023

第23章 汉族案例(1)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长,是因为这个过程代表了中国各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趋势,甚至可以说也代表了世界民族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必然会形成一些阶段性的民族融合成果,其中汉民族(亦简称汉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案例。

一、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

为什么汉族是一个典型的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案例?因为汉民族研究总结了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雪球理论。什么是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这要从汉民族为什么是一个雪球讲起。

汉民族为什么是一个雪球?因为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结买;汉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也像雪球一样,从整体上看是一个雪球,从局部上看又是许许多多雪花。费孝通先生在提出着名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理论时也说过:“从民族方面说,汉族在整个过程中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因此,我在《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一书的《题识》中,提出了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

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其具体指概念、原理的体系。那么,什么是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呢?众所周知,雪,是一种神奇而又美丽的自然景观。当雪花飘飘之时,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当雪花凝聚成雪球滚动之时,雪球会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汉民族,这个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民族,也颇具雪的特性。从遥远的古代起,她多元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她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成为摇篮,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之中,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像滚雪球一样,融合了许许多多民族或族群凝聚而形成;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发展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因此,我们可以将汉民族比喻为一个硕大无朋的雪球。

从这个比喻出发,汉民族研究雪球理论的定义是:汉民族是一个是有雪球性质的民族共同体,她具有雪球的结构特征,又具有滚雪球的过程特征,还具有雪球的凝聚特征。正是这三个特征的整合,才使汉民族成为一个既包含差异,又被高度认同的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大的民族共同体。

根据汉民族研究雪球理论的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汉民族研究的学术内涵主要分为:汉民族这个雪球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汉民族这个雪球是在滚动中形成的;汉民族这个雪球也是在滚动中发展的;汉民族这个雪球具有雪球的结构;汉民族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汉民族这个雪球越滚越结实等6个层次。通过对汉民族学术内涵的分析,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汉民族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民族。

二、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

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十分漫长,同时也是分阶段的。何谓阶段?就是事物发展进程中划分的段落。而过程的阶段性,是指任何一个确定的过程都是可以分为若干段落的;每个段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确定的质的区别;阶段与过程有着部分质的区别。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总过程中各阶段之间的前后相继,上下连贯,相互贯通,一个接一个的不间断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不间断的发展,一是指一个确定的过程中阶段之间的连续性;二是指过程之间转化的连续性,即每一个过程完结以后,在一定条件下,都要向与它有必然联系的过程转化。汉民族滚雪球的过程就是分阶段的,而且当汉民族滚雪球形成过程完结后,很自然地转化进入了汉民族滚雪球的发展过程。

(一)汉民族滚雪球形成三部曲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汉民族滚雪球形成的三个阶段:

汉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的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

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民族形成的科学意义上来说,汉民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公元前23至前22世纪左右,夏民族在黄河中游河、洛流域的黄土地带首先崛起。相传夏部落在进入河、洛流域以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时期。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人们的主要纽带。据《史记·夏本纪》说:夏部落姒姓,共十二个氏族,以夏后氏为核心组成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大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到了大禹时期,青铜工具开始出现并使用。正如《越绝书》卷十一说:“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对此,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夏王朝所在的中心地区大致相符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分布地区,出土了形制和器种比较复杂的青铜器提供了考古例证。与此同时,水井的发明,如在洛阳锉李,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发现的水井,为夏部落向纵深开阔地带聚集定居提供了新的条件,血缘关系开始向地缘关系,在舜时就发生过“流四凶族:浑敦、穷奇、祷杌、饕餮,投诸四裔”的事。经过长期的融合,到禹时,《左传》哀公七年中所说的“禹令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时的夏部落联盟,已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了,“万国”是地域的区分,而不是氏族或部落的籍别了。

在这种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禹在治服水患后,“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尚书·禹贡》:“九州攸同,四映即宅。.”就是说九州统一,四方可居之地都奠定了。于是,随着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建立,中国第一个民族——夏民族也崛起了。

当夏民族在黄河中游崛起之时,地处山东半岛,奉鸟为图腾的商部落还过着原始社会“无定处”,“不常厥邑”的流动生活。但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本来臣属于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完成了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而发展成商民族,崛起于黄河下游。史载:“汤征诸侯”,“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在鸣条会战中灭夏,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商王朝,支持汤灭夏的“万邦”、“万方”,就都是按地域划分的人了,商民族就稳定地屹立于古代民族之林,而夏民族却臣属于商王朝而成为一个被征服民族。

历史常常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与商灭夏一样,居住在陕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间,原来是商王朝部属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属于商王朝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重演了商灭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亍周王朝,周民族以方百里的小国,六七万人口的小族,崛起于陕甘岐丰之地而入主中原,曾几何时显赫一世的大族——商民族以及古老的夏民族都成了被征服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黄河流域相继崛起之后,楚、越两族在长江流域也相继崛起。

土生土长在长江流域江汉地区的“楚荆”或“荆楚”,开始从部落到成为民族的时候,不管是参加武庚叛周失败,被迫从淮水下游南下,被长江所阻后,又沿江西上,来到了江汉地区商民族中的熊、盈两部,还是被周封予楚的熊绎,最后都变其风俗,被卷进楚民族形成的主流之中,而“蛮”化了。正因为如此,所以熊渠以及楚武王都理直气壮地自称为“蛮夷”。“楚荆”崇尚武功,他们在不断向外发动战争中,迅速强大起来。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不仅奠定了楚开国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个标志。从此之后,左右驰骋、纵横捭闻于汉江地区的楚民族,以其绚丽独特的民族色彩崛起了。

越民族的形成是从于越突起开始的。分布在江、浙到两广或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长期处于“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域位置的优越,商、周之时,与中原诸民族邻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于越突起,开始了形成为民族的历程。越民族形成的标志是吴、越两国的建立。

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的历史活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壮一幕,在这里,我们之所以说夏、商、周、楚、越诸族崛起是汉族形成的第一阶段,是因为经历史的长期融合,他们的文化后来都成为汉族文化的血肉部分。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

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的。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诸族作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统治下是怎样滚雪球的呢·

西周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左传》昭公九年周大夫詹桓伯说:“我自夏以后稷,魏、骀(邰)、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可见在西周就开始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居黄河流域,楚、越两族居长江流域,蛮、夷、戎、狄居四方的民族分布图。从春秋到战国,不仅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动荡、大分化的历史时期,也是民族关系发生大变动、大发展的历史阶段。这时,夏、商、周、楚、越诸族在滚雪球中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间进行的。例如晋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来军队组成的规定,说明“国”与“州”对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晋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鸿沟已逐渐填平。又如商民族成分的宋桓公,在狄人灭周民族成分的卫国时,也出兵相救,乘夜迎接渡河而来的卫文公,就是因为卫丈公的妹妹是桓公的夫人,两族早已联姻,表明周、商两族之间的民族界限没有了。再如商民族成分的孔子死后,周民族成分的鲁哀公写诔文追悼他,并称之为“尼父”,表明周、商民族认同的一致。

春秋民族大融合,还扩张到部分蛮、夷、戎、狄之间。如《国语·周语》说:周襄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晋献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时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个混血儿,不仅如此,重耳逃难到狄时,“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僚、叔刘”。咎如是赤狄的别种,重耳又与狄人通婚。还有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是鲁僖公之妾;赤狄别种路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晋国人与戎族的秦国人联姻,更表明春秋时包括部分蛮夷狄戎在内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又如在南方影响最大的楚族春秋初期自称“蛮夷”,但到了春秋后期,受周文化的影响,不仅能诵读《诗经》,而且还问九鼎轻重,对夏、商、周三族十分珍重的“九鼎”,同样表现出认同的心理,都说明蛮、夷、戎、狄被卷进了民族大融合的洪流之中。所以,当“服事诸夏”的东夷族须旬国受到邾国攻击,求救于姻亲鲁国时,成风说:“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表明周民族文化的代表的周礼,也成了夷族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根据。

所有这些统统汇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汪洋大海,于是一个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蛮非夷非戎非狄的次生的新民族——华夏民族诞生了。

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都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孔子则视“夏”与“华”为同义词,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说:“楚失华夏”,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此后,“华夏”遂成为春秋时以夏、商、周三族及夷为主源,部分蛮、戎、狄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称。

春秋时期,华夏民族虽然在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了,但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诸侯林立争霸,使刚铸成的华夏民族先后形成为秦、楚、齐、燕、韩、赵、魏等族群。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广的范围,更快的速度继续进行着。如南方的楚国,春秋以后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一带。据统计楚在春秋时先后吞灭四十五国,被楚征服的长江流域的蛮人、濮人、淮河流域的夷人以及“诸华”人逐步融合,而成为华夏民族在南方的主要族群。战国时,楚进一步扩大疆域,并灭了越国,成为当时国土最大、人口最多的诸侯国。又如西北的秦国是战国时代的后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诸华”族,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就在春秋战国之交,秦与西方诸戎族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遂霸西戎”,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昔日西方落后的戎族国家,成为西北各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跃而成华夏民族的核心。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又演出了波澜壮阔的滚雪球式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这一幕历史的活剧中,一个崭新的民族一一华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这是汉民族形成的第二阶段。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

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熔炉中铸成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分散的、不统一的民族,《说文解字》中所说“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反映商业发展的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华夏民族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苟子所说“四海之内若一家”,孟子所说使天下“定于一”的“大一统”思想。在这种思想的观照下,夏、商、周三族的祖先都纳入了“兼有天下”的黄帝体系之中,各族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变成以黄帝为共同祖先的亲戚,黄帝成了天子和诸侯共同崇拜的始祖神。为了使“天下为一”,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时间灭了六国,从多元走向一体,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秦王朝。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筑长城,规定“书同文字”,“行同伦”,“治驰道”,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等一系列措施,使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

但是,由于秦统一后仅十五年,即亡于秦末农民大起义,这时,刚统一起来的华夏民族的命运如何呢?在这个历史的突变中,汉承秦制,在“大一统”思想的观照下,汉武帝采取了创设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郡;实行“编户齐民”;颁布“推恩令”、“左官律”和“附益阿党之法”;颁行五铢钱、均输法、平准法,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系列措施,使华夏民族在滚雪球中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在世界民族之林扎下了根,汉族在滚雪球的“大一统”中最终形成,这是汉族形成的第三阶段。

由此可见,汉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和在“大一统”中形成的三个阶段,笔者称之为汉民族滚雪球形成三部曲。

(二)汉民族滚雪球发展三部曲

当汉民族滚雪球形成过程完结后,又很自然地转入了汉民族滚雪球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滚雪球的发展,宋辽夏金及元明滚雪球的再发展,清及民国滚雪球的大发展三个阶段,笔者称之为汉民族滚雪球发展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