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嘿!我最喜欢的名人故事
10970900000010

第10章 智慧故事(3)

只听得众人一片叫绝,县令王笔突然一想,不对呀!这分明是骂知府大人杨贵和我嘛!这“龟”与“贵”同音,“鳖”与“笔”同音,便气急败坏地指着苏东坡质问道:“大胆狂徒!竟敢当面辱骂知府大人和本县令!”苏东坡回答道:“王县令何出此言,我看你们刚才的诗才是骂!因为霜雪怕见阳光,茶酒进肚撇出来的是尿!而龟和鳖是象征长寿之物,我是为祝寿而作的,王大人难道不知道吗?”

县令王笔被他这么一说,弄得瞠目结舌。知府杨贵则觉得这位宾客来头不小,急忙问主人:“这位是何人啊?”主人回答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文豪苏轼大人。”杨贵,王笔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慌忙上前施礼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还望苏大人海涵。”苏东坡则拂袖而去。

48

包拯两次断牛案

北宋名臣包拯在天长县刚任县令时曾审过两桩牛案。

那是春耕时节,东村农民王某和张某一天同在田里耕作,休息时坐在田岸边闲聊,让两头牛在坡上吃草。一会儿,两头牛抵起角来,王某和张某没当一回事,竟在一边看热闹,谁知道王某的牛把张某的牛抵死了。这下两个好朋友翻了脸,张某告到县衙门要王某赔牛。那时包公还没上任,前任白县令审案时想:判赔,王某吃亏;判不赔,张某吃亏。左思右想,没法把案子判得公平合理,只得把两个人收在监里。

第二天,包公上任,听说有两个农民在监里骂人,提出来一审,知道事情的原因,就笑哈哈地对他们说:“你们本是一对好朋友,只是漫不经心使牛抵角死亡,以致朋友反目成仇人,这实在是不应该的。今天本官劝你们言归于好。”说罢,提笔写了四行字:二牛抵角,不死即活;活牛同耕,死牛同剥。两个农民听完判决,都说这样公平合理,谢过包公,携手走出公堂。谁知那两个人刚走,又来一人报案。

原来是西村农民,名叫刘全。今天早晨,他正要牵牛下地干活,来到牛圈时大吃一惊:原来他的大黄牛满口血淋淋,牛舌头不知给谁割掉了。他心疼得哭了一场,急来县衙门要求破案。

包拯说:“看来,这头牛是活不长了,你干脆把牛宰了,肉可以卖,我再资助你一些钱,这样你又可以买一头牛了。”刘全感激地挥泪告别。

刘全刚走,包公当即出了一张禁杀耕牛的布告:本县晓谕黎民百姓:为确保春耕春种,保养好耕牛,严禁私自宰杀。如有病牛,须请牛医诊治:诊治无效的,先报呈县衙,经查验后,方可宰杀。未经查验,擅自杀牛的,一律严惩不贷。有人捕捉到杀牛者,官府赏银三百贯。

第二天,刘全的邻居李安前来报告说,刘全擅自宰杀耕牛。包公想:村中的人一定都知道,刘全宰杀的是残废牛,而这个自称刘全邻居的人明知杀残废牛而来告他,不就是诬陷好人吗?这人肯定和刘全有仇。包公出布告本来就是要引刘全的仇人出来。现在问过姓名,知他叫李安。刘全曾告诉包公李安和他有仇,看来此人定是偷割牛舌的人。一审问,李安只得承认了自己割牛舌而又来诬告的罪状。

49

解缙巧辩打玉桶

解缙是明朝有名的大才子。

当时,金銮殿里,有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制的一对玉桶,作为传国之宝,代代相传,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历来有专人管理,谁也动不得。

传说有一天,有几个大臣指着其中一只玉桶,对翰林学士解缙说:“人家都说你胆大,看敢不敢打掉这只玉桶?”

解缙笑着说:“打掉一只玉桶,有啥关系?”说罢,“哐啷”一声,把一只玉桶打碎了。那几个大臣慌忙去报告皇帝。

皇帝传来解缙问:“解缙,他们说你打掉了一只玉桶,是真的吗?”

解缙说:“为了万岁的江山,我打掉了一只玉桶。因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只有一统(桶)江山,哪有二统(桶)江山?如果有二统(桶)江山,国家怎得安宁?”

皇帝说:“对呀!只有一统江山,哪有二统江山?打得好!打得好!”那几个大臣灰溜溜地退了出来。解缙跟着也出来。他走到门口,那几个大臣又围拢来,一个个伸出大拇指夸奖他有胆量,有办法,是个奇才。接着又激将他说:“解大人,你只敢打一只玉桶,还敢不敢打第二只玉桶?要是你敢打这只玉桶,就算真有本生事。”

解缙说:“这算得什么?”说罢,“哐啷”一声,把剩下的一只玉桶也打掉了。那几个大臣又飞也似的跑去报告皇帝。

皇帝大怒,又派人把解缙叫来问:“解缙,你刚才说只有一统江山,没有二统江山,把那一只玉桶打掉了。现在,你把剩下的一只玉桶也打掉了,这是为什么?”

解缙奏道:“玉桶江山,脆而不坚,铁桶江山万万年。为了陛下皇业永固,还是打掉玉桶换威铁桶吧。这样,陛下的江山就会像铁桶一样,万代相传了。”

解缙的话说到皇帝的心坎上,他立即下令铸一只大铁桶放在金銮殿上。那几个想陷害解缙的奸臣,只得干瞪眼。

50

聂士成仙鹤引路

聂士成是清末着名将领。光绪年间的某天,在朝鲜成欢驿以南的地方,一支援朝的清军,在转移途中误入了日本侵略军的埋伏圈。

“全体人马,原地休息。”聂士成下达了命令,部队便开始原地待命。

“我们在这异邦之地,人生地不熟的,怎么才能突出重围呢?”将士们议论纷纷,不知所措,部队充满了绝望的情绪。

军中一位小队长向聂士成建议道:“将军,我们总不能在此束手待毙。以在下之见,我们只有孤注一掷,组织全队人马向左面山口突围,来他个鱼死网破算了。”

“不行,左面山口肯定是敌人重兵把守的所在。从那儿突围,无异于以卵击石。”聂士成说道。

“那么,其他各处也都有敌兵啊!”

“不要惊慌,再仔细观察一下。”聂士成沉着冷静地打量着四周的环境。突然,他发现右前方的一个高山岗上站着两只仙鹤。它们悠闲自在地在土岗的草丛里觅食,忽儿又互相用嘴揭着羽毛,一忽儿伸长了颈脖向两旁张望。聂士威心里一亮:“你们看,那地方落着两只鹤,一定不会有敌人伏兵,我们就从那儿突围出去。”

聂士成领着部队,悄悄地从鹤立的地方往外冲,果然一路上未遇到伏兵。走出有十里地了,士兵们才敢出声讲话。

“好险啊,要不是我们聂将军料事如神,今天我们可要全完了。”将士们以十分敬佩的目光望着聂士成。

聂士成还是那种沉着冷静的神情:“今后你们可要记住,战争中遇事要多观察,多思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出奇制胜,置之死地而后生。”

51

苏格拉底问道德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经常以向别人请教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声称“自知无知”,只有把问题提出来请教,但是当别人做出回答时,他又对其他种种答案进行反驳,“讥讽”,最后,终于引导对方把苏格拉底自己所主张的观点说出来。苏格拉底称此为“助产术”。

这一天,苏格拉底仍然像往常一样,衣着不整,光着脚板,来到市场上。突然,他拉住一个从他旁边走过的人,说:“劳驾!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你请教。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但什么是道德呢?”

那人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问:“你说道德就是不能骗人。但是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敌人。你能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答:“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

苏格拉底问:“在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这个将领欺骗自己的士兵也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答:“那是战争中无可奈何才这样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骗人了。”

苏格拉底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当父亲的非常溺爱儿子,可是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你能说这种欺骗就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只好承认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什么是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要用什么来说明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给弄得无法,只好回答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

苏格拉底听了十分高兴,对那人说:“你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你告诉我说,道德就是关于道德本身的知识。使我弄清了一个长期搞不清的问题。我对您表示诚挚的感谢!”

以后,苏格拉底又去问别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最后也都是用这种“助产术”得出结论。久而久之,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便在论辩方式中占有了奇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