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认识的杜润生
10955500000065

第65章 农村面貌大变,了不起

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访谈/施芳

每天清晨,杜润生都会拄着拐杖,准时出现在位于北京砖塔胡同的办公室里。这位从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走出来的农村问题专家,对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推广和巩固发挥过重要作用。

杜润生虽已95岁高龄,仍始终牵挂中国的农村。2008年9月,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农村)获奖名单公布,杜润生以全票获得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使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面貌有很大的改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杜润生用洪亮的乡音说。

变化因何而来?杜润生说:“得益于中央的好政策。30年间,中央关于‘三农’问题发了十个‘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对农村工作的重视。”1982~1986年,中央连续发出五个关于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确立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4~2008年,中央又一次连续出台五个“一号文件”,重点强调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

杜润生参与主持起草了前五个“一号文件”,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1981年春夏之交,17个联合调查组分赴15个省调查包产到户。来自安徽的调查组报告说,包产到户是“农村的曙光,中国的希望”。这一年全国有161万个生产队包产到户,占生产队总数的32%。一年后的冬天,杜润生所在的研究室根据中央精神起草了一锤定音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结束了对包产到户长达30年的争论。此后四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谈农业问题,年初布置调查题目,秋季总结,冬天起草文件,次年年初发出。

杜润生神色凝重地说:“农村虽然发展了,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却加大了。目前,农民还是个弱势群体,所以必须加倍关心和爱护。不能使社会上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互相对立,要创造一个和谐社会。”在他看来,要想让农民富起来,非得减少农业人口不可,把更多农民变成市民。要以大、中、小城市为载体,发展中小企业,吸收农民就业。进城的农民如果能得到金融市场的支持,就有条件发展个体、合伙制和股份制企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农村人口减少后,每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农村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含量就可能逐步增加。“出去的富了,家里的也富了,农村问题也就好办多了”,杜润生说。

杜润生提倡农业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他反对以破坏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农村经济增长。他认为农村人才的培养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哪来农村的现代化?”“把农村改革深入下去,农业政策要长期稳定,农村就大有希望”,杜润生说。90岁以后,他渐渐失去了听力,与人交谈要通过纸笔来完成。但这位老人仍在“倾听”,通过读书看报、与人交流来“倾听”农民的声音;他仍在诉说,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诉说农民的心声。

(原载《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3日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