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认识的杜润生
10955500000045

第45章 一位勤奋耕耘的智慧老人

/王印坛

时间过得真快,现在距我在农研室工作已经20多年了。当年,那个为农民致富,为农村改革发展,为农业稳定提高而上下求索,日理万机工作的杜润生主任,已经是98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了。

时光抹不去深刻的记忆。回忆那时在杜老领导下工作的往事,仍然记忆犹新。我在杜老领导下工作的时间不算长,1990年因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机构变更,我被调到中央编译局工作。我虽然不在杜老的亲自领导下工作了,但他老人家的人品道德、工作作风、敬业精神等美德,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并一直影响着我以后的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受益颇深。

对于一个为“三农”(农民、农村、农业)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我内心充满了崇敬和爱慕。在他老人家98岁的时候,使我回忆起在他领导下工作的往事。

杜老的高尚品德使我铭记在心,其中最为深刻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勤奋工作,至诚奉献

如今,改革开放已深入人心,人人都在为深化改革开放而努力,人人都已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然而,我们谁都不会忘记,中国改革开放之路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而当时作为中央和国务院办事机构的农村政策研究室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中央当参谋、出主意,探索农村改革方针政策的重任。杜老身为这个团队的核心领导,他的工作压力,他所付出的辛苦是常人难以理解和感受的。由于当时的环境与条件,他所付出的不仅是艰辛同时还担着责任与风险,可谓艰难起步,重任在肩。对此,只有亲身经历过农村改革起始阶段的人才有真正的体会。那几年,年年都代中央筹备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年年都代中央起草中发一号文件,连续五年不间断,这其中多大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在农研室凡是和杜老一起下乡搞过调查、一起起草过文件的同志都知道他对工作的那份执著认真。一是,工作起来“全日制”、“全天候”,没有上下班,没有节假日。二是,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扎根基层。他下乡搞调研从不浮在上边听汇报,而是直接到农村、到农民家中、到田间地头。他说,不到农民家吃上几顿饭,就很难弄清农民的真实生活状况;不坐到农民的炕头上与农民谈家常就听不到农民的心里话。多年来,他和不少农民、基层干部成了知心朋友、“关系户”。很多农村的实际情况都是通过这个渠道反映上来的。三是,工作认真细致,处理问题谨慎周密。农研室的人们都知道,杜老在工作上是一个追求完美,遇事爱刨根问底,办事没十分把握不拍板的人。

杜老不仅在位时勤奋工作,退居二线后仍然关注着“三农”。有些重要的情况反映和文稿就是在他退休后完成的。他90多岁时还经常到办公室工作。这种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很多人。后期为他整理文件、编辑文集的人员,都是原农研室干部退休后无偿自愿服务者。

二、为人谦虚,淡泊名利

很多人都知道杜老从投身革命起,从未离开过“农”字,为农民、农村、农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几十年来,他亲手写出的文稿已编辑成集出版。他做出的贡献被中外业内人士所称赞。我看过一些关于杜老的报道,有的称他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有的称他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人”。这是他的贡献、成就之所在,当之无愧。但是,我觉得值得称赞的还有杜老那为人谦虚、淡泊名利、鞠躬尽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德。

谦虚、谨慎,潜心做大事,不计名和利,是他一贯的思想指南。我多次听他教导机关人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记:机关越重要,责任越重大;中央越信任越要对工作高度负责;要夹着尾巴做人,扎扎实实干事。杜老的优秀品德,时刻都在影响教育着我们。在纪念农村改革30年座谈会上,来自不同单位的代表在发言中无不颂扬杜老在农村改革中的功绩。而他在讲话时说,好的政策是中央制定的,好的经验是农民和基层创造的,很多工作是大家共同完成的,我只不过是一个“符号”!

他仅用“符号”两个字给自己几十年的工作作了总结。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自然、随便。可我们静静品味、仔细思索,从小事中见风度,从言行中见精神,这是一位多么纯朴、厚道、让人尊重敬佩的老人啊!

为了培养干部勤奋工作不为名利的好品质,在20世纪80年代,杜老就对年轻有为的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在机关实行了给职务不给待遇,给任务不增工资的聘任制。当时,有好几位年轻的同志在局级岗位上任职,享受的是处级干部待遇。杜老说,这叫大胆使用,慎重任命,实践考察,可上可下。在杜主任的培育下,农研室不仅出了成果,也培养出了人才。当年的年轻人如今有好几位在部级领导等重要岗位上任职。在杜老的心中并没有对此感到欣喜。在一次座谈会上,他说,“值得欣慰的是,在我们机关工作人员中至今未发现腐败分子。”一语道明了杜老所关注的不是干部担任了多么高的职务,首要的是廉洁奉公,不贪图名利,品行端正。

三、生活俭朴,随遇而安

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机关编制人数不多,但干部结构明显三多,即高级干部多,曾在地方任过重要职务的多,高级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多。100多人的单位,有部长级干部十来位、局级干部几十位;在职的副主任中有好几位曾任过省长、省委书记、部长等。局外人会认为,这样一个群体,这么一个重要单位,工作生活条件一定不错,其实不然。机关都挤在一座老式小楼里办公。绝大多楼同志是两人一间办公室,而且仅有十多平方米,每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机关就一个大食堂,一个大餐厅(也是机关的大会议室),一律大锅饭。在机关就餐的几位部长级干部和普通职工一样自己拿着餐具到食堂买饭,相当俭朴。

杜老的办公条件更使局外人难以想象。一个典型的北方农家小院,一座陈旧的老北京民居。室内除比别的室领导宽敞一点,多几个沙发和书架外,一样的旧桌椅,别无特殊之处。

杜老的衣着穿戴更是极为普通。如果不认识杜老的人,恐怕他站在你面前也绝对猜不出这个衣着朴素的老人就是享誉中外、大名鼎鼎的杜润生。如果有一天杜老穿上西服,打上领带,就一定是有外事活动,这一点机关人人都能猜得出来。

四、胸怀坦荡,善解民意

参加过农研室活动的大多数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研究讨论的气氛相当宽松,可以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其实,宽松的不仅仅是讨论业务工作,农研室内部的人员感受深刻的还有另一方面,政治民主的氛围也相当宽松。职工对机关内部建设有意见,有建议,可以及时提出,有话尽管大胆讲,不用怕领导有成见,打击报复,“给小鞋穿”。

机关宽松的民主气氛,优良的民主作风是杜老以身作则带出来的,是他耐心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这一点,我在农研室机关党委工作时有深刻感受。按照规定,机关领导班子每年都要召开民主生活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此,各位领导都十分重视。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哪一位领导挑剔过群众提意见的言词,从来没人计较过所提意见的准确度,都是主动从自身找原因,从思想深处作检查。

杜老广听民意,求贤若渴,不耻下问,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决策问题慎之又慎的作风,在“农口”有口皆碑,广为赞颂。他特别重视来自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在农研室不少干部知道杜老有个特点,对下边送上来的调研报告、情况反映等文件,多数是从后边往前看,因为文件的后边通常写的是意见、建议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他是多么急于了解下边的情况,多么关心、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杜老爱听意见和建议,他也偏爱和重视培养那些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有独立见解的干部。在他的教育护持下,一大批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成为研究探索农村政策的骨干力量,为推动农村改革作出了贡献。

在他老人家98寿辰时,我衷心祝愿这位忠于革命事业,勤奋耕耘的智慧老人健康长寿。

(本文作者系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