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认识的杜润生
10955500000029

第29章 从农村问题研究组到农村发展所

/杜鹰

刚才这么多老领导老同志的讲话,听了很受启发,好像又回到红红火火的改革年代。在座的还有很多老同志没有讲,主持人把这个讲话机会给了我,自己感到很不安。想借这个机会讲两句话。

第一,于公于私杜老都是我们的楷模,我们这些晚辈,也就是刚才吴象同志讲的“小朋友”,要永远向杜老学习。于公,他是农村改革的直接领导者,是像有的同志讲的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或者是像杜瑞芝同志讲的总参谋长。杜老为中国农村改革,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莫大贡献,功不可没。于私呢,他是我们这些晚辈、这批“小朋友”的引路人和领路人。

我们80年代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自发地成立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踏上了研究中国农村这条路。那时我和周其仁同志一个班。有一天下课他找我,说有个发展组咱们参加吧,我说行啊。那时在人大整天读资本论,但对已经开始的改革还是很关心。1981年的春节,发展组在北大专家公寓开成立会。杜老作为国家农委领导,到会给我们这些年轻人讲了一篇话。20多年过去了,他的讲话现在还言犹在耳。他从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理论中的农民问题讲起,讲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然后讲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遗产和遗留问题,许多问题非得好好研究,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最后他讲到,现在看来包是一个办法,是一个出路,鼓励我们去好好研究。他还讲了一句著名的话,就是“农民不富,中国就不富;农民受穷,中国就受穷;农民还在古代,中国就实现不了现代化”。这句话后来稍加修饰进了中央文件。他还勉励我们说,你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这是个好事情,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我讲一句话,叫开头容易坚持难,坚持到底更难。回想27年前杜老讲的这句话,我们今天还是感到很欣慰的,因为我们没有辜负杜老的嘱托和期望,总算是坚持下来了,包括锡文、其仁、小强、若冰等我们这些当时在座的一批人。

1981年夏天,发展组到安徽滁县地区搞调查,那时郁昭同志在滁州当地委书记,1982年又搞了江西的吉安调查,广西的梧州调查。那时和现在不一样,一下去就是蹲一个月、两个月,为决策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到1986年,根据形势的需要,杜老把我们收到他的部下,成立了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所,岐山同志是第一任所长。4月9日开成立会时,杜老又去讲了话。那次,杜老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讲起,讲这里面有大量问题要好好研究,实际上是在给发展所的研究方向定位。然后他讲,发展所不仅要出成果,也要出人才。我一直认为这是杜老带领他的团队的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杜老对中国农村改革的贡献,不仅是引导了中国农村的大变革,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在改革的进程中、实践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杜老是新学校里高明的教授。他还讲,发展所要有一个自我调节机制,自我校正机制,农研中心也不多管,你们实行社科院体制,自我校正。他还特别告诫我们,你们要早点度过我们年轻时候的那个幼稚期,我们年轻时去太行、上延安,也有过幼稚期,就是有一点成绩就自我膨胀,他讲这话是有针对性的。他又说,不要去追求个人的知名度,一定要尊重群众,你们的主意如果出好了,千百万人受益,出不好则千百万人遭殃,因此你们一定要有责任感;你们要晓得,任何一个主意都有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没有全是正面作用的主意,因此要把负面作用降到最小。他还说,要想把主意出得好,你就得海纳百川,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你要想让领导拍板,你自己就不要先拍板,不要主观主义,要先去调查研究。后来还有改革试验区那一段,杜老已经退下来了,但经常参加我们的会议,我们也常陪他出差,每次他都有很多精辟的见解、精彩的话语,让人感佩至深。杜老对我们这些人的成长,真正是言传身教,教我们怎样去立志、立德、立言、立人,这样的教诲让我们终生难忘,终生受益。杜老是我们的楷模。他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他看问题之深刻、眼光之深邃,他的厚重的历史感,解决问题的现实态度,还有他这么一位老人永远保持吸纳新鲜事物的风格,永远都值得我们学习。在杜老面前,我们这些晚辈第一要感恩,我们能有今天,杜老是我们的导师;第二我们要好好向杜老学习,努力做一个以他为符号的团队一分子,努力为杜老争光,不给杜老丢脸,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我们学习杜老还得付诸实践,还要坚持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30年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新阶段的问题依然不少,突出的问题恐怕还是一个粮食问题。30年前改革因粮食而起,农村有1/3的人吃不饱肚子,所以要改革。1981年我们到滁县地区嘉山县桥头公社调查,问农民包产到户好不好?农民说:包产到户好啊,单干比双干好啊。为什么呢?因为实实在在地多打了粮食。改革30年,粮食产量从三亿吨长到五亿吨了,但眼下粮食问题又成为一个焦点问题。现在全球初级农产品包括粮食涨价,玉米、小麦价格比2006年年初翻了一番,稻谷价格涨了一倍还多,30多个国家因此引发骚乱。国际粮价高企的原因很多,国内外都有分析。世行最近有个报告说,粮食涨价75%要归结为生物质能源转化。2008年5月我去美国开会,到斯坦福食品研究所跟他们聊,2007年美国玉米产量的1/4搞乙醇转化,说2008年要长到1/3.当石油40美金一桶时,玉米转化乙醇就不要补贴了。现在原油都140多美元一桶了,不仅不需要美国政府补贴,政府还因此减少了对农民的补贴,对它来讲很划得来。全球粮价上涨当然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库存减少、投机因素、交易以美元结算等。但主要原因是美国大搞生物质能源转化。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恐怕更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从2003年起,连续四年粮食丰收,只有80年代有过连续四年丰收。这是第二个连续四年丰收。2008年的夏粮和早稻取得好收成,分别增百分之三和百分之二点几,秋粮长势不错,很有可能实现五年连续增产,打破过去两增一减一平的循环。我在考虑2009年以及以后我国的粮食平衡问题,就是近几年丰收,我们的粮食供需仍然有缺口。前几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大体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需求要达到5725亿公斤,按95%的自给率,国内粮食产量至少要达到5400亿公斤。以现在的生产能力5000亿公斤计算,宽打窄用,到2020年,也就是说未来12年,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还要新增500亿公斤,才能保证我们的粮食平衡。这些年来,国内粮食生产的格局变化很大,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真正能调出粮的省只有六个,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和江西。工业化、城镇化真是不得了,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可小视。第一是占地,说每年占用耕地280万亩,实际上不止这个数;第二是生产要素外流,农业的比较效益愈发低下。化肥价格上涨,2008年上半年就长了百分之二十几,远远超出粮价涨幅。尽管控制大化肥的出厂指导价,但这头不许涨价,那头煤炭、天然气、石油都在涨,化肥厂生产愈多亏损愈多,企业没有积极性呀。所以考虑化肥体制要进一步改革。化肥流通已经市场化了,将来化肥的生产环节也要推向市场调节,把给生产环节的优惠直接给农民。国家对农民的种粮补贴2008年已经达到1045亿元了,前几年税费改革,农民减负1200亿元,农民现在又从国家补贴得到1000多亿元,里外里变化挺大,但还是跟不上化肥涨价。我们的粮价现在是世界粮价的谷底,粮食、化肥往外跑,国际市场价高呀。许多专家讲粮价要与国际接轨,但怎么接轨,也得考虑消费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半年是7.9%,下半年涨价压力还很大。在这个背景下,怎么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得有新思路、新办法。总之,土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比较效益低下,科技进步还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要求,所以未来12年再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难度是很大的。我们正在按《纲要》的要求编制专项规划,其中很重要的一条还是要靠改革,叫做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我想,30年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今后的农业农村发展,还是要靠改革。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能秉承老一代的意志和精神,学习杜老的风范,把我们农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不辜负杜老的期望。

(本文写于2008年7月18日,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