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0955300000062

第62章 尧车地与击壤场

在静升村和集广村之间,有两块相邻的耕地,一块人称“尧车地”,一块人称“击壤场”,据说在很久很久的古代,这两块地中的一块曾是静升村口的停车场,而另一块则是一处打谷场。由于尧帝巡游天下时,曾在这里停放过车驾,并与正在打谷场中游戏的几位耄耋老人有过一次特别的邂逅,于是这两块地便有了以上的地名。

传说在尧担任国君的时候,有一天,带着鲧巡游来到了静升村一带,远远地他就看到,在村口的一块场地里,老老少少热热闹闹地聚集了很多人。尧心里很是疑惑:不过年不过节,不收秋不打夏,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干什么呢?于是他要车夫将马车赶往人群聚集的地方,要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来到打谷场附近,尧让车夫将马车停在停车坪上,他自己便和鲧向打谷场上的人群走去。

来到人群跟前,尧终于弄清楚了,这里之所以聚集了很多人,是因为大家在观看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玩游戏。

这几个老人玩的游戏叫“击壤”,是一种投射游戏。“壤”是用木板做的,前面宽后面窄,长约一尺二寸,宽约三寸左右,形状就像一只鞋子。玩的时候,先把一只壤插在地上,然后玩家走到三四十步开外,将手中的壤向插在地上的壤掷出去,击中的就算赢。

尧帝走过来的时候,适逢玩家之间发生了争执,几个老人像小孩一样,为了谁输谁赢正争得面红耳赤。看着几个老人一本正经,憨态可掬的样子,周围观看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笑声。

看到眼前的一幕,尧的心中颇感欣慰:一群耄耋老人,像顽童一样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不正是天下大和的一种真实反映吗?尧帝正要向老人们问些什么,鲧则不禁叹道:“耄耋老人游戏街头,乡村百姓安享太平,尧帝的仁德真是遍布天下啊!”

听了鲧的感叹,有一位击壤老人很不以为然,他看看眼前这两个陌生的客人,敲击着手中的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您知道吗?这击壤老人唱出的便是那首流传千古、闻名于世,被称是中国第一首诗歌的《击壤歌》。它确确实实出自古代静升人之口!“击壤而歌”的典故就发生在上古时代的静升!

听了击壤老人的歌,鲧感到有些尴尬和难堪,他扭头看了看尧帝,对击壤老人说:“你知道吗?站在你眼前的这位就是尧帝,是他的英明和仁德才使得普天下的百姓安居乐业的,你言辞如此狂妄,实在是大逆……”

看到鲧对击壤老人发怒,尧帝向他挥了挥手,制止了他。

尧帝说:“老人的歌唱得好啊!他唱出了世事的太平,唱出了天下的大和啊!”接着,尧帝对鯀说道:“作为一位国君,如果老百姓蔑视他,看不起他,说明他做得非常差;如果老百姓对他产生畏惧,对他敬而远之,说明他做得还不太好;如果老百姓愿意亲近他,并且从心里赞美他,他就做得比较好了,但他仍然不能算是一个好帝王;一个好的帝王应该是老百姓从来就感受不到他的权威,却又能自然而快乐地生活着。我做国君五十年,追求的正是这种境界啊!”

说着,尧帝转身握住击壤老人的双手,十分感激地说:“谢谢你,你让我知道了我今后应当怎么做!”

在场的人怎么也没想到,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位和蔼可亲、与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的慈祥老人就是他们的国君尧帝,于是,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尧帝英明啊!”

一片欢呼声中,尧帝走了,他告别了朴实可爱的乡民,乘着他那辆只有一匹白马驾驮的、普普通通的红色马车走了。而人们则还围拢在一起,议论着尧帝的仁德,久久不肯离去……

传说,过了许多年之后,老子巡游四方,设坫传教,来到静升村,当他听说了“击壤而歌”的典故后,对尧帝无为而治的统治理念很是认同,为此,他亲自拜谒了尧车地和击壤场,并将尧帝的治国理念写进了他在后来所著的《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这几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他对尧帝所讲的那一番话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