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0955300000060

第60章 忠勤堪念侯桢祥

侯桢祥(1906—1987)又名侯懋棠,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人。

侯桢祥民国二十四年(1925年)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等介绍,加入国民党。民国十五年(1926年)毕业于北京励志中学,之后,先后入北京私立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山西农业专科学校就读;民国二十年(1931年)任职山西省政府并荐任视察,负责11县之工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父亲去世,侯桢祥用父亲的500块银元抚恤金在家乡创办了一所“育英小学”,学校男女兼收,打破男女不同校的封建旧俗,开灵石县教育史之先河。为了维持学校,竟将祖上遗留下的一块最好土地卖掉。育英小学创办5年,共招收3个班,毕业生在全县会考中名列前茅,声名远扬,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办。

侯桢祥在省政府任职期间,引静升村外的溪水解决灵石县城居民的吃水问题,结束了县城居民世代饮用浑浊汾河水的历史,一时被传为佳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侯桢祥进入军统局工作;1938年调任军统局晋陕局组长,1940年转任重庆军统局总务科,历任股长、副科长,1943年升任上校科长兼任中美合作所总务组组长,负责照料张学良将军生活起居。侯桢祥长子侯承业博士在他的自传《生命中的千锤百炼》中写道:“……当时年纪小,不懂国家大事,只知道父亲对张学良先生很好,他总是应张学良先生的要求,让他与父亲住得近一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侯桢祥改任保密局设计委员,1948年调任交通部警察总局三处处长,赴台后,又调回保密局任第七处处长,并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5年,奉命退役。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时,侯桢祥同灵石老乡张彝鼎先生一同赴台。此后,张彝鼎先生经常到侯桢祥二弟侯桢瑞在台北开的面条馆吃面、腐乳肉和油炸糕;后来侯桢瑞赴港创业,面条馆歇业,侯桢祥每逢过年过节就将自己做好的腐乳肉送给张彝鼎先生。

1966年,退休后的侯桢祥受宋美龄女士之请,出任专门为残障儿童提供服务的慈善机构——台北振兴复健医学中心主管。此后,侯桢祥忙于兴建病房、宿舍,协调经费、车辆、人员,并精于管理,将整个中心规划成为一个大花园。宋美龄对于侯桢祥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极为赞赏。侯桢祥在自己的办公室亲笔书写的座右铭为:

做的好事则归于大众,吾人不能居功,这就是革的精神,革命者的本色。凡是革命者,要有坚苦卓绝的精神,不同流合污,不敷衍,不妥协,不马虎,不自欺人,必须诚心诚意而为之。我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都是根据此数语。

1978年,侯桢祥因年事已高,精力有限,病魔缠身,拟了辞职信,当辞职信面交宋美龄女士时,宋美龄没有同意,她不愿失去如此忠诚的一位干部,更不愿失去这样一位值得信赖的好友;对此,侯桢祥十分感动,不愿再提辞职之事,便一直坚持工作到1986年80高龄时奉命退休,之后改聘为振兴复健医学中心顾问。

1987年5月24日,侯桢祥因心脏衰竭,安然离世,享年81岁。蒋经国先生闻之,亲笔题写了“忠勤堪念”的挽幛,并送了花圈以示哀悼,张彝鼎先生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为侯桢祥举行了隆重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