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0955300000050

第50章 军旅诗人王如玉

王如玉(1732—1773),清霍州直隶州灵石县静升村(今静升镇静升村)人,字璞园,又字岚溪,号汾左。

王如玉自幼聪颖好学,“日事吟哦”,“穷根溯源”,学问于“左图右书”之室。乾隆十六年(1751年)北上京师求学于贤士大夫,随后南下齐鲁,再至江南,交游社会贤达、文人雅士,得识济南名士朱文震,引为知己。

王如玉好客,“座上常开北海之尊,接引名流递相唱和”,“兴到神来”,“拈毫挥洒”,一日得诗十首,方停盏罢宴。其诗作气度高雅,“不为古缚,不为今诱”,慷慨有节,如其为人。

经好友朱文震引见,王如玉得识扬州八怪等江南名家,与郑板桥尤为相知,成忘年之交。当郑板桥为其作兰竹时,王如玉赋诗《郑板桥画兰竹歌》酬答。诗中王如玉对郑板桥作画时的“淋漓一扫千毫秃”之潇洒和辞官时的“拂袖归来敝屣脱”的清高,特别是“英风满襟书满腹”的气度,钦佩不已。诗尾写道:“重君为人宝君画,如入深山得奇璞”,并表示要以“三百鹅溪报琼玉”。

王如玉“嗜酒好谈”,郑板桥“诙谐诗酒”,酬唱应答挥毫泼墨之间,板桥又书一联:“搜尽奇峰打草稿,摘来红叶补烟霞”。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王如玉的诗作《岚溪诗钞》问世,好友朱文震为之撰序。

而立之年,王如玉由贡生以道员注籍,官贵州贵西道兼提刑按察司事,每遇案件,他总要“再三详审,民以不冤”,“境内大治”,深得总督刘藻依重。后以亲老归养,返回故里。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小金川(治今四川小金)叛乱,乾隆皇帝下令征讨。王如玉因驸马爷忠勇公福隆安奏荐,发四川军前委用,分理粮务。临行乾隆皇帝内廷诏见,王如玉赋诗《内廷佛手柑之赐恭纪二律》叩谢。三十八年(1773年)小金川降人复叛,袭清军大营,主帅温福死,王如玉也因此阵亡。

次年,奉旨赠王如玉太仆寺卿(从三品),人祀昭忠祠,立坊于静升村北鸣凤塬王氏祖茔旌表,荫一子荣棨以知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