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功,北宋河东路霍州灵石县柳树原(今静升镇柳树原村)人,自称“李宋臣”,北宋时任灵石县尉,后升任河东路军马都统制,官阶为右武大夫。其部将李实,亦为灵石县柳树原村人,原封保义郎,后因与金兵作战累积战功,补委成忠郎。
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分两路南侵。一路,左副部元帅粘罕攻太原,九月城破,知府张孝纯被俘投降;副都总管王禀巷战失败后,投汾自尽。另一路,右副都元帅金太祖次子斡离不攻燕京(今北京市),由河北向山西入侵,平阳(今临汾市)叛卒导引金兵从阴地关(今灵石南关镇)进入灵石,又占冷泉关(今灵石两渡镇冷泉村)。宋将张灏受命兵出汾州(今山西汾阳市),尚未与金兵交战,便望风逃窜,土崩瓦解。粘罕狂妄地说:“关险如此,而我乃得越,南朝(指北宋朝廷)可谓无人矣!”
金兵所到“恣为焚掠,河东士庶首被其害”,民众纷纷组织义军,抗击金兵。太行山八字军“赤心报国,誓杀金贼”,河东红巾军袭击安泽、潞安(长治)粘罕大营。
灵石县尉李武功不愿被异族奴役而“披发左衽”,遂“仗义自奋”,“在西山下寨,聚集到统制、统领、将佐、兵卒三千四百有余”,“纠率民兵,掩杀贼众,收复陷没州县”;其部将李实在灵石一带发展义兵也达数千。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义军在傍绵山、临霍山的千里径古道一线连营结寨,与金兵大战,李武功指挥军士四面掩杀,李实一马当先冲入敌营,荡平高壁店(今灵石翠峰镇高壁镇村)金兵大寨。
南宋当权者为时局所迫,想利用义军解危,收复失地,曾接受抗战派的建议,下诏:“忠义之士如能捍御一方及纠集师徒力战破贼者,当议其勋庸,授以节钺。”建炎二年九月初四,南宋河东陕西经制使司发文,表彰李武功、李实“累与金贼开敌有劳”,授予右武大夫、河东路军马都统制李武功“不拘常制,便宜行事”的指挥权,委补李实为成忠郎。
李武功、李实抗金活动未见史载,1966年当地村民在绵山山洞发现一铜罐,内装抗金文献5件,记录着以上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