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0955300000032

第32章 建筑艺术

静升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物荟萃。其民居、庙宇、宗祠的建筑各具特色,尤以元代的后土庙、文庙、马和晋祠、明代的资寿寺、介林、清代的王家大院等建筑艺术最为代表。《王家大院志》(侯廷亮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出版)、《画说王家大院》(张昕、陈捷著,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年出版)、《山西古民居建筑新论》(仇晓风著,三晋出版社2009年出版)、《静升史海钩沉》(王金钉、王儒杰、张百仟编著,东方出版社2006年出版)、《资寿寺》(张国华编著,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出版)、《三晋名贤介之推》(张国华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等著作对其建筑艺术均有介绍。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明清间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氏的住宅,为静升王氏所营造的“五堡五巷五祠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庞大民居建筑群落之总称。始建于元末,扩建于明清,现存建筑除部分为明代外大部分为清代遗存。其建筑特色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期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兼容南北情调,再加上匠心独运的‘三雕’艺术;集建筑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等大成于一体,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

王家大院的建筑多呈因地制宜的立体造型。其内在机构为窑洞与瓦房的巧妙连缀,不仅完美地体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求,而且从地理位置选择到总体设计构思,从基础规模到外部装饰,都显示出一种卓尔不群的磅礴大气。整个建筑在合乎礼制和讲究风水、功能的前提下,把南方园林艺术与北方院落造型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既保存了北方传统民居的风格,又创造性地有所借鉴与发挥,其布局、穿插、连贯、分割,有明暗虚实之分,有浓淡轻重之别,致整体建筑或具激越之势,或呈飘逸之态,有画面,有诗意,还有乐感,看似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错落之间形神俱立,从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中均可看到传统文化艺术在民间生活各个角落的渗透,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以及主人的寄托和追求。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严格遵循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礼制秩序,沿袭“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理念,按照传统前堂后寝、三进四合院的规格建造。前低后高的设计,使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提供了内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而且严格按照封建秩序使用,后院正窑洞为长者居住,东西厢房为儿孙居住;北厅接待官府贵宾,南厅接待普通客人;小姐住绣楼,奴仆住前院。官职有大小,主仆分尊卑,不同等级的人走不同等级的门,在不同等级的餐厅就餐,规矩多多,不可逾越。大大小小的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院内有院,门里套门,营造出了各自安逸、恬静、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王家大院的建筑结构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采用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砖土窑洞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绚丽多彩,斗拱、额枋、雀替、枋头、础石、墙基等,形式多样,做工精细,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三雕”艺术,多采用浮雕、透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技法,把主人期盼吉祥如意、追求功名利禄、祈望安居乐业等美好愿望,通过题材各异的图案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地展现于挂落、窗棂、帘架、槅扇、梁枋等部件上,集中体现了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象逼真、工艺考究的艺术风格,将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寓于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佳作之中,而成为古老文明的传承载体。

王家大院是明清大型民居建筑的杰作,是山西晋商大院民居建筑群体的典范,也是依山而建的杰出代表。它历经元明清,穿越700年,以它极其罕见的规模气势,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深沉厚重的文化品位,被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

资寿寺

资寿寺,俗称苏溪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静升村西2公里的苏溪村。

资寿寺坐北朝南,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山环水绕,水秀山青,古树交荫,风景秀丽,为三晋古刹群中不可多得的一处胜景。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唐代,重建于宋代,于金代又遭破坏,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建。明成化三年至正德十六年(1467—1521年)又兴工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葺完善。现存的建筑,均为明代重修。

资寿寺规模宏敞,建筑宏伟,雕梁画栋,琉璃碧瓦。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采用中轴对称,总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大雄雷音宝殿、弥陀佛殿、三大士殿、地藏王殿、药师佛殿、二郎殿等,均为砖木结构。这些古代建筑结构奇巧,雕梁画栋,碧瓦凌空。屋顶三彩琉璃瓦覆盖,制作精巧,很有特色。天王殿顶由明人乔志旻、乔石兰等于嘉靖三年(1524年)烧造的琉璃饰件也堪称古代之珍品。该器鸱吻造型为巨大的鱼龙变纹,龙首张口吞脊;吻尾之上盘踞一龙,龙首探出怒视前方,一肢上举张爪撑天。整条龙动感极强,气势非凡,为明、清时代宗教建筑龙饰中的精彩之作。

药师殿的天花板更是堪称古代木工的上乘之作。屋顶中部为两个饰有贴金浮雕蟠龙的长方形“藻井”,它们由大量小巧匀称的彩色斗拱组成,一组组整齐有序、层层收缩地排列在藻井四周,依八卦图样层层向上内托,进深一米左右,形成蟠龙八卦外封的立体造型。而数十块方格中又饰以蟠龙、药用花草,相互映衬,结构奇巧,古人的聪明才智,从木工到绘画都令今人叹服。这种巧夺天工的结构,在我国北方的寺庙古刹群里,极为罕见。为资寿寺“三绝”之一。

资寿寺因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后土庙

后土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静升镇静升村。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据正殿悬梁记载,元大德八年(1304年)重修,现多数建筑已毁,仅存献殿和正殿。该庙总占地面积1088平方米,坐北朝南,单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仅存献亭、大殿,占地面积421平方米。献殿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四向敞朗,覆盆式柱础,檐下斗拱密致,七踩三下昂,斗拱里转承井口枋、抹角梁形成斗八藻井。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布灰瓦顶,殿内梁架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通檐用四柱,外檐斗拱三踩单下昂,前檐设廊。庙内现存明正德五年(1510年)碑、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碑各一通,字迹多已漫漶。

晋祠

晋祠,又名广惠宫,位于古绵上之地的马和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创建于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1368年),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明穆宗隆庆(1567—1572年)、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曾先后三次补修。现存建筑有正殿、献亭、戏台及钟鼓楼、配殿等。其中正殿和献殿为元代建筑,余为明清所建。

晋祠正殿称“昭济圣母殿”,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建筑面积为132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塑像已被毁坏。献殿亦为元代元至正三年所建,建筑面积81平方米,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整体建筑物由四角柱加八辅柱支撑,柱子顶端设五铺作双下昂斗栱。戏台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始建于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戏台两侧各有一根石柱,刻有楹联一副。楹联寓意深刻,书写工整,笔力雄健,镌刻精湛。戏台两侧有钟鼓二楼,东有配殿7间,西有配殿15间。祠内有石碑数通,最早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所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