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先民植茶树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其中主要集中在澜沧江以南的布朗山一带。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是古代濮人的后裔。在西汉时期他们就已经归属于中央王朝。唐朝时称其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之为“蒲蛮”。事实上,由于音译的缘故,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的“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在确定民族总数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人虽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由于受傣族的影响,他们很多人兼通傣语和信仰小乘佛教。因此,在其传统节日期间,他们有许多佛事活动,如浴佛节、泼水节等都是在寺庙里举行。
布朗族通常是由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于同一村寨。他们的住房是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分工明确: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布朗人以大米为主食,辅之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布朗人喜食酸辣食品如酸鱼、酸菜和酸笋等,就连饮茶也有酸茶。
酸茶是布朗人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与地区特色的饮料,布朗人用之或自食或招待宾客或作为礼物送给他人。酸茶的制法是:
采摘夏秋茶中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和单片叶芽,先将新鲜茶叶煮熟后,放在阴凉处7~10天,使之自然发酵,待茶叶变酸后置于竹筒中,用塞子塞紧,再用竹笋叶将竹筒包好埋进土中,三四个月后取出,即为酸茶。遇到喜庆或有客来访时将竹筒挖出,取出茶叶,拌上辣椒,撒上盐巴,便可款待客人。
布朗族吃酸茶习俗非常古朴,一般早晚各吃一次。在家中燃起火塘,焖上一锅饭,烧上一些辣椒,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从竹筒中取出酸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有时还一边吃,一边吸烟,茶叶酸涩清香,喉舌清凉回甜。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和消除疲劳等功效,融美食与保健品于一体。
除了酸茶以外,布朗人还饮用烤茶和青竹茶。
烤茶是布朗族人待客的上品,其制法为:把茶摘回来,经过锅炒、手揉、晒干等几个步骤后,将茶叶放入特别的茶罐中,然后放在火塘边烘烤;在香气冒出时注入滚烫的开水,然后把茶水熬成茶汤,浓郁香醇的烤茶就制成了。
布朗族还爱煮青竹茶。在野外劳动或长途步行之后,如果想喝清茶来解乏止渴,便就地燃起火堆,随手砍下附近的山竹,将砍下的山竹截成长短不一的、长约为30~50厘米的竹筒作为煮茶和饮茶的器具。在煮茶的竹筒里装入清凉的山泉水,然后把它放在火堆边烘烤,待水沸腾后,把晒青毛茶放入竹筒内并稍煮片刻。待煮好后倒入短竹筒内,分给众人饮用。这种青竹茶将山泉水与青竹香、茶香融为一体,滋味浓醇、爽口。喝了之后,眼睛明亮,头脑清醒。
从这3种茶,我们可以看出,布朗人制茶经验之丰富。这是他们在多年的种茶制茶的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经验结晶。事实上,布朗人是云南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种茶的习俗。他们每到一地,都会在那里种上茶树,由此可见茶在他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布朗人不仅将茶用之于日常饮食、款待宾客中,而且在其婚礼丧葬、祭祀敬神中也离不开茶,这里以布朗人的婚礼为例。
布朗人的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男女成年即可自由恋爱。
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是古朴而又有情趣的“串姑娘”——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衣服,抱上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来达情表意,以求打动自己心仪的姑娘。而盛装着身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进小伙子,用对歌、递烟、敬茶等方式巧妙地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当双方都确定恋爱关系且感情日笃之后,男子就会向女子求婚。
布朗山区许多地方的求婚都以花为媒——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爱她时,就从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以示同意他的求婚。
在以后的谈婚论嫁中,小伙子到女方家要带去一盒槟榔。礼尚往来,姑娘也要请人把一些礼物送给男方,其中必不能缺少一包茶叶。当女方父母觉得女儿可以出嫁了,就会杀一只鸡包好后送给男方;男方接到后就杀猪或买肥肉3斤、糯米饭1包,请人经3次送礼说亲后,便可以确定结婚时间了,这有点像中原地区的“三书六礼”。布朗族人在办婚礼的当晚,请歌手来唱歌庆贺,主人也要给主要的歌手一些报酬,这些报酬一般是2斤肉、1斤酒、1斤茶叶和1包草烟。
由此可见,对于布朗族来说,茶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用于谈婚论嫁和丧葬祭礼中,真是无茶不成礼啊!
拉祜民族敬葫芦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古羌人,后来逐渐南迁,最后定居于澜沧江流域。现在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和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等地。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其最主要的聚居区。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依照本民族的意愿,把“拉祜”作为统一的族称固定下来。1989年以后,经过考察和识别,又先后将散居各地的“苦聪人”和“老缅人”明确地划为“拉祜族”。拉祜族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和“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拉祜族过去本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为其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同时,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拉祜人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
拉祜族的节日有春节、尝新节、火把节、祭祖节和葫芦节等,这些节日体现着拉祜人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拉祜族的大年和小年与汉族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在时间的先后上是相反的。他们的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又称“男人的年”。传说过去只有大年,没有小年。年前男人们总是集体远行围猎,回来时常常误了年期。女人们为了慰劳远途而归的男人们,也总是一次次重新备办酒肉食品,给他们补过新年,后来竟逐渐沿袭成习。因为这是为男人而过的年,所以称之为“男人年”,又因其是补过的年,所以又称之为“小年”。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或“女人的年”。关于这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传说是,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扰,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但为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沿成习,传承至今。
拉祜族过新年时,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他们认为,新水是最圣洁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谁先接到新水,谁家的谷物、瓜果就会先熟,谁家就更有福气。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一听到雄鸡的报晓声,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迅速奔向泉边,抢接新水。接回来的新水首先要敬献祖先,然后给老人们洗脸。
拉祜族的大年又叫扩塔节,是拉祜族人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欢乐的传统年节,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共9天。除夕这天,家家户户把村寨内外收拾的焕然一新。人们杀猪、泡米,把舂好的糌粑放在犁杖、砍刀、锄头等农具上,表示它们辛苦了一年,应和主人分享节日的快乐。人们还为牛割草添美食,以示慰劳。并且,按拉祜族的风俗,初一这天不准外人入寨,初二才能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贺喜。
除了春节外,拉祜族还有火把节等众多节日。
拉祜族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他们的饮食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他们以当地生产的大米和包谷为主食,并喜欢用鸡肉或其他配料加上大米或包谷做成稀饭,其中以鸡肉稀饭为上品。除了这些外,拉祜族还爱吃烤肉。在历史上拉祜族有“猎虎民族”的称号,而拉祜族的“拉”是老虎,“祜”就是烤的意思。今天,拉祜族仍保留着烤食肉类的习惯,方法是用两根竹棍子,把涂有食盐香料的肉夹在中间,放在火塘上慢慢烘烤。烤肉色黄味香,十分可口。
除烤肉以外,饮烤茶也是拉祜族的一大嗜好。拉祜族烤茶通常分4道工序进行。
第一道 装茶抖烤。
先用一只小陶罐,放在火塘上用火烤热,然后放入适量茶叶抖烤,使茶受热均匀,烤到茶叶的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为止。
第二道 沏茶去沫。
用沸水冲满装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上部的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5分钟即成。然后倒出少许,根据浓淡,决定是否另加开水。
第三道 倾茶敬客。
就是将在罐内沏好的茶水倾入茶碗,奉茶敬客。
第四道 喝茶啜沫。
拉祜族兄弟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够振奋精神,是上等的好茶。因此,拉祜族喝烤茶,总喜欢喝热茶、浓茶。
如果有客人来了,拉祜人一定要以烤茶招待。通常,煮出来的第一罐由主人自己喝,第二罐才请客人饮用。主人喝第一道茶,表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第二道茶味道最好,奉献给客人。
除饮烤茶外,糟茶也是拉枯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非常简便的饮茶方式。糟茶略微带一些苦涩酸味,具有解渴开胃的功效。
茶不仅是拉祜族的日常饮品,而且也是谈婚论嫁的必备品。如拉祜族的婚事,在定情后,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时,也要带一二斤草烟、两三斤酒和1包茶叶去女方家听候答复。经过一番交谈后,由媒人亲自动手在火塘上煨一壶茶,依次端给姑娘的父母、舅父和叔伯父喝,如果女方父母喝了茶,婚事即算确定,如果不喝茶即表示拒绝。拉祜族把订婚称为吃“火龙酒”。男方托媒人带两筒大米、两壶酒、两斤肉、1只鸡、1包茶叶和1块盐巴到女方家,由媒人动手在女方家煮好这些食物,请女方父母和亲戚们品尝。吃火龙酒就是商量聘礼和婚期。聘礼一般是酒20碗,米2斗、猪半只、盐2斤、茶叶2斤、红粮20多斤、包头布1条、衣裳1件。可以看出,拉祜人婚礼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茶,因此拉祜人说:“没有茶就不能算作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