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圣者为王:王阳明的超凡之路
10948500000023

第23章 造福一方(1)

No.1 好讼之风

正德四年底,守仁在龙场度过了两年的贬谪生活后,终于要告别黔中山水和各族父老,踏上东归之路了。这一走,倒还真有些舍不得,此生怕是再难故地重游了。

尽管是升迁,但守仁还是顿感前路叵测,不知是吉凶祸福。只是如今他的胸怀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已经养成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心态,但他还是想多看几眼自己曾经耕作过的热土。

当他的船只到达湖南的辰州时,几位湖广籍的弟子早就等候在那里了。其中几位是常德附近的,如冀元亨、蒋信、刘观,他们都是当初慕名到贵州拜守仁为师的。

本来,守仁还要在这里见一位名叫杨名父的老友,不过不知为什么,杨却始终没有到来,守仁不能再耽搁了,于是留诗在自己所借宿的龙兴寺:

“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是惠休?云起峰头沈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

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欲满洲。好景同来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将到留韵壁间》)

就是在此行途中,在辰州、常德等地的寺院中,守仁开始教一群学生静坐。

守仁早前就修习过静坐,只是还没那么专门和用心,后来他才得知,静坐在各家各派中都非常通行,它确实不失为一种使修持者获得清明状态的良好方法。

不管是否跟禅门所学,宋儒是讲究静坐的。想当初,程颐、程颢兄弟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并教人静坐。朱熹曾从学于李侗,从而在思想上完成了一次由主悟到主静的转变,主张从静中体认天理;但他反对专主静坐,只把静坐当做“始学功夫”,认为可以收敛精神,便心定理明,以便识理接物。

而陆九渊的弟子多做“澄默内观”的功夫,以此观照本心;守仁受此启发,也把静坐当作一门专门功夫来教给学生。

先前守仁在龙场,不过随地讲授,及归过常德、辰州,见门人冀元亨、蒋信、刘观时辈俱能卓立,于是欣喜道:“我谪居贵州两年,期间没有一个合适的对谈者,如今你们皆能身体力行,这让我的归途倍感幸运!不过我现在有点后悔,想当初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只是和大家不停地讨论知行的异同,而全然没有找寻到一个可靠的法子引导大家……”

“那先生现在找到好方法了吗?”

“我这次来的路上,回顾自己以往的修持经验,便试着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大家都说此法甚好,顾恍恍若有可即者,着实令大家获益非浅,如今我也把它传授于你们吧。”

当守仁离开后,路上他又觉得应该再叮嘱大家几句,于是又致书道:“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也。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已,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用力处,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着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

不过这还是一个实验性的开始,守仁以后在讲学中曾一度视静坐为最重要的功夫。

庐陵县属于吉安府,这里是个人文荟萃之地,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美誉。

自两宋以来,这里出了欧阳修、杨万里、周必大、胡铨、文天祥等人。到了明时,永乐皇帝初建内阁,七人中居然有五个是江西籍,三个则来自吉安地区。

从永乐到成化年间的内阁领衔者,如解缙、胡广、杨士奇、陈循、彭时等人,皆是吉安人,以至有民谚云“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守仁能被安排到这里当知县,既是一种幸运,更有一种重任在肩的感觉。

这年三月,就在他刚抵达庐陵不久,还没安顿好,就只听一群乡民号哭于道路,嘴里高喊着“冤枉冤枉”。守仁虽然早已耳闻说江西百姓有好讼之风,但自己还没亲见过,所以赶紧升堂问案。

一个小小的庐陵县,民不过万户,但守仁就任第一天,到县衙递状子的居然有不下千人。难道说这帮百姓真有天大的冤情?还是前任知县不为民做主?

等到守仁接过一批状子细细看过,才不禁笑出声来,原来状子上写的尽是些鸡毛蒜皮之事,多数都属于民事调解之类,而且多属凭空指控,根本不必惊动官府;最可笑的是,那讼词动辄千言,便是守仁有心,他也没这个工夫看。

看来这江西民风好讼,果然是名不虚传。不过,动不动就打官司,这是让地方官非常头疼的,而且也与儒家的治国理念有所冲突,因此好讼之民往往会被视为刁民。

想当年,太祖朱元璋在占领南昌后没几天,便筑台于城北龙沙之上,他特意召集城中父老、民众都集会于台下,在告谕中,太祖就曾提到:“你们各自从事本业,不要游走懒惰,不要纠缠诉讼,不要交结权贵,各自保护好自己的父母妻子,当咱的良民吧……”

太祖注重社会教化,赋予了乡绅里老很大的民事权力,其中主要的目的就是有效地解决民事纠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初所竭力推行的政策慢慢就受到了破坏,乡绅里老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也就失去了百姓的信任。

这一方面是因为乡绅里老中一部分人变得欺压良善弱小,一方面则是江西的社会传统使然。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摆在守仁面前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要化清天下,息讼也是题中之义。

然而,摆在初任地方官的守仁面前的,还有更为急迫、更为棘手的问题……

No.2 解民之急

从永乐时代起,朝廷开始向边镇派驻宦官,称为“镇守内官”或“镇守中官”。

当时,他们的职责是监督防区军事,也一并监督本防区内的民情政事。到宣德年间,内地各省也遍设镇守中官,而其地位也有所上升,以至干预地方行政。到了正德年间,经最高统治者批准,镇守中官更取得了干预总制防区政事的合法权力,地位在巡抚文官和镇守武官之上。

但镇守中官还有一项职责,就是搜刮地方特产,以向皇帝进贡。到正德年间,镇守中官的数量也大为膨胀,他们与地方豪强势力相勾结,已成了社会的一大祸害。吉安府、庐陵县自然也不能幸免。

而守仁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吉安府和江西布政使司写了一份题为《庐陵县为乞蠲免以苏民困事》的报告,要求免除镇守中官加给本地的不合理负担。

话说就在守仁刚刚到任后,他查阅公文,发现正德四年十一月的档案中有一份府里下发的公文,说是府里根据镇守江西等处太监王某的钧牌,命府衙吏员到县,催促庐陵县将全县的里长和粮长召来,让他们在本县收买上贡所需的葛纱。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庐陵当地根本就不产葛布,而且原先的岁额中也并无葛纱这一项。见于此种乱摊派,不满的庐陵百姓于是一致抗拒,结果导致负责催缴的陈江等几位里长和粮长被有司拘押在了县衙里,被要求备足上缴的葛纱。

要想妥善地解决此事,就需要先弄清楚事情的原委,于是守仁便对此事展开了细致的调查,才基本掌握了情况:

还在正德二年的时候,当时的镇守中官姚某行文江西布政司,要求查实本省生产葛布的地区;凡生产葛布的县份,必须在葛布上市时抓紧采办,不生产葛布的县份,则要加派相应的买布的银两。

庐陵因为是大县,所以被摊派了一百零五两。摊牌公文一下到县里,一时间群情激愤,百姓纷纷抗议。按照当时的规定,如果百姓拒缴,则由粮长代赔——明初在江浙、江西等地区实行粮长制度,规定每万石上下的税粮为一个纳税区,由一名粮长管理该纳税区税粮催征输解。这些“粮长”多由当地富户充任,太祖朱元璋的初衷是“以良民治良民”,这样就可以减少官府对农民的盘剥。

正德三年、四年,陈江等粮长已经代缴了葛布的摊派款;如今又到了正德五年度,上面规定不仅一百零五两要照交,还得另外采买葛纱。

按说一百零五两并不是一笔巨款,不过相当于当时几户中人之家一年的支出而已。但是,葛纱还仅仅是其中之一,像岁办杉料、楠木、木炭、牲口等,也均在摊派之列,这样累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当时的正经赋税还是比较低的,像庐陵县一年要缴纳的税粮合银也不过三千余两。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各种苛捐杂税增多了,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兼并等原因,老百姓总体的纳税能力却下降了。

如今,仅仅落在庐陵一县身上的各种摊派就达到一万多两;除此以外,还有公差往来的接待费用等。这些足以令不堪重负的百姓家破产,便是富裕点的人家,也深为不断增加的负担所苦。

“照这样下去,百姓哪里还有活路!”守仁不禁感叹说。

“今河北、川东已生民变,就是赣南、赣东北也无不如此,咱们庐陵还算富庶些,不然也早就……”一位也看不下去的幕僚道。

“是啊,这股搜刮的歪风不煞下去,就是我等的失职。”

不过还没等守仁想出应对之策,乱子就闹了出来。

一天,守仁刚到县衙,就只听外面喧嚷声一片,接着便有衙役跑来报告道:“大人,门外有数千的乡民,说是要见您!”

“啊——”,守仁不无震惊,他呆立了一会,想到防止民乱就等于防川,是不能用堵的,要重在疏导:“那你赶紧去跟乡亲们说,本官随后就出来!”

他匆匆整理好了冠戴,便大步走出衙来,但见衙门口的大路早已被乡民们挤得水泄不通。

“请知县大人为小民们做主!”大家一见守仁,于是一齐高呼道,一面喊着一面就跪了下去。

“乡亲们请起,请起来说话!”

“摊派不能再加了啊,大人!如果大人今天不给我们一个准话,我们就不起来……”

本来,守仁还在犹豫着要不要给上司写报告,请求减免摊派。可是,当他一见到这些衣着破烂、面有菜色的乡民,内心便一下子坚定起来:“好,父老乡亲们,今天我王守仁就给大家一个准话!只要我在这庐陵县上在任一日,就务必免除此次葛布的摊派!”

说完,他不免还有些激动,而一想到这庐陵的先贤,再到宦官为恶,守仁便什么都顾不得了。

“那大人准备怎么做?”百姓们心里还是没大有底。

“本县刚刚到任,尚未完全体察民间疾苦。但是,这加派一事,本县已经知悉了原委,本县定为你等申告上司,尽行蠲免!”

守仁话音刚落,但见百姓们一个个地面面相觑,接着便爆发出了一阵巨大的欢呼声……

守仁横下一条心,当真很快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不过,凭着自己的一时意气和一腔义愤,他居然把此事给办成了,这倒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原来这刘瑾也不是不懂得官逼民反的道理,他野心很大,并不愿意看着大明江山就毁在自己的手上,那样反而于己不利。见于国是日非,刘瑾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这其中就包括减免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尽管减免非常有限,但聊胜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