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课讲稿(全二册)
10948400000052

第52章 创作篇(7)

它表象上的阴影/是一株桂花树,有五百丈/那么高。以前,我在山上/炼丹,走火入魔,把还魂丹/炮制成了迷药。作为惩罚/我提着一把斧头,来到了这棵树下/我的劳役,就是一刻不停地/挥斧、砍伐,让斧头的光/得以射向人间。非常神奇/这一棵树,砍出的伤口/马上就会愈合,我根本不可能/砍倒它。我爱嫦娥,想去找她/可蟾蜍守在旁边,不停地催促/砍伐,永远也不准停下/我真想砍倒这棵树啊,它不倒下/我就分不了心,腾不出手,自由/就将永远徘徊在几米之外的地方/手,快如闪电。心,越来越狠/可这一棵桂花树,仍然豪发未损/高高矗立在人世的天上/唉,许多时候,我真的很想回家/人们都知道,我的名字叫吴刚/家住山西汾阳。这砍伐的劳役/不结束,就算自己是另外一棵桂花树/在空中,我也找不到安插的泥土∥

这首小叙事诗,从外视点来看,写了吴刚砍桂花树的故事。为了推进故事情节,诗人用了较大的篇幅来叙事,来描写人物,塑造人物。但叙事诗仅仅叙事还不够,还要抒情。从内视点来看,只有抒情才是诗的特质。诗人在叙事的同时,又不忘抒情。通过抒情推进叙事,使叙事和抒情相得益彰,恰到妙处。

同学们要学习诗歌创作,首先要学好抒情诗和叙事诗创作。中国的叙事诗和外国的叙事诗相比,一直不太发达,尤其是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叙事诗日渐衰落。我相信,随着现代诗的发展,也一定会迎来一个叙事诗空前繁荣的时代!

思考与训练:

一、说说诗歌创作的三个过程。

二、何为体验性灵感和创造性灵感?何为描述性意象和虚拟性意象?这两种意象有些什么不同?

三、说说立象和建构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四、为什么说诗歌创作中太“实”了不行,太“虚”了也不行;以你的创作实践,谈谈如何把握好“虚”和“实”这对矛盾?

五、为什么说叙事诗创作的关键是处理好叙事和抒情的关系?

六、阅读弗罗斯特《未走之路》,然后写诗。

金色的树林中有两条岔路,/可惜我不能沿着两条路行走;/我久久地站在那分岔的地方,/极目眺望一条路的尽头,/直到它转弯,消失在树林深处。//

然后我毅然踏上另一条路,/这条路也许更值得我向往,/因为它荒草丛生,人迹罕至;/不过说到其冷清与荒凉,/两条路几乎是一模一样。//

那天早晨两条路都铺满落叶,/落叶上都没有被踩踏的痕迹。/唉,我把第一条路留给将来!/但我知道人世间阡陌纵横,/我不知道将来能否再回到那里。//

我将会一边叹息一边叙说,/在某个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后:/曾有两条小路在树林中分手,/我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行走,/结果后来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人生充满着各种机遇,也意味着我们随时面临着选择。我们说,善于选择的人就是那些善于舍弃的人。一些重大的选择,会影响、左右我们的一生。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选择。有些人,只是在选择面前左右徘徊,结果丧失了大好时机。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舍弃的智慧”也许比任何才能更为重要。

请以“选择与舍弃”为话题,写一首诗。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20行。

七、阅读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的诗《哑孩子》回答问题并按照要求写诗。/

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把它带走的是蟋蟀的王。)//

有一滴水中,/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

我不是要它来说话,/我要把它做个指环,/让我的缄默/戴在他纤小的指头上。//

在一滴水中,/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

(被俘在远处的声音,/穿上了蟋蟀的衣裳。)//

①这首诗,有着怎样奇妙的想象?孩子丢失的声音,早在远处化为蟋蟀的歌唱,这个隐秘的比喻,意味着什么?有人说,它意味着人的成长也是一种丧失,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②怎样理解声音化作缄默的戒指?从你的成长实践,谈谈成长中的得与失?③以“成长”为话题,写一首诗。内容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20行。

八、阅读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诗《当你老了》,按要求写诗。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

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险庞。//

1、这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名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它会弥久不衰?

2、怎样理解“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两句诗?为什么说人在青春欢畅时所倾述的爱情,只有在人生的末端才能得以验证?怎样理解爱情是时间的艺术?

3、仿照叶芝的《当你老了》写一首诗,不少于20行。

第三十九讲 怎样写小说(上)

同其他文体的区别

关于什么是小说,也许有不同的答案。我们所说的小说,是运用典型化的方法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展开故事情节,描绘生活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借以表现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我觉得高尔基的话还不全面,心理学和历史学也是人学呀!仅仅讲文学是人学还不够,还要讲得再具体一点,文学是人的感情学。如果再具体一点,就是文学是人的感情表层和人的智性深层的学问。那么,什么又是小说呢?小说就是人的感情发生动态的错位的艺术。为什么要这样讲呢?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潜在的、深层的、复合的情感是比较稳定的,不容易被发觉,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中,人的潜在的、深层的情感才能受到触动,才能泄露出来。这样看来,小说这个概念就更明确了,它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的表层情感瓦解和深层情感暴露的过程,这就是小说的艺术。

那么,小说与诗歌和散文又有什么区别呢?总体来说,它们都是表现情感的。但表现情感的方式又有不同。诗歌与散文是表现作家和诗人的个人情感,表现已经意识到的情感,它多在常态的心理结构中去表现人物心灵。小说呢?小说则不同。小说表现的是复杂的情感,它能打破常态的心理结构,把隐匿在深层的人的潜在的意识、人格挖掘出来,在情感的失衡和恢复平衡的过程中,揭示人性的奥秘。我们说,人的感情并不是静态的、永恒的、一层不变的,它是有深度的、立体的、纵深的、多维的、复合的、动态的。我们要表现这种复杂的感情,散文和诗歌就不行了,就要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中揭示深层情感的小说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还可以说,诗歌和散文表现的是比较静态的、表层的情感,而小说则表现的是人的深层的、复杂的情感,它的结构是多元情感的交织和冲击,诗歌和散文则可望而不可及。

由于小说的情感特征,小说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马克思曾说狄更斯等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称赞高尔基的《母亲》“是一本必需的书”。毛泽东则高度评价《红楼梦》,这说明革命导师对小说的社会作用高度重视。

小说的分类

小说的分类,大多按照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容量的大小和篇幅的长短来分,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四种。

一、长篇小说。长篇小说是指反映社会生活比较广阔、容量大、篇幅长的小说。这类小说一般由十几万字到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按篇幅的长短又可分为小长篇、中长篇、大长篇、超长篇和巨长篇。长篇小说由于篇幅长,可以反映丰富的内容。它可以描绘众多的人物,譬如《红楼梦》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重要的人物也有几十个。它可以反映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历史的变迁,反映人物之间复杂关系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风貌,表现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长篇小说由于容量大,在形式上表现为头绪错综、线索繁复、大开大阖、结构宏伟,在情节与情节之间,又层层相因,环环相扣。譬如长篇小说《红楼梦》,通过对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兴败、盛衰以及宝黛爱情悲剧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主子和奴隶、贵族和平民、贵族内部、卫道者和叛逆者之间的矛盾。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腐朽和必然没落的命运,展示了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及必然趋势。我国新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着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在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一阵阵狂风掠过白鹿原上空,震荡着它的内在结构;打乱,恢复;恢复,再打乱。在这里,人物的命运是纵线,百回千转;社会历史的演进是横面,愈拓愈宽;传统文化的兴衰,是全书的精神主体。形成人、社会历史和社会精神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恢宏的、动态的、极富纵深感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画卷。这部小说把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和相互交织,构成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形成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可以说,《白鹿原》是建国以来最有历史厚重感的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在山东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以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生动地讲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一场可歌可泣的反殖民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次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于“檀香刑”。小说围绕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地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埌和阴暗法则。小说塑造了赵甲、孙丙、钱丁、孙眉娘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是一部真正来自民间、一部真正民族化的小说,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

“五四”以后至解放前,随着我国新体小说的兴起,出现了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优秀长篇小说。全国解放后,出现了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柳青的《创业史》、梁斌的《红旗谱》等优秀长篇小说。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你在高原》、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铁凝的《大浴女》、张洁的《无字》、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熊召政的《张居正》、宗璞的《东藏记》、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刘醒龙的《圣天门口》、毕飞宇的《推拿》、余华的《活着》、唐浩明的《曾国藩》、曹文轩的《草房子》等一大批优秀长篇小说,这些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中篇小说。中篇小说是介乎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样式。短篇小说所写的人物不能太多,往往取材于主人公的某一生活的横断面,情节比较单纯;中篇小说则不同。中篇小说篇幅较长,可以描写较多的人物,除集中精力写好主要人物以外,对次要人物也可以着力描写;中篇小说由于可以展开,对主题的发挥可以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在艺术结构上,也便于舒展铺陈,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它可以较开阔地描绘环境,展示一定时期较完整的历史面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就是一篇典型的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阿Q,很典型。写阿Q的麻木,直到他被绑赴刑场,已经意识到是去什么地方了,还让他麻木下去,不写他为自己无故被处死感到不平、感到痛苦、感到愤怒,继而起来进行抗争,只是写他为圆圈画得不圆而遗憾。鲁迅为什么这样写呢?鲁迅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鲁迅在这里是以喜剧来写悲剧性死亡。他所追求的不是一种悲剧效果,而是严重的后果与阿Q麻木心灵之间的不相称,以喜剧来写悲剧,这正是鲁迅先生的这篇中篇小说的不同凡响之处。

中篇小说同长篇小说来比较,往往不容易区分,其实并无严格的界限。一般地说,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篇幅短,生活场面不如长篇广阔,人物也没有长篇多,情节也没有长篇复杂,线索也不如长篇之纷繁。它介于短篇与长篇之间,又不同于短篇与长篇,是一种独立于短篇与长篇之外,具有本身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短篇小说。短篇小说是一种最常见的小说体裁。它的特点是篇幅短,一般只有几千字到两万字之间。其特点是:往往截取生活中的横断面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从某一生活横断面中,往往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生活。短篇小说同中、长篇小说相比,虽然篇幅短、人物少,情节集中而单一,但这并不影响短篇小说反映深刻的主题。比如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家事》,写的是一个中学生题材,生动地再现了当前中学生的特殊生态,一种对家族关系的“戏仿”。他们既是同学,又是“夫妻、姑嫂、叔嫂、连襟、妯娌和子舅”……近亲与远房,盘根错节,应有尽有。小说写的是孩子们的游戏,但许多问题却引发人们深深地思考。升学的压力和生活的单一,独生子女的孤独以及血缘关系的简化,导致人际关系的松散、家族生活的单调、人情的冷漠等等一系列问题。小说在貌似轻喜剧的氛围中,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疼痛。短篇小说的短,看来似乎不容易反映重大的主题。但短也有短的好处,正可以“以小见大“,从横断面上去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又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小说写年轻画家乔安西得了肺炎,快要死去了,可她关注的是窗外一片片叶子,一片片正在凋零的叶子,等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她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当最后一片叶子在风雨之夜落下时,老画家贝尔曼却画上了一片新的叶子,从而使乔安西获得生命的信念,战胜了病魔,而老画家贝尔曼却受了风寒,得了同女主人公一样的肺炎,为了他人的生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非常具有戏剧性,也非常深邃,它的结尾把故事提高到一个价值很高的审美层次,促使读者掩卷沉思,让读者得到艺术和思想的双重享受。

四、小小说。小小说又称千字小说,微型小说、超短小说等,这类小说以篇幅短小,构思新颖、立意深远而深为读者所喜爱。在电子传媒时代,市场上出现的手机小说,就是这种小小说。小小说有四个字的特点:一是微,篇幅微小;二是新,立意新颖,风格清新;三是密,结构严密;四是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小小说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作用,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阅读快餐。

小说的主要特点

小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