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课讲稿(全二册)
10948400000036

第36章 应试篇(中高考应急训练)(3)

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默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象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因为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写得那么肃杀悲凉,因为他写的不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今天的话,那他的《秋声赋》一定会是另外一种内容,另外一种色调。?

我爱秋天。?

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

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

写秋天,往往会写得肃杀悲凉,峻青则一反常态,把秋天写得灿烂绚丽、欣欣向荣。为什么秋天会是这样的?关键是时代变了,人的心境变了,秋天在人们眼里也变了,变得成熟和繁荣。这就是峻青笔下的秋,它独辟蹊径,开拓创新,写出了与众的不同。这样的立意,自然是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峻青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在运用浓墨重彩巧绘迷人的秋色之后,复以议论、抒情作结,诗情画意,充溢其间,时代特色极其鲜明。

我们说,写作文贵在创新,而创新的关键一步就是立意。这样写或那样写,本无一定之规,只不过性情使然罢了。“性情使然”四字,道出了创新的规律。李白之所以写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佳句,盖因“ 性情使然。”这种凭着性情去写心中所有,即使脱口而出,率性所为,也能千古独步,不与俗人同调。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也是诗人真情的流露,才产生不同的凡响。写文章惟有创新,才能有个性,有自己的特色。

多角度分析与立意

我们说,两军交战,作为统帅,不仅要考虑两军人数的悬殊,还要考虑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考虑问题要多角度、多方位。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知道一招不慎,便会满盘皆输。在立意的确定上,也同两军交战一样,也要做到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则要求我们不仅反过来想,还要从不同的侧面想,往事物的内里想。什么叫做往内里想呢?就是我们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时,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而是要从中发掘、体会、咀嚼事物内在的东西。其实,在现实生活里,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譬如大家同去看一棵树,我们看到的只是树,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美学家呢?美学家看到的就不同了,他会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植物学家呢?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这棵树属于什么纲,什么科;地理学家呢?地理学家看到的是此地气候温暖,近年来没有出现过大的自然灾害……我们说,不同的人对树的不同看法,就是一种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寓言材料《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这则文言文材料。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秦青这里,我们可以整理出教育艺术方面的信息,即施教者既要循循善诱,又要学有所长;从接受教育者薛谭这里,又可以整理出学习态度问题方面的信息,即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实施教育和拜师学习两方面的情况,又可整理出成材内因与外因方面的信息,即一个人要成材,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主观上必须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客观上必须有良师。对材料的多角度分析,实际上就是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材料中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信息进行解析、研讨,以便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有利于选择文章的不同的立意。

多角度分析与立意的准则有两条:一是立意要准。多角度分析属于发散性思维,难免会产生脱离话题、脱离材料中心的问题,要在多种立意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筛选、选择,才能保证立意准确。二是立意不落俗套。运用多角度分析方法,经过筛选,立意往往能够出奇制胜。如《薛谭学讴》中“终身不敢言归”,用辩证法观点来看,终生跟在一个先生后面亦步亦趋,学术决难持续创新、发展。别人没有发现《薛谭学讴》中的破绽,我们发现了,就能借题发挥,开掘创新,写出新意。

写作文,立意是比较难的环节。要化难为易,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知识积累、认知和思辩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加强科学的训练,就一定会提高自己的立意能力。“文意”这种东西,刻意去求,“千呼万唤不出来”;偶有触动,却又汩汩滔滔,不绝于缕。人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相信,只要勤练,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思考与训练:

一、立意有哪些基本要求?试举例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工、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墩的平坦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墩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世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也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1、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多角度分析与立意。

2、对多角度分析与立意进行对比、筛选、选择,做到:①立意正确。②立意不落俗套。

3、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少于800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呱呱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1、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2、多角度分析与立意,要求立意新颖、深刻、有创意。

3、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自行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

第二十八讲 写作文怎样选择材料

积累材料要达到应用层级和品位

我们说,一流的设计,还需要一流的材料;没有一流的材料,设计的精妙也就无法体现出来。写文章也是这样。一篇作文,立意和构思再好,没有典型的材料作支撑,也只能是一个空架子而已。

写文章,材料的积累必不可少。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有好材料。宋代朱熹有诗句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唐代诗人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秦朝李斯曰:“泰山不让土埌,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些名言告诉我们,读书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古人所讲的:“厚积薄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平时积累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会文思泉涌,挥洒自如。

我们说,积累材料很重要,那么又到那里积累材料呢?写作材料有两大来源。一是来源于生活。我们应该走进生活,了解生活,记叙生活。在生活中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用心,思考生活的耐心,描述生活的匠心。要不断提高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做生活的有心人。敏锐的观察力是同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感情、知识水平相关的。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力,还要从这些方面进行努力。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热点,把生活中有趣的人和事,随手记下。久而久之,积累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会得心应手。写文章不仅仅与积累材料有关,也与对生活的感悟有关。对生活的感悟越深越透,写出的文章就越深刻。写作材料的第二个来源就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第二基础,它与生活相比,显得更广阔更深厚。其实,我们大量的写作材料,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的。阅读,首先是要认真读课本。语文课本里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一定要好好读、反复读,精彩的段落还要能够背诵。写作文,同学们往往忽视选用课本中的材料,有的同学甚至错误的认为,课本中的材料较旧。其实,只要我们选准角度,课本中的材料完全可以出新,完全可以更切合作文的主旨。其次,要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我们说,写好作文,光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是不够的,一定要博览群书。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获取写作的素材。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先后花了40年的时间,为了写作这部著作,他每天到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去,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回到家里还要工作到深夜。为了搜集有关的资料,他曾翻阅了1500多种书籍,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由于他占有了大量的材料,才写出了这部伟大的著作。爱因斯坦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他一入大学,就给自己开列了一个长长的书单,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爱因斯坦可以说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奋斗了一生,才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

我们说,积累素材,不能浅尝辄止,要达到应用层级。好的素材,要摘录、默记,烂熟于心;有些素材,稍不留意,便如过眼烟云,造成终身遗憾,无法弥补。只有认真积累素材,才能在写作的关键时刻,做到人物语言、事件始末、重要细节,一一娓娓道来,应用在你的文章之中。我们说,说理议论,都会煞费苦心的物色材料,以证所言不虚。如果选材范围狭隘,所用材料又不够典型,言辩就不能服众,读者对此也不会太感兴趣。怎么办才好呢?这就要选择有品味的素材。有品位的素材,能为语言表达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使文章辞藻异彩纷呈,言辩犀利凌厉,可以大大提高文章的品位。

我们说,在生活和阅读的两个方面,可以获取的材料是很多的。我们究竟应该积累哪些材料呢?我以为,可以积累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1.生活实例。生活中的材料,是最鲜活的材料,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搜集。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有三方面的要求:一要真实;二要有内涵,有特点,有味道,有新意,不与别人雷同;三是对这些材料要有所感悟,且比较深刻,写出来对别人有启迪。2.学识和见识。一个人要有学识,就要学习各门学科知识,从科学、文学、哲学、美学等方面多备点料,不可求多,但务必求精。这样,我们写起文章来,就有了渊博的知识,如果再加上自己的见识,便构成作文中的一大亮点。3.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掌握这些材料,可以增高视点,拓宽眼界。4.名人名言、格言警句。5.名人轶事。6、寓言故事。积累材料,还要根据我们写作的需要,写作需要哪些方面的材料,我们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和积累。

积累材料,也要讲究方法。我们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读书本。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要求我们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同学们不妨准备一个读书本,把每天读过的书籍、报刊中的核心材料记下来,再写上几句夹叙夹议的感想和评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定数量的材料积累,写作文时,这些沉淀的记忆就会从心底被唤醒、被激活,成为华彩的一笔。2.剪报。可以把报纸剪贴,按“人物专版”、“景物特写”、“议论说理”等专题分类汇编成册,为写作文积累丰富的材料。3.贮存。可以将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趣闻轶事等小资料,用卡片形式记录贮存,以备写作采用。4.诵记。将一些中外经典片段、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时尚美文,进行诵记,以备写作文急需。5.交流。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散文赏析会、资料展示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培养同学们写作文的兴趣和爱好。6.记日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要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把自己每天的见闻、感受记下来。即使三言两语、一鳞半爪或仅是一种现象、一个观点、一种念头都不放过,久而久之,日记便成为支取材料的“活期储蓄。”我们说,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根”,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要摆脱无啥可写、无话可说的困境,必须寻根开源,才能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选择材料要遵循的几条准则

如果说立意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主旨靠材料才能形成,靠材料得以体现。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好的材料呢?选择材料又要遵循什么样的准则呢?我以为,选择材料要遵循五个方面的准则。

一、选择材料必须切合文章的主旨。我们说,积累收集材料,要多多益善。可是,我们要把材料用到文章里的时候,就不同了,就不能多多益善。这就要对材料进行一番选择,仔细筛选和取舍。筛选材料要遵循的首条原则,就是看哪些材料能为主旨服务。把能为主旨服务的材料留下来。当然,材料与主旨的切合度怎么样,往往凭直观感觉并不易判定。这就要在材料基本选定以后,把文章的基本格局构想出来,再根据这个格局,仔细审视每一个材料。根据文章的格局选择材料,材料的切合度也就容易显现出来。这样做,也就能把贴近文章主旨的材料选择出来。我们来看刘鹗的《泉城秋色》: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欣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大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这段文字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作者在这里写的是《泉城秋色》,选了千佛山、大明湖、街市等一系列材料。不论选那些材料,作者始终离不开泉城秋色这个主旨。千佛山和大明湖,都是济南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济南又以72泉著名,泉城是它的别称。写千佛山和大明湖秋色,自然也是在写泉城秋色了!文章先写千佛山、后写大明湖,再写街市,次序井然,层次分明。忽听一声渔唱,由远望而俯视,转折自然。语言色彩鲜艳,写山光,五彩缤纷;写水色,明净多姿。实乃是选材贴近文章主旨的典型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