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课讲稿(全二册)
10948400000010

第10章 表达篇(1)

第八讲 写作文要学会写人物描写(上)

人物的外观描写

写作文,常常需要写人物。学会写人物,是学会写作的一个重要本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部好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人物的形象和人物的性格。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许多人看了,都以为写的是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因为鲁迅先生把人物写活了,它的高度概括性,可以说直击每个国人的灵魂。那么,又怎样写好人物呢?我以为,首要的是要学会写人物的外貌。

人物的外貌是人们第一眼就看到的直观形象,写好了,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首先看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在她的小说《心声》里,对主人公程老师的描写:

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连她的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一看就知道是个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的人。

黄蓓佳刻画人物,不愧是一个高手,仅寥寥几笔,便使一个年轻的女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们看,她写了头发、眉毛和嘴巴,连说话、手势、走路也都写出来了,这样一个形象,自然会过目难忘了!

我们来看北京著名作家张洁的《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姑娘》中对兰英姐的一段描写:

可是,那曾经丰满的脸蛋,像是用刀一边削去一块,又总是蜡黄蜡黄的。闪亮闪亮的眼睛,变得又黑又暗又深,让人想到村后那孔塌塌的、挂满蛛网、久已无人居住的废窑。她若是紧紧地抿着变得薄薄的嘴唇……那嘴唇曾是那样鲜红。

张洁刻画人物,先写脸蛋,脸蛋是什么样儿呢?像用刀削去了一块,又总是蜡黄蜡黄;接着写眼睛,闪亮闪亮的眼睛不见了,变得又黑又暗又深,像一孔塌陷的、挂满蛛网的、久已无人居住的废窑;最后写嘴唇,嘴唇是什么样儿呢?紧紧地抿着的变得薄薄的嘴唇,尽管这嘴唇曾经是那样的鲜红鲜红。这就把兰英姐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是什么使兰英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是艰辛而又苦难的生活。生活不仅使她美丽的外表变得又丑陋又可怕,也给她的心灵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写人物,有时候会把两个人物对比描写,其目的就是要展现两个人物不同的外貌和性格。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的小说《大江魂》里,有关于一对孪生兄弟大双和小双的精彩描写:

大双热情,开朗,大大咧咧,莽莽撞撞,长得像头小牛犊似的,打篮球是中锋,打排球是主攻手;游泳,更是“浪里蛟龙”,十岁时就横渡过长江,成为当年横渡长江队伍中年纪最小的选手,照片还登上了《长江日报》。不到十五岁,个子已长到一米七六,大伙儿都说这是块运动员的料子。

而小双则沉默寡言,脸色总是那么苍白。个子也高,却长得很瘦,大热天不敢脱衣裳,怕人家笑他胸前的肋骨像“搓板”。他老是待在家里,待在图书馆,饥渴地看书。要不就在家里把那只旧闹钟拆了装,装了又拆。他们的家就在长江边,可他却是个“旱鸭子”,不大会游泳,即使大双死拉活拽地把他扯到河边江边,他也只敢套上充了气的大汽车轮胎,在浅水处慢慢地划动。

这段对比强烈的描写,烘托出两个体魄、性格迥异的形象。一个是大双,体魄健壮,性格却热情、开朗、大大咧咧、莽莽撞撞;一个是小双,个子长得很瘦,肋骨像“搓板”,性格是沉默寡言;一个爱好体育,在篮球、排球比赛中是主将,游泳更是“浪里蛟龙”;另一个则不爱体育,却喜好读书,家虽住在长江边,却是一只“旱鸭子”。人物的外观写好了,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而且为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成功的铺垫。

好的人物肖像描写,未必要穷形尽相,处处使用“繁笔”,而往往用笔极简,惜墨如金。我们不妨看看鲁迅先生在《故乡》里,描写的那个豆腐西施杨二嫂: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图画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一般人写人物,往往只限于平面描写,而鲁迅是一位大师,他的高明之处则是把平面的描写转化为立体的描写。鲁迅先生仅几笔,一个活脱脱的豆腐西施便站立在你面前,仿佛形体伸手可触。这便是大师展现的艺术魅力。

无独有偶,著名作家赵树理,在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里有一段对三仙姑的描写:

三仙姑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

赵树理描写三仙姑,并没有对三仙姑进行全面描写,只抓住三仙姑最主要的特征老来俏。仅几笔,便把一个乡间油嘴滑舌的媒婆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赵树理和鲁迅先生不同,鲁迅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知识分子特色,而赵树理则更多地采用淳朴的北方农民的语言。

描写人物的外观,最重要的是眼睛。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理的丰富变化,往往会通过眼睛表现出来。鲁迅先生曾说,刻画一个人,最好倾尽全力刻画好他的眼睛。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他的小说《再见了,我的星星》里,有一段对主人公晓雅的描写:

她穿了一件毛茸茸的洁白的毛衣,一块红手帕绾着一头黑发,那对长长的眼睛,亮晶晶的,眼珠儿像清水里两粒黑色的葡萄。她恬静地朝他微笑着。

曹文轩先生对一位上山下乡的女知青的描写并不多,只写了她的黑发和黑发下的一对眼睛。这就够了,眼睛里可窥见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神韵。

我们再看看刘健屏的小说《我要我的雕刻刀》里,对章杰的一段描写:

就是这一双眼睛,当别人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什么,或正严肃认真地倾听着什么的时候,他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漫不经心的神情,甚至会闪过一丝狡黠的不屑一顾的微笑;当别人面对着某个人,或谈论着某件事而爆发出哈哈大笑,显得乐不可支的时候,他又常常凝目远望,像在默默沉思着什么重大问题,一点儿不为别人的情绪所感染……

这段生动的描写,准确地传达出了小主人公一种与众不同的过早成熟的心态。作家有一双特殊的眼睛,善于捕捉小主人公眼神的微妙的变化,进而从小主人公眼神的变化中,窥视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现人物与众不同的性格。这段描写虽不算长,但仍可堪称写眼神的上乘之作。

人物的语言描写

俗话说:言为心声。写人物,离不开写人的语言。一个人只要开口说话,无论你是字斟句酌,还是随口说说,都要反映要说话者的意愿和情感。语言描写,就是表达人的精神境界、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我们说,从人物的语言中显现出的人物的个性特征,远比抽象的人物分析来得高明。

写作文,要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我们在生活中,要接触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接触中,要熟悉他们的语言,揣摩他们的心思。在写作时,要为不同的人物设计不同的语言,使其带有生活的原汁原味,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不妨看看著名散文作家秦牧,曾津津乐道的一段话儿:

在屠格涅夫的回忆随笔中,讲到有一次,他在街上碰到一个衰弱的老乞丐,衣衫褴褛,嘴唇铁青,眼睛里含着泪水,伸出了一只肮脏的手向屠格涅夫求乞。屠格涅夫伸手搜索着口袋,刚好他那时什么也没带,“囊空如洗”,于是,他惶惑无措地紧握乞丐战栗的手,抱歉地说:“请原谅,我什么也没有。”

乞丐突然激动了,他的嘴唇透出了一丝微笑,紧紧握住屠格涅夫的手,嘟哝道:“哪儿的话!兄弟。这已经是很可感谢了。兄弟,这也是恩惠啊!”

屠格涅夫一句亲切的话,竟使老乞丐比得到了真正的物质帮助还要激动和喜悦。

我们说,为不同的人物设计语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真实。如果一旦失真,就会成为败笔,从而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段人物的对话描写,不仅十分真实,还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保留了生活中的原汁原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我们再来看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一节:

这天晚上,一家人躺在床上时,许三观对儿子们说。

“我知道你们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就是吃!你们想吃米饭,想吃用油炒出来的菜,想吃鱼啊,肉啊什么的。今天我过生日,你们都跟着享福了,连糖都吃到了,可我知道你们心里还想吃。还想吃什么?看在我过生日的份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你们别用嘴,用嘴连个屁都吃不到!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想吃什么,你们自己点。一个一个来。先从三乐开始。三乐,你想吃什么?”

三乐轻声说:“我不想再喝粥了,我想吃米饭。”

“米饭有的是,”许三观说,“米饭不限制,想吃多少就有多少,我问的是你想吃什么菜。”

三乐说:“我想吃肉。”

“三乐想吃肉,”许三观说,“我就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肥有瘦,红烧肉的话,最好的是肥瘦各一半,而且还要带上肉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么粗,半个手掌那么大。我给三乐切三片……”

三乐说:“爹,给我切四片肉。”

“我给三乐切四片肉……”

三乐又说:“爹,给我切五片肉。”

许三观说:“你最多只能吃四片,你这么小一个人,五片肉会把你撑死的。我先把四片肉放到水里煮一会儿,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后拿起来晾干,晾干以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五香,放上一点黄酒,再放上水,就用文火慢慢地炖,炖上两个小时,水差不多炖干时,红烧肉就做成了……”

许三观听到了吞口水的声音。“揭开锅盖,一股肉香是扑鼻而来,拿起筷子,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

许三观听到吞口水的声音越来越响。“是三乐一个人在吞口水吗?我听声音这么响,一乐和二乐也在吞口水吧?许玉兰你也吞上口水了。你们听着,这道菜是专给三乐做的,只准三乐一个人吞口水,你们要是吞上口水,就是说你们在抢三乐的红烧肉吃。你们的菜在后面,先让三乐吃得心里踏实了,我再给你们做。三乐,你把耳朵竖直了……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味道是,肥的是肥而不腻,瘦的是丝丝饱满。我为什么要用文火炖肉?就是为了把味道全部炖进去。三乐的这四片红烧肉是……三乐,你可以慢慢品尝了。接下去是二乐。二乐想吃什么?”

二乐说:“我也要红烧肉,我要吃五片。”

“好,我现在给二乐切上五片肉,肥瘦各一半,放到水里一煮,煮熟了拿出来晾干,再放到……”

二乐说:“爹,一乐和三乐在吞口水。”

许三观说:“三乐吞口水,吃的是他自己的肉,不是你的肉,你的肉还没有做成呢……”

许三观给二乐做完红烧肉以后,去问一乐:

“一乐想吃什么?”

一乐说:“红烧肉。”

许三观有点不高兴了,他说:

“三个小崽子都吃红烧肉,为什么不早说?早说的话,我就一起给你们做了……我给一乐切了五片肉……”

一乐说:“我要六片肉。”

“我给一乐切了六片肉,肥瘦各一半……”

一乐说:“我不要瘦的,我全要肥肉。”

许三观说:“肥瘦各一半才好吃。”

一乐说:“我想吃肥肉,我想吃的肉里面要没有一点是瘦的。”

三乐和二乐这时也叫道:“我们也想吃肥肉。”

这段人物对话是关于许三观过生日的一段描写,极富个性特点。小说选取了“许三观过生日”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景,表现的却是“苦”,是一种对令人心酸的生存状态的无奈。在这里,生活、苦难与幸福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文中既让人感到可笑,又让人在笑中充溢着辛酸和泪水。作者用接近“零度”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一种复杂的内心活动,足见作者不凡的笔力。

我们在为人物设计语言时,一定要注意运用口语,切不可让人物口吐“锦绣”,说些文绉绉的话,这看似精彩,实则不伦不类。《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想阻止刘备去隆中,说:“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可刘备坚持要去,张飞便大放厥词:“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还在酣然高卧时,张飞闻后大怒:“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张飞的话,完全是一种口语。透过这口语,我们可以看出张飞粗鲁的性格。这性格自然与他“卖酒屠猪”的身世有关。张飞的话,可能在意料之外,但细细揣摩,却又在情理之中。

描写人物的语言,尽可采用人物的原话。我们看看《我要我的雕刻刀》里,老师和章杰的一段对话:

他惊异地看着我。继后,又讪笑着说:

“哦,我明白了。是我们的班长及时向你报告了我的情况,他对这一工作实在是最擅长了。”

“我想,他没报告错吧?你没去多久就回来了,而且,对旅客很不礼貌……”

“可是你知道吗,老师?我们那么多人挤在车站,根本没事干,一个个人都像木桩钉在那里。我碰到一个小青年,他对我说:‘小雷锋,帮我拎一下包吧!’我以为他还有什么大包拿不动,就帮他拿了,谁知,他自己却空着两只手优哉游哉地跟在我后面走,把我们当苦力使啊?我没把他的包扔在河里就是对他客气了……”

这段话,完全是人物的原话。作家似乎没有经过什么加工,便用到文章中来。它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似的。这种不经雕琢的璞石,反而更富有生活的质地。我们说,那些掷地有声、原汁原味的语言,更耐人咀嚼和值得回味。

描写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我们要留心听取群众口中鲜活的语言,领会群众语言的神髓。对生活中的语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一位向群众学习语言的典范。蒲松龄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才写什么像什么。有人惊呼,蒲松龄笔下的人物,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不论语气、声调都酷肖其人。我们要写好人物,一定要有丰厚的人物语言积累,成为一个语言的“富翁”。

思考与训练:

一、选班里一位外貌有特点的同学,大家分别描写他的肖像,看谁描写得更逼真、更传神,语言更简洁。

二、下面的选段是对油画家罗中立的肖像描写。请说说这段肖像描写的重点和写作意图。

隆冬的川北,朔风凛冽,寒气逼人。我抵达县城的第三天傍晚,他来了。他是接到我的信后,从距县城一百多里路的大巴山腹地赶来的。乍一见面,我几乎认不出他来了,原本颀长的身材裹在一件粗布旧棉衣内,棉衣大、罩衫小,显得臃肿不堪。裤脚、鞋帮粘满了泥土。人瘦了,头发长了,脸上的皮肤也被山风吹打得皲裂、通红。除了架在鼻梁上的那副黑框眼镜和一对深邃的目光以外,他身上的一切与地道的大巴山农民已经没有区别了。

(选自凌承伟的《罗中立与大巴山》)

三、请为班里的同学设计语言,看看谁的语言设计更符合人物的性格。

四、以阿Q和孔乙己两个人物的语言不同,说说鲁迅为人物设计语言的特点。

五、以“长相”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800字。

第九讲 写作文要学会写人物描写(下)

人物的动作描写

写人物,离不开写人物的动作。人物的动作写好了,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于张飞动作的一系列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