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浩瀚大洋是赌场(下)
10948100000026

第26章 可以“国破山河在”,但不能“国破军舰在”(1)

二百二十三

“莱特湾海战”的叫法是日本人对美军在莱特岛的登陆行动而展开的海战。日本人喜欢把围绕同一个作战目标的同一个作战计划中的作战行动称为同一场海战,瓜岛争夺战中的南太平洋海战就是一个例子。这次因为是执行同一个“捷一号”作战计划,而且目标也是同一个,所以这是同一场海战。

而因为这场海战的规模实在太大,莱特湾海战在南北长达1500海里,东西宽达100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了4昼夜。决定主力舰队生死存亡的海战在历史上有过多次,从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拉沃利讷海战, 拿破仑败北的特拉法加海战和日本战胜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对马海战,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日德兰海战为止,这些海战不但战场的规模远远比不上莱特湾海战,而且全部都是平面战争,所有的战斗都在海平面上进行。而莱特湾海战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立体海军存亡战。参加的舰只,也是历史上类似海战所不能比拟的,日美两国共计有243艘主要作战舰艇,参加了这次大海战。

所以头脑简单得记不下那么多事情的美国人,就只能化繁为简,干脆就将这场海战分为4场或5场,也就是锡比延海战、苏里高海战、恩加诺海战和萨马岛海战,再加上一个神风突击队的自杀攻击战。当然也有些美国人把这几场战斗统一起来,称作莱特湾海战。

在海军史和海战史上,莱特湾海战都是一场空前的海战。这场海战宣告了一支曾经是很强大的海军的彻底消失。而且这场海战在空间和时间的规模上,也远远超过了世界海战史上的所有海战。而且随着军队、兵器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基本上可以把莱特湾海战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海战”,以后还会不会有战争不好说,但可以肯定地说,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规模的海战了。所以这次海战将被人们永远地记住。

但是,和规模上的意义以及感情上的意义不同,这场海战在战略上的意义,却不是那么重大,因为太平洋战争的胜负已经见了分晓。即便日本海军在这场海战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场海战的结果,对整个战争的走向还是不会发生任何影响。

1945年10月,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The U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到达日本,调查团里有一位29岁的海军少校詹姆斯·菲尔德(James AField JR)。菲尔德少校是文学博士,哈佛大学历史学讲师,莱特湾海战时是第七舰队第77特遣舰队第四群护卫航母部队第三集团克里夫顿·斯普拉格少将(Clifton Sprague)手下的一名参谋,他到东京以后,传唤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大将、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第三舰队司令长官小泽治三郎中将、参谋长大林末雄少将,第二舰队司令长官栗田健男中将、参谋长小柳富次少将和其他所有能找到的有关人员和幕僚。

菲尔德询问的方式很有趣,一见面就是:“能在这里询问你们也真不容易。10月25日你们追得好狠,这条命都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捡来的。就奇怪了,你们怎么没把我整死?”所有被询问的日本海军军官,一听这句话,顿时都油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一些原本不肯说的话都肯对菲尔德讲。

菲尔德1947年退役以后到大学教美国现代史,同时把他的作战经历和询问记录写成了一本叫作The Japanese at Leyte Gulf的书。因为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大海战”,描写莱特湾海战的书籍也就汗牛充栋,但这是最早的一本,也可以说是写得最好的一本。看过这本书的日本海军将领反映都是:“虽然不是职业海军军人,但因为身临其境,而且拥有充分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描写莱特海战中最好的一本。”第二舰队参谋长小柳富次甚至说:“是从这本书里第一次了解到捷号作战以及莱特湾作战的全貌。”战败以后,日本海军销毁了一切能够销毁的资料,到后来,甚至日本海军高级军官的回忆录里,牵涉到莱特湾海战的部分也只能从那本书里面找资料,而且以后的所有书籍,其实都是在企图回答或者修订菲尔德的问题和解答。

菲尔德少校,或者菲尔德教授,对栗田舰队的行动和栗田健男司令官的指挥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主要归结起来栗田健男有九条大罪:

1.栗田舰队是美军在莱特岛登陆的最大威胁,而在伟大的成功就在伸手可及的时候(当然当时并不知道),栗田舰队却转头而去。

2. 栗田舰队在离胜利还差一寸的时候,放弃了和美国航母群的交战,转头北上。

3. 没有能够控制西村舰队突入莱特湾的时间。

4. 追击战时根本没有指挥,麾下舰队四分五裂。

5. 没有积极使用手中占优势的驱逐舰队。

6. 容许“榛名”单独进行无益的追击。

7. 作为先头部队的巡洋舰部队,攻击太无力。

8. 结束追击战以后,指挥舰队向北集合,如果是朝西南方向,不但可以更快地集结队伍,同时也可以维持和美军舰队的接触。

9.栗田舰队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出击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分出驱逐舰,伴随损伤舰回基地,从而削弱舰队实力?

是菲尔德教授首先提出了这九条质问,以后数不清的人,要不然是企图找出这九个问题发生的根源,要不然就是企图在这九个问题上为栗田健男辩护,或者起码在其中的几个问题上。无论怎么说,超出这个范围的问题还真没有,但是讨论这几个问题的同时,又顺带着扯出其他的问题倒经常能看到。

莱特湾海战是捷一号作战的一部分,简单地说起来,就是日本海军到现在还残存的全部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全体出动,到莱特湾湾里对着正在登陆的美军运输船团一阵乱轰,能打沉多少算多少,拼一个够本,拼两个赚一个。

这不是正规海军的战法,但看起来却又眼熟,不错,这就是先任参谋神重德大佐的方案。这位神重德说起来是海大31期首席,但是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好学生的味道,说话办事活像一个暴力团的打手。头次出道就策划了第一次所罗门海战,给三川军出了一个砸明火的作战方案,还大获成功。但当时没有经验,没有把美军的运输船团砸光光,留下了一个千古遗恨。

前文还提到了马里亚纳海战的时候,教育局一课课长神重德又老调重弹,说要带着大和武藏去砸明火,砸不成明火就抢滩搁浅,当海上炮台和美军拼命。但一来由于那时海军还没有必死的觉悟,再加上你一个海军省的课长跑来对作战瞎开什么口,这不是干犯统帅权吗?所以那次方案给否定了。

这次不同了,这次没有人反对。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大将,在战后解释这个作战计划时,说得很清楚:如果菲律宾落入美国人之手,则意味着南方资源地带和日本本土的彻底隔离,这时候第二舰队怎么办?回到已经油库见底的内地来的话,是一堆废铁;待在荷属东印度附近的话,因为无法得到本土的弹药补充还是一堆废铁。看起来那么威武挺拔的战列舰,世界上最大的大和武藏就是这样沦为了废铁,没什么可惜不可惜的。

丰田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而大家都心领神会,就是对于联合舰队和军令部来说,战争已经结束了,日本已经彻底失败了,已经要亡国了,不可能还会有第二种结果了。亡国之军还能有军舰吗?不能,一定要在还没有完全亡国之前,为这些凝聚了几代日本海军军人梦想的军舰们,尤其是战列舰,寻找一个坟地。

二百二十四

因此,莱特岛作战并不是像联合舰队所发出的作战要领上写的那样,是“与陆军协同,在决战海面邀击来攻之敌,确立不败之战略态势”,而是一次特攻行动,第二舰队不要了。同时为了确保第二舰队的出击能有效果,不在半路上就被美国航母上的舰载机歼灭,还让拥有六艘航空母舰的第三舰队挺身而出去,充当诱饵,将美国航空母舰舰队吸引过来,至于第三舰队会不会被全歼?还要第三舰队干嘛?

虽然这种想法很疯狂,但绝不是不可理解。甚至美国海军都理解联合舰队这次的决心,如果是尼米兹处在丰田副武的位置上,估计他可能也会下同样的决心。问题是军令部和联合舰队的意图并没有传达到第二舰队,或者是并没有让第二舰队理解得很清楚,这才是莱特湾海战失败的原因。

先解释一下这个“第二舰队”是怎么回事。

大家都知道,甲午战争之前,常备舰队和警备舰队(后来改名西海舰队)联合起来,组成了联合舰队。后来到1903年日俄战争之前,常备舰队的舰只越来越多,就分成了第一和第二两个舰队,其中第一舰队是主力舰队,包括战列舰三笠、朝日、富士、八岛、敷岛和初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第一舰队,其主要配置是战列舰摄津、河内、安芸、萨摩、鞍马、筑波、金刚和比叡。

那时,还是有事有人,无事无人,打仗时弄个联合舰队,不打仗了就解散。到1922年,联合舰队成了常备舰队,那时第一舰队的主力是战列舰长门、陆奥、伊势、日向。

从有第一舰队那天开始,第一舰队司令长官就兼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第一舰队在日本海军中的地位就是这么高。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开战。这时候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再不像以前那样,要站在旗舰的舰桥带头冲锋了,这样才结束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兼任第一舰队司令长官这条规矩。1941年8月,高须四郎中将出任第一舰队司令长官,这时候的第一舰队的配置还是集中了联合舰队几乎所有的战列舰:伊势、日向、扶桑、山城、金刚、榛名、雾岛和比叡。

长门和陆奥因为是联合舰队的旗舰,所以就没有归到第一舰队的建制里面,而是组成另外一个第一战队,直属联合舰队。第一舰队的战队,从第二战队开始计算,后来大和武藏服役以后,第一战队就是大和武藏。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从直领第一舰队,变到了直领第一战队。

但是仗越往后打,就怪事越多,既然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不用往前冲了,旗舰也就不用那么大了。于是到了丰田副武就任长官的时候,旗舰变成了轻巡大淀。改旗舰是丰田长官上任的5月,其实从2月份古贺长官还在时,就开始议论,并且已经得出了结论。既然旗舰要换成小巡洋舰,就是说司令长官再也不上前冲锋了,那还要个第一舰队干嘛?就这么顺便在1944年2月25日,把第一舰队也解散了。最后一任第一舰队司令长官就是那个倒霉的南云忠一,配置的主要舰只是战列舰长门、伊势、日向、扶桑和山城。

再往后,大家才注意到这联合舰队干吗非要旗舰啊?弄大舰浪费,弄小舰又有容积和设备问题,人家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不也没有旗舰吗,尼米兹在岸上照样能指挥打仗。再加上马里亚纳群岛失守以后,日本本土受到美国B-29威胁,一艘小巡洋舰未免太危险。这样,到了1944年9月29日,联合舰队干脆不要旗舰了,司令部搬到岸上去,这就搬到日吉台庆应大学校园里的防空洞里去了。

从此,联合舰队没有了第一舰队,而现在的第二舰队就是原来的第一舰队,几条主要的船都在第二舰队,第二舰队的编制是这样的:

第一战队:战列舰大和、武藏、长门,司令官:宇垣缠中将;

第四战队:重巡爱宕、高雄、鸟海、摩耶,司令官:第二舰队司令长官亲率;

第五战队:重巡妙高、羽黑,司令官:桥本信太郎中将;

第二水雷战队:旗舰轻巡能代,司令官早川干夫少将;

第二驱逐队:早霜、秋霜;

第三十一驱逐队:岸波、冲波、朝霜、长波;

第三十二驱逐队:藤波、浜波、岛风;

第三战队:战列舰金刚、榛名;司令官:铃木义尾中将;

第七战队:重巡熊野、铃谷、利根、筑摩;司令官:白石万隆少将

第十战队:司令官木村进少将,旗舰轻巡矢矧;

第十七驱逐舰队:浦风、矶风、浜风、雪风、野分、清霜。

上面就是第二舰队的阵容,如果能把时间的帷幕拉回到1941年12月以前的话,这还是一支凛凛有威,会使任何海军司令官发怵的阵容。但是是日本人自己在1941年12月8日打开了潘多拉之盒,放出了航空兵这个战列舰的克星。现在的第二舰队就是一些船,一些装了炮的被称为“军舰”的船而已,对美国海军司令官们构不成什么威胁。

这支第二舰队,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以后就顺路回了国,最后回到吴军港是6月25日,待了10来天。首先是不分日夜加班加点地作业改造,加装雷达和防空武器。现在,起码巡洋舰以上全部装备了叫作“电探”的雷达,大和号加装了117门各种对空炮火,长门加装了98门,高雄加装了60门,就连驱逐舰也起码加装了30门,反正现在整个第二舰队的所有舰只看上去都像只刺猬。

硬件问题算对付了,但是接下来的作战怎么办?联合舰队和军令部都不知道,就对第二舰队说:国内没有油了,你们先去南洋,在那里加强训练,等这里定下来了作战方案,再和你们联系。于是第二舰队胆战心惊地南下2500海里,总算在7月16日平安到了林加锚地。林加锚地,在新加坡以南大约130海里的林加群岛,靠近苏门答腊岛的东岸,周围由小岛围起来的一片旷阔而且平坦,是随便什么地方军舰都能下锚的优良锚地,稍微加点防范设施,美军的潜水艇就无法进来捣乱,巨大的巨港油田就在旁边,绝对没有用油上的顾虑。

现在不靠猫眼了,虽然新装上去的雷达,还有这样那样很多的问题,但从内地来了大批专家来解决这些问题。臭“老九”现在被平了反,虽然不算喷喷香,但起码不臭了,上军舰来和帝国军人一起解决技术问题。经过拨乱反正,科学的春天结出了丰硕的训练之果。虽然是对着一个示波器看回波,但是回波看多了也能对目标回波作出自然反应,现在已经不需要在晚上打开探照灯或者打照明弹。不管在黑夜里,在浓雾中或者热带暴风雨中,基本上能够依靠雷达进行所谓“无观测无瞄准射击”,虽然准确率还有些问题,但是据说在15000米左右的射击,基本上已经令人满意了,正在向32000米的距离挑战。

当然在雷达还不能完全相信的情况下,猫眼还是需要的。第二舰队这次把猫眼全部换成了据说眼神特好的台湾“高砂族”,每天吃鳗鱼喝鱼肝油,和电探一起加双保险。

白昼编队和对舰射击更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林加锚地本来就大,舰队能够分成两拨对着轰,发射鱼雷。

加上对空射击训练,反正第二舰队从清早睁眼到晚上闭眼就是在训练。你说是要报仇也行,你说是拼命也行,反正第二舰队从上到下,就在盼着和美军干一架,管他胜负如何。

机会来了,捷一号作战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