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荀子学院
10946800000039

第39章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荀子(4)

惟才是举的关键还要看举荐人,举荐人的品质直接影响了被举荐人前途。被人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北宋宰相赵普在宰相位几十年,曾对北宋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荐贤用人上,他也是不遗余力。一次,赵普举荐某人为官,宋太祖不许;第二天复荐,仍不许;第三天再荐,宋太祖大怒,撕碎他的奏章,掷之于地。赵普脸不变色,默默地跪在地上,把残牍碎片一一拾起,然后还朝回家。第四天,他补缀好旧牍,更奏如初。宋太祖明白了赵普的苦心,终于任用所举之人。又一次,有几个臣僚应当升迁,宋太祖一向厌恶这些人,不予批准。赵普却再三请命。宋太祖很生气,说:“朕偏不准这些人升迁,看你有什么办法?”赵普据理力争,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宋太祖怒不可遏,起身走入后宫。赵普紧跟不舍,来到寝宫门前,恭立等候,久久不肯离去。宋太祖无奈,只得谕允其请。

赵普为了国家利益,不依君主一时好恶和自己个人得失,再三举荐人才,使真正的人才得到了重用,留下了力荐举才的美谈。

用人有度,提拔得当

【原文】“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

【大意】尊崇贤人,使用能人,所给的等级地位与他的贤能相当而没有一点差错。

在荀子看来,没有德行的人不能使他有显贵的地位,没有才能的人不能授予他官职,没有功劳的人不能给予奖赏,没有犯罪的人不能施加刑罚,朝廷里没有靠侥幸得到官职的人,老百姓没有靠侥幸得过且过的人。论功行赏乃天经地义的事情,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是应该得到快速升迁机会的。但是请别忘记,人与人是相互影响的,提拔一个人往往会影响到其他人,若提拔不当,就会破坏公司人事关系的稳定,得罪公司其他员工,还可能因此而失去受提拔者。因此,在提拔一个人时,要慎重考虑以什么样的速度提拔,提拔到哪一个位置,方不影响其他人的情绪。

法国有一家公司在提拔一个年轻人时就处理得极为艺术。这位年轻人才干非凡,刚来公司几个月其才华与能力就得以凸显,使其上司显得黯然失色。这样的年轻人显然应得到提升。但是,如果将他提升至他上司的位置或超过这一位置,很可能会引起争议,造成不好的影响,但如果不提拔,又可能使这个青年的才华不能更好的展示。经过讨论决定将这位年轻人调至远离总部的某个驻外国代表处任主任。这实际上连升了三级,但公司内却没有人太注意,从而也没有反感与牢骚,年轻人如鱼得水,聪明才智得到极大的发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有些人比较急功近利,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这种人目光短浅,虽然会暂时表现得相当出色,但是却缺少一种对未来的把握和规划能力,做事只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如果老板本身是目光远大的人,对自己的公司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并且需要助手,那么这种人倒是很好的选择,因为这类人最适合于被老板指挥运用,以发挥他的长处。

一个能共谋大事的合作者往往能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提出卓有成效的见地,这样的人是老板的“宰相”和“谋士”,而不仅仅是助手,如果老板能找到这样的人,那么对事业的发展无疑是如虎添翼。

心思缜密的人往往能居安思危,能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和结果,而且很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人往往也很有责任感,会自我反省,善于总结各种经验教训,他的工作一般是越做越好,因为他总能看到每一次工作中的不足,以便于日后改进。如此精益求精,成绩自然突出。虽然有时候这类人会表现得优柔寡断,但这正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作为一个老板,大可放心地把一些重任交给他。

协调一个公司就像协调一支球队一样,有相互合作,也有明确的分工。有的人对于本职工作干得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但是老板却不能把重大的任务交给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领导者必须明白的:有些人只能做一些小事而不能期望他们做大事情。因为这些人往往偏重于某一技术长处,却缺乏一种统御全局的才能,所以决不能因为小事办得出色而把大事也交给他来做。善于做大事的人行事果断而犀利,安排各种工作游刃有余,能起到核心作用,受到人们的尊敬。善于做大事的人不一定能做小事,而小事做得出色的人也不一定能做大事,作为老板一定要明辨这两类人,让他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

有的人有些小聪明,往往能想出一些小点子把事情点缀得更完美,这类人看上去思维敏捷,反应灵敏,也的确讨人喜欢,但老板对其不能完全放权,因为一旦放任他的小聪明就有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但是也有另一些人,表面上看并不聪明,甚至有点傻的样子,却往往能大器晚成。对于这类大智若愚的人,老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决不能由于一时的无为而冷落他甚至遗弃他,因为这类人往往能预测未来,注重追求长远的利益。既然是长远的利益,也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信任他并给予重任,而不能让这类宝贵的人才流失。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未必就是能担当大任的人,而且这种人常常并没有什么真才实能。他们只能通过口头的表演来取信别人,抬高自己。

真正有能力的人,只讲一些必要的言语,而且一开口就常常切中问题的要害,这种人往往谨慎小心,没有草率的作风,观察问题也比较深入细致,客观全面,作出的决定也实际可靠,获得的成果也就实实在在。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个领导者应该注意一些少言寡语的人,因为他们的话语往往最有参考价值。切不可被一些天花乱坠的言语所迷惑,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老板所应该具有的鉴别力。

因此,在提拔一个人时,要慎重考虑以什么样的速度提拔,提拔到哪一个位置,方不影响其他人的情绪,这才是正确的用人方式。

以仁德降服民心

【原文】“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

【大意】仁爱高于其他诸侯,所以天下的诸侯没有不亲近他的。

君王的德行是吸纳人才的法宝,一个品行端正的君王统治国家,才会受到子民的拥戴,反之,一个奸佞伪善之人一统天下,迟早会被民众蜂拥而推之。所以,有德才有天下,失德则失天下。

为君者都期望成为一个万民称颂、流芳百世的英明君王,但纵观历代君王能盛名万世的寥寥无几,探察他们成败功过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很能做到礼贤下士。为君者常省身能仁义理智,征服人心;善于聚拢人才,明察秋毫,英明决断。

那么,为君者该怎样做,才能降服人的心志呢?其方法就是制定以防衰败的政策,为政清明,巩固兵甲,不发生战乱,天下太平,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国家稳定,人主安详,群臣进退有序,从而达到美好而无害的大治景象,人心自然归依。

人心齐,泰山移。臣民若齐心协力,就能转败为胜,变劣势为优势。

韩信在评价项羽时说:“项羽所过之处,残害生灵,百姓不顺从,就用暴力劫持压服。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丧失了天下人心。所以说:项羽的强大很容易衰弱。”后来,果然如此,项羽因失掉了民心,而失去了天下。

诸葛亮在给处于劣势地位的孙权出谋划策时说:“荆州的百姓归顺了曹操,实际上是迫于兵势,并非心悦诚服。现在将军(孙权)只要命令猛将与刘备同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操。”孙权采纳了诸葛亮的意见,最后以弱胜强。

可见,人心不服,优势很容易被打破。而获得人心的方法则是君王的德行。

王莽在称帝为君之前,看上去谦恭礼让又才智不凡,颇具名士之风。但当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后,就变得居尊傲慢,荒淫残暴,俨然成了一个暴君恶徒。

对于王莽的品性,虞世南给予的评价是:“王莽是一个生性残酷、奸诈、虚伪的人。没有发迹的时候,沽名钓誉;得志之后,骄横狂傲,目中无人。当伪装的画皮被撕掉后,他的本质就暴露出来了。他不听劝阻,盲目自大,至死不知悔悟,残暴的统治使四海冤狱重重,怨声载道,最终只能被光武帝清除了。”

王莽的变化并非完全是他自身的原因,班固对于他的变化是这样认识的,他说:“王莽出身外戚,最初降低身份,踏实能干,以此沽名钓誉。汉成帝、汉哀帝在位的时候,他勤勤恳恳,为人处事正直谦恭,处处被人称道,很难让人相信他是孔子所说的那种‘在国有名,在家有誉,口头上仁义厚道,行动上背道而驰’的伪君子。但人的本性是难于改变的,王莽本质上是一个不仁义并有邪佞之术的人,再加上他的四位叔父等都是世代权臣,拥有很大的权力,他凭借父辈的势力,又赶上汉室正处在衰败之际,皇位三次形同虚设,而王太后寿命又长,长期作为他的靠山,这些都成为他能玩弄奸诈权术的条件,并最终促使他夺位篡权。由此推论,王莽篡位也是天意如此,不是人力所能完全做到的。

王莽篡夺了政权之后,他所占据的地位对他而言是不利的,刚刚被颠覆的情势比夏桀、纣王更险恶,然而他却熟视无睹,若无其事地自命黄帝、虞舜再世。面对国难当头,他只知依仗其威势和诡诈,荼毒生灵,他的行为令全国哗然。百姓的生活不再安乐,朝政失调,群臣愤恨,最终,众叛亲离,四方举事,城池失守,国家分崩离析,全国的城镇成了废墟。纵观有史以来的乱臣贼子,无道之人恐怕没有谁比王莽更厉害了。像他们这些色秽声淫,气数短命之辈,其实就是准备好要给贤明的帝王扫清道路当垃圾的。”

王莽的虚伪奸诈是使他不能为君良久的原因,所以,一个君王,不能只图虚有其表,而是要有真正的雄才谋略,具备仁德宽厚的品性;身居其位,要谋其政,依仗权势,镇压荼毒百姓不能定国安帮,反而会加速君权的灭亡;礼贤下士,兼听则明,得道多助,天下易得,傲慢自大,盲目自负,失道无助,天下易失。企业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员工?员工又以什么标准来为自己定位?优秀的员工不仅能替老板分忧解难,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原则。其实,圣哲荀子早在几千年前就给了我们下了评判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