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荀子学院
10946800000027

第27章 交友宁“缺”勿滥——荀子(1)

智慧与交际你最深爱的人,伤你也许最深

【原文】“人情甚不美,又问何焉?妻子具而孝衰于情,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居。人之情乎?”

【大意】“人情很不好,又何必问呢?有了妻子,对父母的孝敬就差了,嗜好、欲望达到了,对朋友的信赖就差了,高官厚禄的愿望满足了,对君主的忠诚就差了,这就是人性呀!”

荀子《性恶》中谈到: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问何焉?妻子具而孝衰于情,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居。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尧向舜问道:“人性怎么样?”舜答道:“人情很不好,又何必问呢?有了妻子,对父母的孝敬就差了,嗜好、欲望达到了,对朋友的信赖就差了,高官厚禄的愿望满足了,对君主的忠诚就差了,这就是人性呀!这就是人性呀!这很不好,又何必问呢?”只有贤良的人才不这样做。

人情不美,人心叵测,人情如纸。

俗话说,生意场上无父子。之所以这句话流传多年,时至今日仍在教诲我辈,就因为人们很难做到这点。毕竟,中国人的血管里流淌着东方人的亲情之血,在“义”与“利”的冲突中,往往是理智的“利”让位给感情的“义”。但在实际的商战中,以“义”代“利”不仅违背追求最大利润这一商界最高原则,也常常带来事与愿违的隐患。

1997年7月的一天,小张的一个熟人跑来他这儿订一批办公用品。声言他的公司刚成立,贷款没下来,但新开张时费用超支,故先把货拉走,等开张后立即把货款送来。完了,还补上一句:“信不信得过这我朋友?”话到这份上,小张不答应显然不合适了,但还是让他打了欠条,写明还款日期。

可是时间过去四年,小张熟人的公司早开张了,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又变成了长安面包车。他也没有上门,更别说还款之事了。其间小张也打电话或直接上门找过他。一提欠款,他不是推说贷款没下来,就是大诉苦经。煞有介事的悲痛状,仿佛他刚从旧社会过来,你不拍屁股走人,再说下去,他就难免追到你家讨口饭吃似的。尽有充分的理由,小张还不想拉他去对簿公堂。因为是“朋友”,不管你在法律上是否能取胜,在舆论上恐怕已经“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小张的遭遇就是典型的被熟人宰了。

因为彼此都是熟人,以为对方信得过。就像在两军对垒之时,指挥官是绝对不会相信自己的战友会从背后捅刀子的,而原因可能仅仅是为了一点利益,就残忍地置战友于死地,起到了敌人所起不到的作用。而这样之所以会成功,完全依赖于战友之间的熟悉、信任。

由此可见,宰熟是宰放心。因为彼此都很熟悉,对方毫无戒心,才会顺利得手。熟悉本来更应互相信任,结果却相反,熟悉充当了罪恶的掩护。信任蒙住了眼睛,等到刀子捅来时,方才清醒,一切都晚了。宰熟这种特有的长久的隐蔽性,是其顺利得手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瞬间的宰杀断难成功。而瞬间的出手是以被宰杀者来不及反应为前提的。在尚未完全看清死神的真面目的时候,就与死神紧紧拥抱了。这就是被熟识者所宰杀者最大的悲哀了。

宰熟宰得狠,狠到了一刀毙命,来不及反抗,来不及呼救,甚至连呻吟都来不及;就做了无谓的牺牲品。宰熟者是有备而来,可能已等待了几个月、几年、几十年,其刀自然是磨得再锋利不过了,刀尖上可能已蘸上了毒药,只要一刀宰下去,被宰者就会立刻死亡,断无复生的希望。被宰者呢?连想也未想到,连做梦也未梦到,宰杀自己的竟是自己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那见面的笑是多么真切,那平日里的问候是多么热情,那相逢的拥抱是多么温暖,那别离的思念是多么深情,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床铺,同走一条路,同喝一江水,同练一种武功,同发一个誓……但未能同生也未能同死!

死在最熟最熟的战友手中,死在最大的信任之中,悲莫如此也!

遗憾的是,与战场上清晰可见的宰熟相比,商场和情场上的宰熟则更隐秘、更狠毒、更惨烈,被宰者也更多。

杨先生开了一家小商店,他经常向邻居的朋友推荐“便宜货”,熟人们也觉得他可信。于是,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从他的小商店买。每次,杨先生都口称他的货是多么优质,价格是多么便宜,熟人们在杨先生的笑容中纷纷掏腰包,杨先生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发财。

可过了不久,有人发现,杨先生商店的货质次价高,就去找杨先生退货,他不退。于是,双方就吵起来了。等到大家都明白杨先生在宰熟时;他的小商店也只好关门了。

本来杨先生有一群熟人,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熟人圈子内做好小本生意,但他失去了熟人的信任。为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而失去了永久的生意。他宰熟,反而被熟所宰。

宰熟之所以屡屡得手,关键在于有熟人的信任。信任程度越深,宰熟越容易,宰得也越狠。

情侣无疑是最熟的人了,任何人,只要一陷入情网,就会情迷意乱,不分寒暑,不辨昼夜,眼里只有情人了。情人的一笑一颦,无不牵魂夺魄;情人的一言一行,无不铭刻于心。为了情人,甘愿流汗,甘愿流血,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情人要上天摘星星,决不能给月亮;情人要下海捞月亮,决不能给星星。情人是心肝宝贝,情人是心中不落的太阳。对情人的信任超过了任何人……

正因为如此,惯于宰熟者才把利刃指向情侣。在甜言蜜语中挥刀,在卿卿我我中嗜血,情侣之间的宰杀才格外隐蔽,格外触目惊心。

王鹏和刘灵灵谈恋爱已三年了。突然分手了,周围的人都感到惊奇。更惊奇的是,王鹏竟去法院告刘灵灵行骗,要求法院依法索回自己的钱物,法院以证据不足不予立案。人财两空的王鹏,竟在法院门口放声大哭起来了。

原来,刘灵灵自从与王鹏相识后,就一直向他“借”钱。她总以“看病”、“买衣服”、“进修”、“旅游”的名义伸手,面对情人热切期待的眼睛,王鹏怎么忍心让她失望呢?开始,每次只有几百元,王鹏都毫不犹豫地给了,继而每次增加至几千元,只是工薪阶层的王鹏就拿不出来了。而他又是一个极好强的人,他不忍心让情人失望,于是,便开始四处借贷了。每次,当他东凑西借,把一沓厚厚的钞票毫不犹豫地装进刘灵灵的小坤包时,他会得到一个吻的奖赏。

面对情人含情脉脉的眼睛,他虽心疼有去无回的钱,却只是一瞬间的感觉,更多的,在迷恋情人的笑。

就这样,她一次又一次在借,一次又一次有去无回。王鹏虽觉得自己似乎跌进了一个圈套,在填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但不敢相信自己钟爱的人,山盟海誓要在一起厮守一生的人,竟会骗自己……直到有一天,有朋友告诉他刘灵灵要和别人结婚了,王鹏才从好梦中醒来。

屈指一算,刘灵灵三年“借”他的钱已超过了20万元,这不仅是他的全部积蓄,而且还包括了近一半的外债。长期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王鹏,不得不向将为他人妇的刘灵灵索要借款。

而刘灵灵杏眼圆睁,大骂王鹏“小气”,“不像个男人”,“没有见过谈恋爱还要赔钱的”,以互相馈赠为由,一口回绝了。

此时,王鹏方才看清了刘灵灵漂亮的外表下所掩藏的贪婪和无耻。可已经晚了,他只能有泪往肚子里咽,全当花20万元买了一个教训。被温柔的刀子所宰,更疼痛,更悲伤!不仅仅失去了钱,更玷污了心中最美好的无价的情感。

即使是世界上你最爱或是最爱你的人,那又如何呢?他或她是世界上最敢于无情伤害你的人,最敢于撕破面具、向你伸出匕首的人。他或她可以容得下世界上所有的人的伤害,惟独不能忍受你的伤害。难怪,连荀老夫子也要感叹“人情不美”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原文】“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大意】君子居住时必须要选择乡里,交游必须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自古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与什么样的人结交,对自己是有很大的影响。荀子也认为,君子居住时必须要选择乡里,交游必须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或许可寻得一时心理上的满足,然而,对于你的事业却是毫无帮助的。

按中国传统心态来看,社交不应该带有功利之心,而应该“以情会友,别无所求”,应该奉行一种无为哲学。谁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对象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他、利用他,这就被认为“太势利”。

根据现代社会的交际观念来看,社交有三个基本目标,即信息共享,情感沟通,相助相求。我们不能只强调信息共享、情感沟通而拒绝相求相助。我们也不能把相求相助都当成“势利”来看待。

接触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里面有一种神秘的交流和影响。

孟子的母亲见识可不浅,为教育孟子,她曾三次搬家。先前,她们住在郊外靠近墓地的山边,孟子整天看到的是奔丧的人。于是,她们搬到街市,孟子整天看到的是杀猪的人。最后,他们搬到一所学校附近,孟子整天听到的是读书声。不能说三次搬家就可以塑造成一个孟子,但孟子所受到的影响是无疑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

一个优秀的人、杰出的人、伟大的人,他们并不是生下来就优秀、杰出或伟大的。孔子说:“我并非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我的知识是我喜好读书,勤奋钻研才得来的。”但一般人只是看到他们学习的结果,并不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其实,理解和掌握一种知识,比了解一种知识的生发和形成更具效果的了。

既然知识是人创造出来的,那么你就可以从人的活动中去理解知识,追踪圣人或伟人对知识的选择、按受、摸索和成功的轨迹。这样,死的知识就成了活的运动形态,你甚至嗅到了知识的芳香;如果你还能探求到圣人的举止、言谈、性格、气质与知识隐秘而又微妙的内在关联,那你就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了。

总而言之,人总是在心里更多地想“关系”有无用处,看看是否能从对方的需要上做些文章,让对方欠自己的人情,以使关系套牢。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所以,尽可能地去接近优秀的人或杰出的人,才能更深切地理解他们的成就,才能更透彻地了解自己的贫乏。所以,接近成功者,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屈侮和迎奉。

宋代福建有两个人,一个叫游酢,一个叫杨时,他们一同去拜访大学者程颐。刚好程颐正在休息,游酢、杨时不愿打扰先生,就恭立在门外,静心地等候程颐醒来。那时,天正下雪,他们仍然恭立在门外。过了许久,程颐才出来,发现他们恭立在门外,雪已深达一尺。

尽可能地去接近那些杰出的人,去和他们握手、交谈,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感受他们的目光,你将获得书本中所没有的无形的影响与熏陶。

寻求志同道合之人

【原文】“其交游也,缘类而有义。”

【大意】君子与人交往,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并做到有礼义。

荀子说,君子与人交往,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并做到有礼义。所谓“志趣相投,相与为谋”。正如古人所言:“眼力一样的人才能看见同样的东西,听力一样的人才能听见同样的声音。德性相同的人即使不见面也会感到亲切。声气相同的人,即使在不同的地方也会互相响应。”

韩非子说:“志趣相同才会彼此欣赏,志趣不同就会互相排斥。”

只有具有共同追求和目标的人之间才会相互支持和了解,而与自己“志不同,道不合”者永远不会体察彼此的信念和追求。

楚襄王问朱玉说:“先生你并非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为什么大家都不佩服你呢?”宋玉回答说:“鸟中有凤凰,鱼中有巨鲸。凤凰一飞冲上九万里云霄,翱翔于晴空之中。那笼中的鸟怎能知道天有多高?鲸鱼早发昆仑,晚宿孟诸,水沟里的小鱼,怎能知道海有多大?所以不单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鲸,士人中也有与凤和鲸一样的人啊。圣人心志宏伟,超然独处。世俗之人,又怎会了解我的志向和所为呢?”

所以古人才会慨叹:“知人不易,人不易知。要真正了解和认识一个人的确非易事。”

朋友是要志同道合的,志不同道不合那也只会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孟子说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培根说过:“财富非永久之朋友,朋友才是永久的财富。”

真正的朋友不会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为了小事而斤斤计较,各自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

生意场上的朋友真的是很虚伪的:一张名片,一句“你好”就成了朋友,为一点利益,商人们如蚁附膻,蝇营狗苟,一旦生意谈崩,即不欢而散,甚至要到法庭见面。还有一种朋友,就是酒桌上的朋友,这是最不可靠的朋友。中国人一贯会做表面文章,在酒席上拍胸脯,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似乎一个个都成铁哥们、好兄弟,其实呢,人一走,茶就凉。

心与心相交才会有真正的朋友,然而不相信任何人和盲目相信任何人都是错的。德谟克里斯特说过:“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