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荀子学院
10946800000025

第25章 赢在口才——荀子(3)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来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最后一位客人想:“不说他们就是我了。”主人的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检点,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尤。因此,说话时尤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口不择言,想说就说。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香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生活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实在太多了。明明是这么回事,有人偏偏说成那么回事。刚才还这样讲,一转脸又那样讲了。这样随风转舵,看人下菜,言不由衷,自欺欺人,活得多累,又多没意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就是这样很“累”地不断自打嘴巴地说话的。我们做人可不能这样。

说话难,但也不能就此闭口不言,学会怎样说话就是很重要的事了。

技巧是要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原则,指鹿为马,曲意逢迎。如果违心地说话,那技巧就变成了恶行。崔永元说得好:“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讨论技巧,我们用酒精泡出了经验,我们得意地欣赏属于自己的一份娴熟时,发现我们丢了许多东西,那东西对我们很重要。”

说话不坚持原则,丢掉的就是人格。

说话这事,孩子们的词典里还没有这许多词汇。怎么想就怎么说。只有大人们觉得是道难题。大人们知道左顾右盼、思前想后,知道掂量和玩味。那么,如果我们实在想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时,怎么办?那就像来自德国的教练施拉普纳对中国足球运动员说的:“当你不知道该把球往哪儿踢时,就往对方球门里踢!”

这是解决说话难的最终办法,曲意逢迎只能避开一时的麻烦,得到的是良心上的永久不安。但是切忌口不择言,讲究一下分寸,实在不能说,宁可保持沉默。

出其不意,以“巧”服人

【原文】“矝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

【大意】以慎重严肃的态度面对被劝说的人,以端正真诚的心对待他,用坚定刚强的意志扶持他,用比喻称引的方式开导他,用分析辨别的方法使他明了。

说服别人最基本的要点之一,就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他人就范。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应该注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使对方产生优越感,而且注意不要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表达,才不会让对方乘虚而入。

在沟通交流时,要说服对方,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让对方理解你的行为,来达到说服的目的。要说服他人,首先要让他知道他的观点是错的,一定要使他的思路回到正确的方向,不然,他永远都是错的,你也不会说服他。

有一患者的姐姐来到办公室,想请求护士长特许妹妹使用自备的微波炉:“护士长,我妹妹病得好可怜,她想吃点热饭热菜,我把微波炉带来了,请您允许我使用!”

护士长说:“我也很同情你妹妹,但病房是不允许使用电器的!很容易发生事故。你看,我办公室用的微波炉也需用电许可证才能使用,这样吧,你妹妹的饭菜拿到我办公室来热,这样也可以吧?”

患者的姐姐:“我已经把微波炉带来了,你就允许吧!”

护士长:“不好意思,我真的不能违反原则!”

患者的姐姐:“那就麻烦你了!”

护士长:“没关系!应该的!”

护士长在说服患者家属时,通过与其交流,既说服对方遵守规章制度,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解决了患者的实际困难。

举例来说:有某个住户到管理处,要求在自己家里装防盗网,作为管理处负责人,你首先要礼貌地接待住户,其次要认真倾听他的意见、申请的内容,第三,虽然他的做法是不对的,但在回复住户时,不要直截了当地说:“不行,这是我们公司的规定。”难免引起住户的反感,你这时应该平静、温和地说:“先生(小姐)实在很抱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前已认真地讨论过。目前政府已明确规定不允许在外墙安装防盗网。”然后再让他从外观上考虑如果每家每户都安装防盗网,会造成整个大厦外面不好看,另外要让他相信,你们会把这个大厦的治安做好,请他放心。这样不但从道理上让他理解,同时也给他一个信心上的保证,这样多数人都不会再坚持原来的想法了。

从以上事例来看:在说服人时,除了技巧外,还需要以理服人,以事喻理,用事实说话,用事例佐证,避免说大话、空话。讲理要注意层次的高低和深浅,不可跨越别人的思想范畴,不着边际地大话连篇。

讲道理时,要善于用商量的语气来引发听者思考,使别人感到不是强迫他接受你的意见,只是在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而已。

用道理说服人,不要反反复复,唠叨不停。否则,一定会让人听了厌烦,甚至听不进去,也不会达到说服的效果,点到即可。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有一段经验之谈,他说:“我立下一条规矩,我在说服他人时,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准太武断,我甚至不允许自己在文字和语言上措辞太肯定。我将‘当然’、‘一定’、‘无疑’改用‘我想、假设说’,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或者‘目前我认为如果……’当别人陈述我不以为然的事时,我不会打断他,也不会立即驳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在回答的时候,先表达他的意见在某些条件下没有错,再说出目前稍有不同,等等。这样,谈话的气氛就会很融洽。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接受,更减少一些冲突,这样即使我有错也不会有难堪的场面。而如果我是对的,别人也较容易赞同我。”

在说服、劝导别人时,要注意环境和气氛,以加强说服的效果。

例如,1890年,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等一行20来人参加道奇夫人的家宴。不一会儿,就出了大宴会经常发生的情况:人人都在跟旁边的人谈话,而且同一时间讲话,慢慢地,大家便把嗓音越提越高,拼命想叫对方听见。

马克·吐温觉得有伤大雅,太不文明了。而如果这一时间大叫一声,让人们都安静下来,其结果肯定会惹人生气,甚至闹得不欢而散。怎么办呢?

马克·吐温心生一计。便对领座的一位太太说:“我要把这场骚乱镇下去。我要让这场吵闹静下来,法子只有一个,可是我懂得其中奥妙。您把头歪到我这边来,仿佛对我讲的话非常好奇。我就这样低声说话。这样,旁边的人因为听不到我说的话,就会想听我的话。”

“我只要叽叽咕咕一阵子,你就会看到,谈话会一个个停下来,便会一片寂静,除了我叽叽咕咕的声音外,其它什么声音也没有。”

接着,他就低声讲了起来:“11年前,我到芝加哥去参加欢迎格兰特的庆祝活动时,第一个晚上设了盛大的宴会,到场的退伍军人有600多人。坐在我旁边的是某某先生,他耳朵很不灵便,有着聋子通常有的习惯,不是好好地说话,而是大声地吼叫。他有时候手拿刀叉沉思五六分钟,然后突然一声吼叫,会吓你一跳。”

说到这里,道奇夫人那边桌子上闹哄哄的声音小下来了,然后寂静沿着长桌,一对对一双双蔓延开来,马克·吐温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