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1
10944700000009

第9章 论语(4)

①绀(gàn):深青透红的颜色。緅(zǒu):比绀更暗的颜色。绀緅饰:用绀、緅这类颜色做衣服的镶边。亵(xiè)服:平时在家穿的便服。②袗(zhěn):单衣,作动词,穿单衣。絺(chī):细葛布。络(xì):粗葛布。袗絺络:穿细的或粗的葛布单衣。表:上衣。③缁(zī)衣:黑色的外套。羔裘(qiú):黑色的羊毛皮衣。素衣:白色的外衣。麂(jǐ)裘:小麂皮衣。④亵裘:在家时所穿的衣服。袂(mèi):袖子。⑤寝衣:睡觉时盖的小被子。⑥狐貉之厚:厚毛的狐皮貉皮。居:坐垫。⑦去:除去。佩:玉器系在衣服大带上。⑧帷裳:上朝或祭祀时穿的礼服。杀(shài):裁去,减少。⑨玄冠:一种黑色礼帽,用作吉服。吉月:每月初一。

【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和黑中透红的布做衣服的镶边,红色和紫色的布不用来做平时在家里穿的便服。

夏天,穿葛布单衣,外出时一定套上外衣。黑色罩衣配紫羔皮袍,白色衣服配白鹿皮袍,黄色衣服配黄色狐皮袍。

平时在家穿的皮袄,比一般的衣服长,右边的袖子却要短一些。

睡觉要有小被子盖,它有人身的一倍半长。

冬天的坐垫用厚厚的狐貉皮做成,丧事完后,可以佩带各种玉器装饰物。

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一定要裁边。

不穿黑色羔羊皮袍,不戴黑色礼帽去吊丧。

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拜君主。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①。

食而餲,鱼馁而肉败②,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③。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④。不得其酱,不食⑤。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⑥。

唯酒无量,不及乱⑦。

沽酒市脯⑧,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①厌:讨厌,不喜欢。脍(kuài):切细的肉。②(yì)、餲(ài):指放久而腐败变质的食物。馁(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③失饪(rèn):烹饪得不好。④割不正:古人宰杀牛羊时解剖肢体叫割,分割有一定的分法,不合这种分法的叫割不正。⑤不得其酱:指所吃的肉与酱不相配。⑥食(shí)气(xì):指饮料。⑦乱:神志昏乱,指醉酒。⑧沽(gū):买。市:买,作动词。脯(fǔ):肉干。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食物经久变质,鱼、肉腐烂变坏,都不吃。食物变色难看,不吃。食物气味难闻,不吃。烹饪得不好,不吃。不当时不吃。割得不合规矩的肉,也不吃。调味品不恰当,不吃。

席上肉食虽多,但吃的量不得超过主食。

只有饮酒可不限量,但也不能饮到醉的地步。

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吃完了,姜不撤除,但不多吃。

【原文】

见齐衰者,虽狎①,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②,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③。式负版者④。

有盛馔⑤,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①齐衰(zī cuī):指丧服,此指穿丧服,作动词。狎(xiá):亲近。②亵(xiè):熟悉,常见。③凶服:死人的衣服。式:通“轼”,车前扶手用的横木,此指身子微俯伏在横木上,作动词,这动作表示尊敬或同情。④版:古代用木板写的国家图籍,例如户籍册、疆域图等。⑤馔(zhuàn):筵席。

【译文】

孔子看见穿孝服的人,即使是平常关系亲密的,态度也一定变得严肃起来。看见戴着礼帽的和盲人,即使很熟悉,也一定要表现得有礼貌。

遇到送死人衣服的人,在车上也要把身子微微向前俯伏在车前的横木上表示同情。看见背负着国家图籍的人,乘车时也同样表示敬意。

遇有盛大的筵席,一定要改变神色站立起来表示恭敬。

遇到疾雷,大风,一定改变神色表示不安。

先进第十一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①。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①先进于礼乐:指先学习礼乐而后获得官职的人。野人:在野之人,即无爵无禄的一般人。后进于礼乐:指先获得官职而后学习礼乐的人。君子:指卿、士大夫等当权贵族。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获得官职的,是没有爵位和俸禄的普通人,先有官位而后才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假如要我选用人才,我就要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原文】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①。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②。鲤也死,有棺而无椁③。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

①颜路:颜回的父亲,名无繇(yóu),字路,小孔子六岁,从师于孔子。椁(guǒ):古代有地位的人的棺材有两层,里面一层叫棺,外面一层大的叫椁。②才:有才能,此指颜渊。不才:没有才能,此指孔鲤。③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

【译文】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自己的车子卖了给颜渊买一个椁。孔子说:“无论是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也都是自己的儿子。我儿子鲤死了,只有棺却没有椁,我没有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买椁。由于我以前曾经做过大夫,是不能出去步行的。”

【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②?”

【注释】

①恸(tòng):极悲哀。②夫(fú)人:这个人,指颜渊。“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是“非为夫人恸而为谁”的倒装句。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痛,跟随的弟子说:“先生您太悲伤了啊!”孔子说:“太悲伤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

【原文】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①;子路,行行如也②;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释】

①訚訚(yín)如:正直而恭敬的样子。②行行(hàng)如:刚强的样子。③侃侃(kǎn)如:温和快乐的样子。

【译文】

在孔子旁边侍奉,闵子骞是一副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则是一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很高兴,然而,孔子说:“仲由这样,怕不得好死呢。”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①?屡空②。赐不受命③,而货殖焉④,亿则屡中⑤。”

【注释】

①庶(shù):庶几(jī),差不多。②屡空:经常陷于穷乏之中。③不受命:子贡没有得到准许就去做生意。④货殖:囤积财贷以牟利。⑤亿:通“臆”,猜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差不多了吧,可他常常贫穷。子贡没有经过准许去经商投机,猜测行情竟常常猜中。”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①,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

①退:退缩。②兼人:一人能兼作两人的事,意思是胆大,敢作敢为。

【译文】

子路问:“是不是听到了就做呢?”孔子说:“还有父兄在上面,怎么能听到就做呢!”

冉有问:“是不是听到就做呢?”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是不是听到就做,您说‘还有父兄在上面’;冉有问是不是听到就做,您说‘听到就做’。我感到大惑不解,大着胆子来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上前;仲由呢,他胆子大,敢作敢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不吾知也③!’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④:“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⑤,加之以师旅⑥,因之以饥馑⑦;由也为之,比及三年⑧,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⑨。”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①曾皙(xī):名点,字子哲,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即公西赤,孔子的学生。②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你们在我面前不好开口说话。③居:平时。不吾知:即“不知吾”的倒装。④率尔:轻率,直率。⑤摄乎大国之间:摄(shè):局促地处在……此句意思是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⑥师:二千五百人为师。旅:五百人为旅。师旅泛指军队。⑦饥:谷不熟叫饥。馑(jǐn):菜不熟叫馑。饥馑即饥荒。⑧等到。⑨方:道义。知方:懂得道义。哂(shěn):讥讽地微笑。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六七十或者方圆五六十里的地方的小国。方:方圆。如:或者。俟(sì):等待。宗庙之事:指祭礼的事情。如会同:或者诸侯相会见。会:诸侯相盟。同:其他一般人的会见。端:玄端,古代礼物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小相(xiàng):祭祀和诸侯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级,小相是最低的一级。莫:通“暮”,傍晚。春服:夹衣。冠者:指成年人。浴乎沂(yí):在沂水边洗头面和双手。沂:水名,在山东曲阜县南。风乎舞雩(yú):风,迎风而吹。舞雩,祭天求雨的地方,有坛有树木。喟(kuì):叹息。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龄都大,所以你们不要对此介意而不敢尽情讲真话。你们平常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打算任用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急忙答道:“如果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连年闹灾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

孔子对他一笑。

孔子又问:“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可以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这个国家礼乐教化,那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修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很有本事了,只是愿意学习这些:祭祀和诸侯相会时,我愿意穿着玄端礼服,戴着章甫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正近尾声,此刻铿地一声将瑟放下,站起来答道:“我的志向跟他们三位的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便说道:“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脸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来了,曾皙最后走。他问孔子道:“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各人谈了谈自己的意愿而已。”

曾皙又问:“那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应当讲求礼让,可仲由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说:“难道冉有不是有志为国吗?”

孔子说:“哪里有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土地还算不上一个国家的呢?”

曾皙问:“公西赤谈的不是国家吗?”

孔子说:“有祭礼的宗庙,有诸侯间的会见,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公西赤如果只能当小司仪,那大司仪又由谁来当呢?”

颜渊第十二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②。”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③,请事斯语矣④。”

【注释】

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克:约束,抑制。复:践行。②目:条目,细节规定。③不敏:不才。④事:从事,实行。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语言行动符合礼。这就是仁。只要一旦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人就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全在于自己,哪能靠别人呢?”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这番话切实去做。”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愬②,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

①浸润之谮:像水那样渐渐浸渍的谗言。谮(zèn):诬陷、中伤人的谗言。②愬(sù):诬告。

【译文】

子张问怎样算是明事理。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以及切肤般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那你就可以说是明事理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肤般的诬告,在你面前都行不通,那你就可以说是看得远了。”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①,足兵,民政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①足:使……充足。

【译文】

子贡问关于处理政事的道理。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百姓对当局信任。”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军备、百姓对当局的信任这三者中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先去掉军备这一项。”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粮食和百姓对当局的信任这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先去掉粮食这一项。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一死,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立不住了。”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①:“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②?”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①有若: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②盍:何不,为什么不。彻:税田十取一的周朝田税制度。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道:“如果遇到年成不好,国家开销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说:“为什么不实行十成抽一的税制呢?”

哀公说:“十成抽二,我都还不够,怎么能十抽一呢?”

有若回答说:“假如百姓的用度都够了,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呢?”

【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①?”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①达:显达,通达。②闻:名誉显闻,有名望。③下人:甘居人下,指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做才可以显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显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显达,就是在诸侯国家一定名声在外,在卿大夫封地也一定名声在外。”孔子说:“这个是有名声,并不是显达。所谓显达,是天性质朴正直,内心喜爱道义,而且善于观察别人的神色,分析别人的言话,发自内心地愿意使自己处在别人之下。这种人在诸侯国家必然显达,在卿大夫封地也必然显达。至于有名声,外表做得很有仁德,但行为却与此相反,他自己以仁人自居而不加怀疑。这种人,在诸侯国必定能骗取名誉,在卿大夫封地也必定能骗取名誉。”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①,曰:“敢问崇德,修慝②,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备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③,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①从游:跟随孔子出游。舞雩(yú):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县。②修慝(tè):指改恶从善。修:治,指改正。慝:隐藏在心里的怨恨。③忿(fèn):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跟随孔子出游于舞雩台下,樊迟问孔子说:“请问怎样提高自己的道德,改正过错,辨别是非呢?”孔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做事争先,享受在后。不是提高品德了吗?检查自己的过错,不去指责别人的过错,不就是改正了过错吗?忍不住一时的气愤,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甚至也牵连到自己的亲人,这不是糊涂吗?”

子路第十三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①。”请益。曰:“无倦。”

【注释】

①先:导,引导,教导。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身体力行给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辛勤地劳动。”子路请求孔子多讲解一些,孔子说:“按上面说的做,不要懈怠就行。”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②!”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