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反思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一种必然心态,这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人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更好地总结自己的不足,快速地成长起来。柏拉图说过: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我在从医的这么多年里,因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的反思心态,我们不仅在反思自己,也在反思这个行业的发展,每天面对这个行业所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反思如何能够让我们的职业做得更好。为医者,所持有这种心态,才能不断向前,把自己的感情、人格在所从事的事业中净化和升华,受到世人的敬仰和崇拜。
对于医患关系的反思
对于医患关系的反思,医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性,医患关系的两个主体就是医院和患者,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在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医院绝不能站在自身的立场去看待医患关系。这种反思要体现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患者不是我们的敌人,在商场门口的牌子上我们可以看到,“顾客是上帝”,患者也是我们的上帝,对待患者要诚心诚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必然要发生不一致的现象,不要一发生医患纠纷就草木皆兵,畏之虎狼,正确对待才是正当之道。
我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刚生下孩子的妇女,产前在某医院做B超,进行检查,被医生告知一切正常,但分娩时发现婴儿有缺陷,于是她起诉该医院,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理由是:如果医生认真检查发现畸形后,会选择做引产,现因医院的过失,导致畸形婴儿的出生,造成母亲精神的痛苦,故上诉追究医院的赔偿责任。那么医院的理由是什么呢?医院认为:做B超对畸形胎儿的诊断不是万能的,虽然有疏忽,但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胎儿畸形并不是因检查造成的),故不属于医疗事故,医院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本案的焦点是: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医院应不应该赔偿。
这是一起典型的医患纠纷,也许这种纠纷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事实上总有这样的纠纷在不断地发生,我在医院工作了近30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医疗纠纷甚至是医疗事故,有一大部分医患纠纷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情况总不是那么让人乐观。对于此事件的发生,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最后的判决结果,共同探讨一下这个事件:我咨询过影像学专家,结论是B超能否检查出胎儿畸形是由孕周来决定的。一般来说,脑积水、脊柱裂、无脑儿等大的畸形在怀孕3~4个月时可以查出来;一些内脏疾病等相对较小的畸形在怀孕4~5个月时可通过三维、四维彩超查出;唇、腭裂等更小的软组织畸形在怀孕6~7个月甚至7~8个月时才能查出来。但大脑异常等非常细微的畸形是无法通过仪器查出来的。这个案例中没有说明婴儿是什么畸形,也没有说明在医院做B超是什么时间,因此我们不好判别医院的责任有多大。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想说的是,不管医院对与错,这个产妇投诉的有没有道理,这个医疗纠纷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并且没有通过协商解决这起纠纷,我们想一想,在这个事件中的当事双方,到最后,关系能和谐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这样的事件在不断地发生,积少成多的话,整个医患关系肯定是紧张的,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诸多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院的错误和过失造成的有多少,如果医院真正认识到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良后果,又有多少的诚意和耐心去和患者进行沟通呢?我们还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别人帮助了你要说“谢谢”,你不小心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而时至今日,我们只听说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于自己的不当言论公开向全国人民诚恳的道歉,而没有听说哪一所医院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过道歉,没有听说过哪一个医生公开地对患者说过对不起,这就是我们缺失的真正可贵的东西。
医院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都应当以一种高姿态的做法来和患者进行沟通,如果我们把患者当做上帝,且让我们看看所有商业行为中的上帝是如何得到称心满意的服务的,服务的语言、微笑、行为让自己的上帝甚至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上面案例中的产妇状告医院,首先肯定的是产妇本身没有任何过错,那么医院那就是两种可能了:错或对。
我们做个假设,如果医院没错,那么说医院做了些什么,医院是否耐心地和这位女士进行过沟通,是否能够从专业角度来尽量通俗地讲解一下这件事情存在可能性,或者说通过一些合理的渠道来解释这位女士的怀疑,总之,是否让患者能真正了解和理解事件的本身,并且医院有责任和义务告诉她如何面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我们要真正能够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反过来讲,医院如果是真的错了,那态度更应该诚恳和积极,医院不能说:“你去告吧,你告到哪我陪到哪,我是一个单位,你是一个个体,我们看谁能扛得住。”这样的思想多了,医患关系自然不会好。医院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要敢于面对错误和不足。法国最伟大的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写到: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错误犹如一种地心吸力。
对于医患关系的反思,以认识我们自己行为和态度为起点,最终到达医患和谐的彼岸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和自己的思想行为斗争是最为难堪的,但那样的胜利才可称伟大。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总有许多时候,我们会有莫名的惭愧和内疚,在过去或者是曾经的某一天,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好而伤害了那些可怜的人,如果当时哪怕是再谨慎那么一点点,再认真那么一丝丝,也许一切都不会是今天的后悔和纠结在心头的自责。
在最近的几年里,我们的国家遭受了接连不断的灾难,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每一个国人都悲痛在心。在王家岭矿难的救援现场,当第一个矿工被救援人员抬出来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悲壮和激动,现场的工作人员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想那时所有人的心情都很复杂,有救援成功的喜悦,也有深切的悲伤,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生命如此脆弱,刹那间几十条、几百条生命就此陨落,来不及和亲爱的妻儿说上片言只语,就迅速地离开这个为之奋斗的美好世界。
每一起矿难的背后,几乎同出一辙的是责任事故,在王家岭矿难发生的前几天,早有工作人员向相关领导汇报有渗水情况,这是有可能透水的预兆,但是由于领导对安全生产的麻木,一起不该发生的悲剧在不负责任的人们的眼皮底下发生了,随之而来的是38条鲜活生命的消逝和数以亿元计的抢救资源的丧失。这起矿难我们医院派出了医疗队参与了抢救,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我们的医疗队员表现出了极高的职业素养,胜利地完成了矿难的救援工作。在2009年古交2·22矿难发生之后,我们也组织医疗队参与了这次救援,那时那地,王君省长悲痛欲绝地说道:“我们已经哭不起了”。王君省长面对矿工家属几近哽咽的话语还萦绕耳畔的时候,一年以后王家岭的哭声再一次刺痛我们敏感的神经,王君省长流不起的眼泪再一次沉痛地流了下来,仅隔一年,为什么重复的错误又一次犯下了呢。
古交矿难难道没有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吗?难道还有比生命更值得我们为之重视和应当珍重的吗?
悲痛之余,值得我们些许骄傲的是,两次矿难我们都亲历亲为,把这些生命尚存的工人兄弟治疗的健健康康与家人再一次团聚。
悲剧过后,我们总会习惯地反思,并且习惯地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联系到一起,联想我们生活工作的每一天。
医者的反思是面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在闲暇之余,临睡之前想一想我们所做过的一切,我们是否能够做得更好。
我们单位有一个病区,这个病区不是全院收入最高的,也不是医院的重点学科,但是这个病区在所有患者中有良好的口碑,在医院职工中也有很好的声望,经过仔细地体验和观察,后来发现,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病区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永远保持一种甜甜的微笑,这可能是一种相互的感染和影响,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微笑的习惯,患者面对一群微笑的脸庞,心里自然会舒服很多,一个简单的微笑会给他们许多的安慰和踏实。
是的,我们的微笑可以再甜蜜一点,话语再温暖一点,关怀再真切一点,问候再勤快一点,诊治再认真一点,一切的一切都会不一样,在今天,医院这个让百姓不太满意的地方,我们哪怕是做得再好一点点,也许在他们心里都是弥足珍贵的。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真正折磨我们的不是眼前无法逾越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把这一粒沙子清理干净,我们就可以走舒服的路,做开心的事,每一个夜晚和清晨,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多想一想病床上我们的那些患者朋友们,他们也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快乐,他们也为我们的快乐创造了许许多多,我们有理由也有愿望为了他们做得更好。
慎独是为医之魂
我在《健康报》上读过这样一则短文,文章写得很好,是关于发生在日本的一些所见所闻,在此,借笔者的文思我们不妨进一步地深入探讨,以其为镜,但求共勉。
我没有去过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知之甚少,但笔者以希冀医务人员要慎独的思维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想,一定不至于信口胡来、无中生有,借用此短文为例谈一点自己的见解,感谢之余,望笔者见谅,文章如下:
不久前,我利用休假时间到了日本。当我们乘坐的大巴车来到东京一个十字路口时,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位老年妇人一手拉着购物车,一手牵着小狗在人行道上走着。老人驼背的程度几乎接近直角,行走缓慢而又吃力。正在这时,她那只调皮的小狗就像故意捉弄人一般,突然在人行道上溺下了粪便。老妇发现了,随即从购物车中拿出纸巾和污物袋,缓缓捡起粪便,放进小车。这一系列动作对年轻人而言可能轻而易举,而对这位驼背的年迈老妇来说,却非易事。但是,她做得那么认真,那么一丝不苟。
我还发现,日本街道上几乎找不着垃圾桶,人们一般把垃圾带在身上,回家后放进自家的垃圾桶里,而且还要分门别类,以方便回收及处理。从老妇的举动,到日本人对待垃圾的做法,我看到的是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发达国家社会文明的风气。据说,日本还流传着一句话:‘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可能正因为这种理念,才有了我们所见的一幕幕。
在东京的十字路口,好几十个人在等红灯,却没有一个人乱闯。当红灯变绿的时候,车辆缓缓启动。只要还有人在穿越马路,车辆就会停下来让人先行。几天后,我们这些身临其境的游客也不由自主地改变了以往‘我行我素’的出行习惯,开始按照当地人的习俗行事,并由此感受到一种尊重他人、为他人谋方便而来的愉悦。
我早就听国外归来的朋友们说起,在一些他们走到的地方,对于外国朋友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有颇深的感触。在许多场合,人们的行为并不是因为规则的存在而遵守得很好,而完完全全是一种自觉行为,这种文化深入人心,多少年来被人们近似于“顽固”地遵守着,这种思想和行为曾一度地被我们的国人谓之为愚蠢和冥顽不化,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终于开始认识到,可笑的其实是自己。我还读过一个关于德国人的小故事:一个德国工匠承揽了一个建造十字路口交通岗的活计,事实上,说是工程,也就是交警站在上面指挥交通的一个小圆柱体的台子,我相信在所有的工匠眼里,这一定不是一个有难度的工程,但是德国人的想法不是这样的,也许在德国人的心里,这是交警用来指挥交通的舞台,这关乎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不得有丝毫的懈怠。这个在我们的眼里看似简单的工程这位德国师傅做了整整一个星期,在砌砖的过程中,这位师傅不时地用尺子量来量去,横的、竖的、水平的反复测量,这个圆柱体台子每升高一截,还掏出工具包里的软皮尺测量其周长,这还不算,这位师傅还时不时地掏出绘制的图纸仔细观察,生怕有一丝一毫的闪失。需要说明的是,在砌这个交通岗台的一个星期里,没有一个所谓的监督人员在场,这和我们那些在“严格”把关下产生的豆腐渣工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德国师傅这种认真、严谨到近似于苛刻的工作态度,这种自觉维护工程质量的态度不禁令我们动容。在我们的观念里,也许做类似于奥运会场馆或者是世博园那样的大工程才应该如此认真和谨慎,然而,这就是德国人,德国人对待工作的严谨和认真是举世闻名的,也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和精神打造出一个工业强国,让我们感觉最为深刻的是德国汽车,其良好的信誉和经久不衰的质量品质,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认可。
当然这样的文明事件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以此为例,只是来剖析我们的内心世界。上述日本人和德国人的例子,正是我们老祖宗倡导“慎独”最准确的思想和行为体现。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早来源于我国古代《礼记·中庸》,其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自律,没有违法乱纪的行为。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人或事,是先进的文明的我们就应该学习,这绝对不是坏事,我们的医务工作者们也的确需要这种慎独的情怀。
今天的医务工作者们,在实际工作当中也真正地面对了太多的诱惑,这种诱惑来自于方方面面,譬如患者送过来的红包,在无人监督下,我们是否也能够自觉抵制诱惑,自觉遵守法律和制度呢?一个国家,如若所有的合法行为必须依靠法律的约束才能够实现,这绝对不是文明的国度,更何况,法律的触角并不能延伸到每一个可以被人们钻进的缝隙,在没有约束可以体现的地方,我们医务工作者该如何做呢?
我们每一个医务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到慎独,以此影响我们周围的同事和朋友。院领导做到了慎独,中层干部也会慎独,科主任护士长做好了,医生护士也会做得很好,这样形成一种层层影响的工作氛围,让这种慎独的风气蔓延和传递开来,医院的文明程度就会提高。
医院如今面临的指责和不信任,与我们的医务人员不能做到“慎独”有很深刻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慎独”为准则来开展各项工作。只有如此,大家才能逐步把制度化为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个过程也许会十分漫长、艰苦,但我们一定要走下去。
如何让爱绵延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中国大爱文化的潜藏性和我们文化固有的劣根性,正是谋杀中国经济的幕后黑手!”我本人非常认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种中国文化的特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既然是文化的范畴,那么其必然对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一致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么多年来,我对医院发展一直以来有一种深深的困惑,但又不知道这种困惑发源在哪里,郎教授精辟的见解给了我们准确的答案。
我在前面讲过非典和汶川地震,这两件事情的发生给我们的同胞带来了巨大的悲痛,这两件事情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近十年来应该是最大的灾难,在每个人心中都是难以抚平的创伤,我在这里再一次提起,请大家原谅,我并不是有意要勾起我们痛苦的回忆,只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与大家共同探讨问题。
我毫不夸张也毫不客气地讲,身为一个医务人员,也深感悲哀地讲,在这近十年间,除了在这两件震动中国也震动全球的事件中,医务人员受到好评和尊重外,几乎我们每天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如潮的批评和责难。所有的媒体和网站上见到的只要是有关医院和患者的故事,几乎没什么好事情,不是纠纷就是事故,难道说只要发生不愉快就是医院的错吗?当然不一定,可怕的是,社会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医院百口莫辩,长此以往,日积月累,社会不关心医院有多少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只关心那些残肢坏体和逝去的生命是最为需要同情的,是非对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医院在社会的口碑可恶至极,什么看病贵、看病难那是官方开会用的语言,在老百姓眼里,医院简直就是坏透了。
我们在这里把非典和汶川地震放在一起来说,虽然这两个事件相隔有近5年的时间,但是,这两事件当中医务人员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一致的,这就是我开篇引用郎教授的关于中华文化中的大爱精神,非典和汶川地震受到了世人的关注,这很重要,为什么呢?很简单,世人在关注这两件事情的同时,真正了解了中国的大爱文化,尤其是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当国外的救援队进入灾区以后,世界各地著名媒体派了大量记者进入灾区进行全面报道,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派驻记者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各国媒体在亲眼见证整个救援过程后,对于我们的民族大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所见到的解放军、医生、护士、社会各个阶层都在不计任何个人得失地参与救援,为之感动得热泪盈眶。说实话,在地震发生之前,世界各国媒体对我们中国有是很大的偏见,不断地指责我们的人权问题、抵制奥运火炬的传递等等,但是汶川地震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切,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
讲了这么多,我们要开始说我们自己了,我相信,无论社会对我们如何指责,在非典和汶川地震中,医务人员表现出来的大爱是全社会绝对认可的,并且也因此重新树立了我们良好的形象,媒体大量的正面报道恰如其分地讲述了我们的所作所为,我在前面的章节里讲过关于非典和赈灾的一些感人至深的事例,在这里不作赘述,相信大家都能看到。谈到这里,我们大家都会这么想,既然我们的医务人员在非典和赈灾的战场上,对于这种可能要付出生命的“战役”无所畏惧,大义凛然,高风亮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一些不为人们所认可的行为又会发生在和风细雨的年代呢,这就是我开篇讲到的,我和大家一起受困惑的中华文化大爱的潜藏性和文化的劣根性在作怪。
简单一点讲,中华文化的这种大爱精神只有在我们的神经受到强烈刺激以后才能不顾一切地迸发出来,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能量蔓延,而一旦我们生活波澜不惊的时候,便又归于我们文化的劣根性指导下生活,开始变得浮躁不安和投机取巧。
那么说如何让这种大爱精神绵延,这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郎教授说,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形成,好的、坏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改变的,如果说,我们认可郎教授的说法,那就要设法改变我们文化的劣根性。
那么对于我们医务人员来讲,切忌浮躁和投机取巧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实事求是地来看待问题,让抗击非典和汶川赈灾的精神真正的渗透到我们的医院文化中,让这种大爱绵延,绵延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天,让社会老百姓像看待战场上的我们一样看待生活中的我们。当然,在如今的执业环境下,换取社会这种尊敬和信赖的眼光需要政府和社会各个阶层的努力。但是,如果我们有这种大爱精神的支撑和绵延,在和风细雨中重新塑立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并不是纸上谈兵。
让这种大爱文化真正融入我们的血液中,不要让其继续潜藏,我们的大爱不要以灾难来激发,而是让其在阳光下萌芽。
木桶理论在医院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木桶理论,为什么要在此讲木桶理论,该理论多数时候我们在企业管理和企业论坛中频繁听到,我在医院管理这么多年中,对于木桶理论在医院管理当中的应用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引用该理论与大家共同探讨其在医院管理中的意义和必要性。
木桶理论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你会觉得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理解和赞同了: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竟然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这似乎与常规思维格格不入,然而却被证明为正确的论断。
“木桶理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比如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若仅仅作为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木桶定律”可谓是极为巧妙和别致的。但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以上可以理解为对于木桶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一个解释,在医院管理当中,我经常提到这个理论的重要性,我在医院管理的这么多年中,许多问题的出现就在于这块短板,比如说,一个简单的阑尾炎手术会发生感染,这个常识大家都知道,阑尾炎手术是普通人都认可的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但是,我们就有不成功的例子,手术做得很好,很顺利,但是,最后发生了院内感染。我们会讲,院内感染也是医疗过程中可以理解的,问题是,这种感染是不被人们所接受的,因为,可以完全避免,这就是短板造成的,这块短板直接导致这台手术的失败,直接导致患者的额外痛苦。我们可以把一个救治过程看作是一个救治团队在一起工作,那么说,这个团队就是一个围起来的木桶,最后的救治结果就是我们所能盛水的多少,比如说我们医生队伍中,有一个医生技术不精,或者态度不严谨,救治效果就会打折扣,可能因为用药不合理,或者换药不及时,而使我们所盛的水量减少。再如,救治队伍中的护理人员没有认真地执行医嘱,或者执行医嘱不到位,就会发生院内感染,这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减少“盛水量”。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局限在一个手术的小范围中,回到医院管理中,我们再来分析关于木桶理论的应用。
医院是一个整体,一个需要有很强协调能力的整体,可以把一个医院理解为一个木桶,那么说,医院的任何一个部门就是其中的一块木板,这样一来,看这个木桶的盛水量就看各个部门这块木板的长短了,这个不难理解,我简单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说,后勤部门的供应工作。医院临床工作很好,技术很精,但是,后勤部门的保障工作做不到位,用水的时候没水,用电的时候没电,患者的衣物做不到及时的消毒处理,患者的医疗效果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再比如,医院的医疗器械、药品供应,这都是其中的一块木板,假设医疗器械或者药品的供应出现问题,同样会使医疗救治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医院任何一个部门成为短板,整个医疗效果效率都会降低,这个桶的盛水量也就会减少。
再说医院的某一个部门也可以看作一个木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做是一块木板,一个科室部门的运作,同样适用于木桶理论,如果有一个员工的素质低下,或者是态度出现问题,整个科室的工作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在讲,医院当中的每一个个体首先把自己看成一块板,把自己这块板要加长,不要让我们自己成为决定盛水多少的那一块,同样的道理,每一个部门也要把自己看成是医院的一块板,在加强每一个个体管理的同时,加强整个科室的管理,不要让自己所管理的科室成为决定盛水多少的那一块板。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讲木桶原理在医院管理中应用的目的,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这需要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对每一个部门管理者来讲,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清楚自己在医院这个大桶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有这样,才有一个严谨的态度来加长自己。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讲,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和贯彻木桶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把医院的各个板努力地拔高,增加我们的盛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