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走向绿色的欧洲:欧盟环境保护制度
10936800000030

第30章 欧中环境合作及绿色壁垒(4)

我国于1997年4月1日开始采用ISO14000系列标准,我们应该加强向企业宣传和发布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制度和认证信息,提高企业的环境意识和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国家应规定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在企业方面,一要积极申请绿色认证。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实施《国际环境检查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09000系列质量标准,出口到欧盟的产品还必须获得IS014000认证。我国企业应生产 “安全、节能、无公害”的环保产品,实行绿色包装,争取绿色认证,特别是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以获得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我国的产品要打开欧盟市场就必须通过以上认证。二要重视国际上包括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随时注意绿色技术标准信息,提高企业自身的环保水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进行绿色管理。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我国的环保水平。

我们在认识到欧盟的绿色壁垒确实是“壁垒”的同时,更要意识到这种绿色冲击对提高我国环保水平的积极作用。我国高能耗、物耗,不计环境成本,不顾人们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的发展模式本来就难以为继了,正好我们以此为契机,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WTO对正当的绿色壁垒持肯定态度,是因为它可以迫使出口国重视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以及在整个生产、加工、包装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欧盟的绿色壁垒从某种程度来说,对促进我国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对环境友善的产品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国受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及管理水平的限制,政府对企业开发环境友善产品和实施清洁生产缺乏激励机制,加之不少企业领导环保观念淡薄,致使清洁生产在我国推进数年后,总体上仍处于初级水平。绿色壁垒从一个侧面促使我国企业放弃高能耗、高污染、浪费资源型的生产模式,刺激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并努力形成循环经济的模式,既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技术创新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和配置,使环境污染问题在产业布局和调整的规划中、在生态工业链的运行过程中就得以解决,真正做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在农业生产方面,绿色壁垒也可以从客观上促进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有机农业的良好基础,尤其是农业生产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生产经验,包括强调土地的用养结合,以及循环利用、低能消耗和“天地人合一”的观点等,在很大程度上都符合当今先进的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原则。但是,由于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不计后果地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增产增收,却使农业生态环境因此遭到破坏,并且使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对人体有毒。应该说,欧盟绿色壁垒对于重拾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开发绿色农业,正是一个推动因素。

我们应根据环境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使保护生态环境根植于产业活动当中的持久的制度,实行资源环境核算制度,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加强外贸、环保、生产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制定针对环境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和发展策略,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进环保产业,提升环保技术。近年来,随着环保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产业方兴未艾,环保产品在世界主要工业市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可以说环保产品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朝阳产业,为了发展环保产业和争夺国际环保市场,控制环保技术的制高点,欧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增加环保投入,扶植本国环保产业的成长。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增加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开发环保产品,积极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环保产业,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环保市场。欧盟各国对食品的农药残留量和有毒物质含量具有严格的标准,对产品包装的环保要求也日趋严格,对于不能回收、降解的包装拒绝进口。产品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已成为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远远不够,在新一轮绿色技术竞争中,更显得是仓促应战,因而很是被动,所以企业应赶快优化贸易产品结构,开发绿色产品。

总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欧盟的绿色壁垒,要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来做出不同的应对。

附录欧盟环境政策大事记

第一阶段(1957~1972年)

1959年第一部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环境法(第59/221号指令)获批准

1967年第一部欧洲经济共同体环境法(第67/548号指令)获批准

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0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同意加速实施共同体环境保护活动

第二阶段(1973~1986年)

1973年在第3总司(即工业总司)内设立环境与消费者保护司;创建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批准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1973~1976)

1974年创建欧洲环保局

1977年批准第二个环境行动计划(1977~1981)

1980年在“委员会诉意大利案”中,法院裁决维护使用《罗马条约》第100条作为共同体环境法立法依据的有效性

1981年创建第11总司(即环境与消费者保护总司)

1983年批准第三个环境行动计划(1982~1986);(意大利)塞维索事故中失踪的桶装废料被发现

1984年设立第一个共同体环境基金——“共同体环境行动”(COE)

1985年法院对240/83裁决确认,环境保护系共同体的“基本目标”之一;欧洲理事会确认共同体环境政策的重要性;创建“环境信息协调”(CORINE)

第三阶段(1987~1992年)

1987年《单一欧洲法》给《罗马条约》增加第7编(环境),把特定多数表决方式延伸到环境议案;批准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1987~1992);“欧洲环境年”

1988年设立第二个共同体环境基金——“共同体有关环境的行动”(ACE)

1989年欧盟委员会内部创建独立的环境总司;设立“援助波兰和匈牙利调整经济结构计划”(PHARE)

1990年设立第三个共同体环境基金——“共同体保护自然行动”(ACNAT);决定成立欧洲环境署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批准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1992~2000);设立第四个共同体环境基金——“环境保护财政工具”(LIFE I,1992~1995);创建“共同体法实施和执行信息网”(IMPEL);设立生态标签制度

第四阶段(1993年~)

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把环境列为欧盟的一个政策目标;批准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1993~2000);欧洲环境署在哥本哈根开始运作;创建“大众环境协商论坛”;设立“环境管理和审计制度”(EMAS)

1994年设立凝聚基金(Cohesion Fund)

1995年发表第一份三年一度的环境状况报告(“多布日什评估”,Dobris Assessment)

1996年批准“环境保护财政工具II”(LIFE II,1996~1999)

1997年创建“欧洲环境与发展协商论坛”(欧洲绿色论坛)

1998年发表第二份三年一度的环境状况报告;创建“欧盟环境法实施和执法信息网”(AC-IMPEL)

1999年《阿姆斯特丹条约》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欧盟的一个目标;作为普罗迪改革计划的一部分,第11总司更名为环境总司

2000年对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进行全球性的评估;批准“环境保护财政工具III”(LIFE III,2000~2004);通过“里斯本战略”

2001年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提案——COM(2001)31,正式引入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2年“里约加10”,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后续行动;成立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

2003年启动“绿色外交网络”的计划

2005年批准《可持续发展指导原则宣言》

附录欧盟环境政策大事记

第一阶段(1957~1972年)

1959年第一部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环境法(第59/221号指令)获批准

1967年第一部欧洲经济共同体环境法(第67/548号指令)获批准

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0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同意加速实施共同体环境保护活动

第二阶段(1973~1986年)

1973年在第3总司(即工业总司)内设立环境与消费者保护司;创建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批准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1973~1976)

1974年创建欧洲环保局

1977年批准第二个环境行动计划(1977~1981)

1980年在“委员会诉意大利案”中,法院裁决维护使用《罗马条约》第100条作为共同体环境法立法依据的有效性

1981年创建第11总司(即环境与消费者保护总司)

1983年批准第三个环境行动计划(1982~1986);(意大利)塞维索事故中失踪的桶装废料被发现

1984年设立第一个共同体环境基金——“共同体环境行动”(COE)

1985年法院对240/83裁决确认,环境保护系共同体的“基本目标”之一;欧洲理事会确认共同体环境政策的重要性;创建“环境信息协调”(CORINE)

第三阶段(1987~1992年)

1987年《单一欧洲法》给《罗马条约》增加第7编(环境),把特定多数表决方式延伸到环境议案;批准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1987~1992);“欧洲环境年”

1988年设立第二个共同体环境基金——“共同体有关环境的行动”(ACE)

1989年欧盟委员会内部创建独立的环境总司;设立“援助波兰和匈牙利调整经济结构计划”(PHARE)

1990年设立第三个共同体环境基金——“共同体保护自然行动”(ACNAT);决定成立欧洲环境署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批准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1992~2000);设立第四个共同体环境基金——“环境保护财政工具”(LIFE I,1992~1995);创建“共同体法实施和执行信息网”(IMPEL);设立生态标签制度

第四阶段(1993年~)

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把环境列为欧盟的一个政策目标;批准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1993~2000);欧洲环境署在哥本哈根开始运作;创建“大众环境协商论坛”;设立“环境管理和审计制度”(EMAS)

1994年设立凝聚基金(Cohesion Fund)

1995年发表第一份三年一度的环境状况报告(“多布日什评估”,Dobris Assessment)

1996年批准“环境保护财政工具II”(LIFE II,1996~1999)

1997年创建“欧洲环境与发展协商论坛”(欧洲绿色论坛)

1998年发表第二份三年一度的环境状况报告;创建“欧盟环境法实施和执法信息网”(AC-IMPEL)

1999年《阿姆斯特丹条约》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欧盟的一个目标;作为普罗迪改革计划的一部分,第11总司更名为环境总司

2000年对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进行全球性的评估;批准“环境保护财政工具III”(LIFE III,2000~2004);通过“里斯本战略”

2001年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提案——COM(2001)31,正式引入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2年“里约加10”,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后续行动;成立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

2003年启动“绿色外交网络”的计划

2005年批准《可持续发展指导原则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