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再苦也要笑一笑全集
10936600000165

第165章 放弃受害意识

你只要活着,就应该放弃受害者意识。

我们在现实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个人拎着沉重的东西登上公交车后东张西望地期待有人为他让座时,往往没有人去理睬他;而当一个人满头大汗抱着重物久久站立时,却会有人向他招呼道:“请到这儿来坐。”

也许会很奇怪,同样是背负着重物的人,为什么他们却遭到不同的待遇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前者心存受害者意识,希望有人来同情他所处的境况,这反而引起了他人的反感;而后者则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博得了他人的敬仰,于是给予了他及时的帮助。

从这一小小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简单至极的做人哲学:我们应当放弃受害者意识。

有人说女性是弱者,很大程度上是指女性是生活、感情上的受害者。

比如妻子发现丈夫有外遇之后,便开始哭哭啼啼一副可怜的委屈样儿。说句实话,当丈夫看到妻子这副受害者的架势,反而更加心存厌弃,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懦弱的人。还有一种妻子干脆大吵大闹,还寻死寻活地说:“我是一个受害者!”这时她的丈夫多半不会及时回头,他的心里也是很不情愿的。如果处于当时境况的她,心里放弃受害者意识,以一种自尊自强的形象出现在丈夫面前,她的丈夫又会怎么做呢?他一定不会像刚才那样心存厌恶,反而滋生怜惜了呢!只怪懂得这种心理的妻子实在不多啊!

时下大都市里开通了不少情感专线,以便感情上的迷惘者寻找到生活的支点。

其中不乏感情上的受害者,但他(她)往往不是向主持人询问以后生活的方向,而是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受害经历,更有甚者一直哭哭啼啼地说上一个多小时。主持人一定也听得很累。这不是针对他(她)的发泄内容,而是这种方式极不可龋以一种极端受害者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只会使自己变得丑陋,潜在地暴露出无能与自卑,而且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什么,改变什么。

再看两个不同心态的下岗人,我们也可能有所启示。A君下岗后,觉得自己还不到退休的年龄,于是到处求职,终于觅得一份里弄工作的差事。平时,他出出黑板报,打扫打扫办公室,工资虽不高,却也做得有滋有味,得到了居民与里弄干部的认可与好评;B君呢,自从下岗后,心里就很不平衡,天天闷闷不乐,逢人就念自己的苦经,发泄对社会的牢骚,久而久之,朋友们便不再上门,妻子也对他这副生活模样感到反感。如果你有这两个朋友,你一定不会与B君深交的,因为他不是一个成熟的人。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更是养成了与身俱来的受害者心理。在中国,一个三岁的孩子跌倒后,很委屈地大哭一阵,引起父母或旁人的注意,本能地希望有人扶他起来,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受害者心理。国外的有些父母一般不会去扶孩子,孩子哭够了,知道只有靠自己了,自然就会爬起来。让孩子有了这种童年时期的锻炼,他们长大后就不容易具有受害者意识,更为坚强独立。

看了上述不少例子,你是否有些感触呢?

人生感悟

每个人都应该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放下心里的包袱,敞开自己的胸膛,积极地对待每一天和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