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3
10936100000003

第3章 欧洲文明的诞生(2)

洛克(1632~1704年),第一位全面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基本思想的思想家,其思想对美国的开国元勋及法国启蒙运动中的许多哲学家都有深远的影响。洛克最重要的著作是《论政府》,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自由宪政民主的基本思想。他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及联邦权(管理对外事务)分立,认为立法机关应高于行政机关,全体人民有权利用公开起义的方式推翻国王及其政府。洛克还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他把在英国革命中提出的各种基本要求概括为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并把它们说成是天赋人权。

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除了取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英国之外,基本上都还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徘徊,但封建制度的没落已是大势所趋。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太阳王”路易十四曾经缔造了法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但却无法逆转封建制度衰落的命运。启蒙运动兴起,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奥地利实行带有资产阶级改良色彩的“开明专制”。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也在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两者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并未能挽救腐朽的封建制度。而海外殖民为西欧各国转移国内矛盾提供了极好的突破口。

这个时期,东方世界的主要国家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普遍走向没落,并且在浑然不觉中逐渐落后、从属于西方。

罪恶的奴隶贸易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公开的奴隶贸易延续了400年之久。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英国船只不得参与奴隶贸易,并禁止各国向英国殖民地运送奴隶。与此同时,各殖民地地区都爆发了废除奴隶制运动——海地、美国和巴西分别于1803年、1863年、1888年废除了奴隶制,古巴也在1888年废除了奴隶制。

奴隶贸易的起源

1441年,由安陶·贡萨尔维斯和努诺·特里斯陶率领的一支葡萄牙探险队,在非洲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黑人,带回里斯本出售,是为黑奴贸易的开始。15世纪后半叶,葡萄牙人开始从西非沿海贩运黑奴去本国充当家务和农业劳动力,或贩运至马德拉群岛、加纳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等大西洋岛屿上新辟的甘蔗种植园中工作,每年贩奴500至1000名。1501年,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到10年,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就从葡萄牙运进了第一批黑奴。这是向美洲贩卖奴隶的起点,也是美洲实行黑人奴隶制的开端。1518年,第一艘来自非洲的贩奴船到达西印度,开始了非洲与美洲之间直接的黑奴贸易。

奴隶贸易的发展

黑奴贸易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时期: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为第一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为第二时期,由于美洲种植园的发展,黑奴贸易在这一时期走向高潮;1807至1808年,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的法案以后,黑奴贸易进入第三时期。这时奴隶贸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贸易却兴盛起来。直至1890年7月布鲁塞尔会议作出禁止奴隶贸易的决议,黑奴贸易才算正式终止。如果按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贸易性质来划分,那么整个黑奴贸易史也可分成三个阶段:

15至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王室及随后荷兰、英国、法国等以特许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黑奴贸易是垄断贸易;18世纪,工业资本冲破了商业资本的垄断,黑奴贸易进入自由贸易阶段;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近代大工业的出现而在法律上废除了奴隶贸易,但黑奴走私贸易依然盛行。

奴隶贸易的影响

在长达400年的奴隶贸易中,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为1200万至3000万,整个非洲大陆因奴隶贸易损失的人口至少有1亿,相当于1800年非洲的人口总数。大批的黑人奴隶为美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奴隶贸易使非洲大部分地方一片荒凉,而欧洲奴隶贩子却从中赚了大量钱财,这客观上加快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的经济繁荣。

君主立宪法确定

“光荣革命”后,经过半个世纪动荡的英国政局终于稳定下来。

此后,在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中,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嬗变,到18世纪末,英国终于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度。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大政党控制了英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议会下院,表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已经在英国牢固建立。

君主立宪法规定制的确立

下议院召开会议以辉格派和托利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在“光荣革命”

之后掌握了实际的权力。他们利用自己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法案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形成了议会权力超过王权、国王“统而不治”的局面。

除《权利法案》外,英国议会又先后制定了《叛乱法案》、《三年法案》、《王位继承法》等,严格限制国王的权力。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辉格党与托利党

“辉格”一词源于苏格兰的盖尔语,意为“盗马贼”;“托利”

一词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在1679年议会讨论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士公爵是否有权继承王位时,反对的人被政敌称为“辉格”,赞成的人则被政敌称为“托利”。在威廉三世统治时期,辉格党成为强有力的政治集团,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714年以后的半个世纪里,辉格党一直在政治上占优势,而托利党一直处于在野地位。18世纪中叶,托利党成为以土地贵族和上层国教教徒为核心的政治派别,1760年后逐渐成为执政党。1830年,辉格党重新掌权。后来,辉格党和托利党分别演变为自由党和保守党。

英国首任内阁首相

罗伯特·沃尔波是英国内阁制的开创者,英国历史上第一任正式首相。他是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辉格党的领袖,其政治生涯长达四十余年,从1721年起出任英国首相,执掌政权长达二十多年。在执政时期,他加强了下议院的作用,形成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制度。1742年,政府提出的抗议行贿的《选举请愿书》被下议院否决,沃尔波被迫辞职。沃尔波为近代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封建专制国家——法国

15世纪末以来,法国国王借助武力逐步消灭了地方上的封建割据势力,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路易十四当政时期,法国专制君主制达到顶峰。他在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却因劳动力来源不足、国内市场狭小、专制政府课税太重而收效甚微。路易十四的穷兵黩武更导致法国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路易十五继位时,法国国内经济更加衰落,还失去了海外殖民强国的地位。

亨利四世的统治

亨利四世也被称为“亨利大帝”,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创建者,法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君。

政治上,亨利四世采取措施巩固国家政权,加强国王的权力,使法国的专制制度基本定型。

经济上,鼓励生产,发展农业,奖励工商业,鼓励开办各种工场,筑桥修路,发展贸易,建立海外贸易公司,使法国在17世纪初重新成为经济强国。宗教上,他结束了困扰法国多年的宗教战争,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为加强专制统治和增加收入,亨利四世还实行卖官制。

“太阳王”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是法国波旁王朝国王,在位时间长达72年,自诩为“太阳王”。路易十四当政期间是法国专制制度的全盛时期,国王的权力发展到顶点,立法、行政及司法大权都操纵在他一人之手,他甚至宣称“朕即国家”。他完善了军事官僚国家机器,天主教会也成为其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为了维持政府及宫廷生活的庞大开支,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采取一系列鼓励商品贸易的措施。路易十四还连年发动侵略战争,梦想称霸欧洲,对法国政治地位造成了恶劣影响。

“卡米札尔”起义

“卡米札尔”的意思是“穿衬衫的人”。卡米札尔起义是路易十四在位期间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人数达两千多人。

1702年,起义在法国格多克省的塞汶山区爆发。起义军利用山区、丘陵、森林等特殊地理条件,与政府军展开游击战,屡次击败政府军。

后来,政府军采取卑劣的策略,一方面放火烧掉村庄,实行野蛮的焦土政策,另一方面对起义者进行分化瓦解。1705年,起义最终被政府军镇压下去。

启蒙运动的兴起

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法国国内一片黑暗,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性暴露无遗。一批杰出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人,高举理性主义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强调人的尊严,宣传唯物主义思想,甚至提倡起义和革命。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其思想对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18世纪甚至被誉为“伏尔泰的世纪”。

伏尔泰对天主教会进行大胆地揭露和攻击,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开明专制”;主张改革刑法。不过,伏尔泰对于人民群众抱有极大偏见。但他的功绩是伟大的,其思想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

这部书论述了法以及法与政体之间的关系、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权分立”的主张,即立法、司法、行政三项权力应分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而且三者之间要互相牵制,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此著作奠定了宪政理论的基本框架,对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该书主要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这里所说的政治权威在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所以需要一个社会契约。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从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

该书亦指出政府应分成三个部分:主权者代表公共意志,这个意志必须有益于全社会;由主权者授权的行政官员来实现这一意志;最后,必须有形成这一意志的公民群体。

同时,公共意志应由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

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

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霍尔巴赫、受尔维修等人在编纂《百科全书》

内过程中形成的派别。该派成员哲学观点不同,宗教信仰不一,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是该派核心。

百科全书派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他们的政治主张一般比较温和。不过,百科全书派的唯物论是机械唯物论,而且用唯心观点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但是总体来说,百科全书派在启迪思想和破除愚昧方面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德意志的普、奥争雄

近代的德意志一直处于政治分裂状态。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使德国直到18世纪末仍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政治上的分裂和农奴制的恢复严重阻碍了德意志经济的发展。

在德意志诸国中,奥地利和普鲁士两个国家最为强大。它们之间互争长短,构成了近代德意志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发生在1618至1648年,是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场席卷欧洲的战争。一方是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另一方是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代表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战争持续了30年之久,最终以神圣罗马帝国方面被迫求和而宣告结束。1648年10月24日,参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统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法国称霸欧洲提供了条件。同时,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

“农奴制第二版”

16世纪德意志农奴制恢复,农民又下降到农奴的地位,这种历史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农奴制第二版”。三十年战争加速了农民农奴化的过程,更多的农民变为农奴。

“农奴制第二版”在北德及东北德表现最为突出,如勃兰登堡、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梅克伦堡及西里西亚等地都是农奴制盛行的地区。

农奴制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从而堵塞了劳动力的来源,而且限制了国内工业品市场的扩大,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奥地利的“开明专制”

“开明专制”是指欧洲一些封建国家的君主按照启蒙思想家的某些主张进行的改革,奥地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奥地利是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帝国,三十年战争后其内部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已变得非常严重。为了巩固统治,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利萨及其子约瑟夫二世相继施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土地改革,实行教会改革,限制地主阶级的权利,鼓励工商业。但是在实行这些改革措施的同时,奥地利专制政府也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及专制统治的措施。

普鲁士的兴起

17世纪以后,普鲁士靠不断扩张领土发展起来,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唯一能与奥地利抗衡的国家,其统治者是霍亨索伦家族。普鲁士的崛起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新教信仰,促进了普鲁士的商业贸易,吸引大批新教徒进入普鲁士,使其与西欧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第二,霞亨索伦王朝长期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发展经济,鼓励出口。第三,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俄国的封建农奴制

17至18世纪的俄国,尽管在经济上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但是在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励精图治之下,通过对瑞典和土耳其的一系列战争以及参加对波兰的瓜分后,逐渐从偏处东北欧的弱国变为东欧强国。它的疆域逐渐扩大,国力日益增强,在国际上开始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彼得一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