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科学博览3
10932600000032

第32章 地域景观(5)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到讲武城至丰乐镇一带的曹操72疑冢处凭吊,并想对曹操的陵墓进行探索和考察,但是都没有什么收获。曹操曾有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生前多次设下计谋,欺骗了许多人,到死时居然还设下这样诡秘的计谋,不让后人知道他的陵墓在哪里,从这里足可以看出曹孟德狡猾、多疑、攻于心计的性格特点。

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在陕西省兴平县马嵬镇(历史上的马嵬坡)西0.5千米处,紧靠西(安)宝(鸡)公路,距兴平县城12.5千米。

杨贵妃,字玉环,蒲州永乐人。幼时死了父亲,寄养于叔父家。她擅长歌舞,通晓音律,长得美艳绝伦。开元22年,嫁给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唐玄宗为她的聪明和美色所倾倒,开元28年,叫高力士把她接入后宫,当了女道士,取道号为太真,实际上已把她占为己有,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烂生活。

天宝四年,她被册封为贵妃。他的三个姐姐,被分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月给钱十万,为脂粉之资。他的堂兄杨国忠被任命为宰相。杨氏一门,一时间势倾天下,权倾天下。每年十月,杨家兄妹扈从明皇游华清宫,各家自成一队,着各色服装,五彩缤纷,灿若百花。珠宝饰物,遗落满地,其豪奢如此。

杨贵妃墓是一个比较小的陵园。大门顶额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7字。进门正面是一座三间仿古式献殿。穿过献殿便为墓冢,高约3米,封土周围砌以青砖。

1985年以来,当地政府对贵妃墓进行修葺,新修了围墙、碑廊、献殿、亭子。特别是在墓园后面增设了一座6米高的杨贵妃大理石雕像,现成为人们来此旅游留影的最佳之地。

碑廊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数块,刻有历代名人来此的题咏。晚唐诗人罗隐路经马嵬坡作诗曰:“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鸦片战争后被谪戍伊犁的林则徐,路经陕西曾题太真墓诗:“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峨嵋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

来杨贵妃墓的游人,有的把精美的门票揣在身上,似乎纸片上还留有余香;有的争相购买《贵妃出浴图》,想带回去仔细欣赏这位美人的风采,还有的用手帕包下一撮泥土,珍藏起来。据说,由于杨贵妃长的十分自皙,竟把墓地附近的土地也染白了。当地百姓称白土为“贵妃粉”,相传用来洗脸,能使皮肤增白,面上黑斑粉到即除。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里,还有不少海外来客,其中日本人为数最多。香魂归何处,天下竟有两座贵妃墓,其中日本就有一座,所以他们特地来看个究竟。

身不可一分为二,人不能死而复生,两座杨贵妃墓各有来历,包含了两个内容不同的传奇故事。

公元755年,安史之战爆发。第二年6月,叛军攻破洛阳,直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家仓皇西逃。途经马嵬坡,士兵们不肯再前进,要求杀掉杨贵妃的哥哥奸相杨国忠。不等唐玄宗下令,大家一哄而上,把杨国忠砍成肉泥。杀了之后,将士仍不肯离去,唐玄宗只好亲自出来慰劳军队。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不宜再侍奉皇上,请陛下割爱正法。”玄宗说: “贵妃住在深宫,怎么会和道杨国忠的造反阴谋?”这时,唐玄宗的心腹太监高力士插话说:“贵妃是没有罪,但贵妃是杨国忠的妹妹,常在皇上身边,将士怎能放心?望皇上考虑,只有将士放心了,皇上才能安全。”玄宗无可奈何,只好将杨贵妃“赐死”。高力土奉命把贵妃带到佛堂的梨树下,用丝带将她缢死。时年贵妃38岁。陈玄礼及众将检验过尸体之后,军士们才重新整队出发。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不朽长诗《长恨歌》记其事:“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花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杨贵妃死后,就地掩埋,马嵬坡就成了她的墓地。据说,杨贵妃缢死时掉下一只靴子,马嵬驿的一个驿卒拾到后,带回家交给母亲保存,引得周围村落的人都前来观看。过客每借看一次,就要收取百钱。尽管如此,看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后来,唐军收复长安,唐玄宗返回宫中,听到这个消息,就叫人以高价买下靴子,仍然埋在这座贵妃墓中。

黄海彼岸的日本贵妃墓,同样也有着神奇色彩的故事。

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展示了她的家谱和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称她为杨贵妃在日本的后裔,在日本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

日本史学家邦光史郎的《日本史趣事集》、渡边龙美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以及我国《文化译丛》上刊载的译自日本的《中国传来的故事》,都讲述着一个未死的杨贵妃的故事。

据说,杨贵妃在马嵬坡并没有被缢死,而是由陈玄礼、高力士策划,用一个宫女做替身死去,然后叫人护送贵妃南逃。当时的中国同日本有海上交往,他们大约在现在的上海一带乘船出海,经过艰险的漂泊,终于在日本久津半岛的唐渡口登陆,定居在油谷汀。由于长期颠沛流离,贵妃身染重病,不久就死去了,当地人对她深表同情,把她安葬在那里。

杨贵妃墓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油谷汀,背倚微微起伏的山岗,面临平阔壮观的大海,墓基是一块由乱石组成的面积有几十平方米的平台,台上有五座石塔,主塔高153厘米,日本人称它为“五轮”,相传,杨贵妃就安眠在五轮塔下。

白居易诗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在日本人看来,这海上仙山当然就是日本。后来,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杨贵妃客死东瀛的消息,哀痛欲绝,为了给贵妃祈福,他派白马将军陈安带来了两尊佛像——释迦如来和阿弥陀如来,准备安置在杨贵妃归宿之地。陈安将军踏遍了日本大小列岛,没有找到这个地方,只好把这两尊佛像暂时安放在京都清凉寺之后回国。

后来,日本当局发现了杨贵妃墓地,要清凉寺交出佛像,清凉寺则认为佛像在清凉寺安置已久,评价甚高,名声日大,不愿意将佛像交出。作为一种变通的办法,他们请当日最负盛名的工匠,照原像制作两尊,把四尊佛按新旧搭配,留二尊在清凉寺,另二尊在贵妃墓地建二尊院安置。

如今,二尊院的两尊佛像被指定为日本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油谷汀的二尊院墓地和五轮塔,则是山口县级指定有形文物。据说:贵妃墓前香火不断,人们认为:朝拜杨贵妃墓,可以生得漂亮可爱的儿女。

杨贵妃喜欢吃的山东肥城桃,已被日本大津郡引种、栽种,被称为“杨贵妃桃”。

想杨玉环本是个普通的女子,只是因为天生丽质和聪颖柔顺,一见夺于前夫,二见杀于后夫,中间虽是过了十几年尊宠荣贵的日子,但与政治是毫不相干的。她只是一只温驯的替罪羊而已。一千年过去了,杨贵妃之死引起的嗟、怨、赞、叹,也早已成了历史陈迹。至于她同唐玄宗是生离,还是死别,将是一个永恒的谜团了。

香妃墓

香妃墓香妃,是回族叛乱首领霍集占的王妃,长得天姿国色,生来身上就透出一股奇香,不需要香草、香汤薰洗。所以那里的人都称她“香妃”。清高宗乾隆听说后,十分倾心。适逢霍集占率众造反,乾隆派定边将兆惠出征的时候,叮嘱兆惠一定要把“香妃”捉来。不久,叛乱平定,兆惠果然捉得香妃,并派人悄悄地禀报了皇上。乾隆大喜,命令沿途官员,好生护侍,一方面怕沿途风霜劳累,有损香妃的玉颜,另一方面则防止她轻生自杀。

香妃被掳掠到清官,果然名不虚传,玉容未近,香味先闻,然既非花香,也非粉香,沁人心脾。乾隆自然很是喜欢,而她也一颦一笑,神态自若,好像不知道有亡国之痛的样子。只是她一面对乾隆,就冷若冰霜,同她说话,百问不答,乾隆无可奈何,就派出一些善于辞令的宫女去对她劝解。她突然从袖中拔出一把匕首,慷慨地说:“国破家亡,死意已决,但不愿意默默无闻地白白死去,总想找个机会报了仇再死。皇上如果强逼我,那就尽快地实现我的愿望。”听的人都大惊失色。

乾隆虽然很喜欢她,但也不敢随便靠近她。

时间一长,香妃常常想起故乡风物,每逢年节,总是泪流满面。乾隆为了讨好她,先是在大内之西修建了宝月楼,又在她所住楼旁,按照西域的街道房舍模样,修建了回回营,还在武英殿西,按照土耳其风格修建了浴德堂,专供香妃沐浴。

然而香妃却仍然没有回心转意。

当时,皇太后纽枯禄氏年事已高,知道了这件事,告诫乾隆说:“既然她如此坚决,要不就杀掉她以成全她的志愿,要不就把她放回故里让她安享余年。”乾隆却不忍割舍,就这样又过了几年。

有一天,准备在天坛举行祭天大典,乾隆事先在斋宫斋戒沐浴,皇太后趁机叫人召来香妃。问她:

“你既然不肯改变态度,到底想得到什么结果呢?”

“死。”香妃毫不犹豫地说。

“那么,今天就让你去死,可以吗?”

“那就感谢太后的恩典了。我万里奔波来到此地,是想寻求一个报仇的机会,既然不能如愿,这身躯只是一个多余的肉瘤了,不如早日闭眼,去追随死去的故主为好。”

说罢,眼泪成串地落下。太后也觉得心酸,于是叫人把她引入旁室,把她绞杀了。

乾隆在斋宫听到消息,匆匆赶回。可是宫门已经落锁,进不去,只好站在门外痛哭。等门开之后,香妃早已死了。她面带笑容,颜色和生前一样,一股香气袅袅弥漫,似乎比生前更为馥郁。乾隆捶胸顿足,竟把眼睛都哭坏了。为了实现香妃的遗愿,乾隆下令:用软轿将香妃遗体抬回新疆喀什安葬。

一些专家查阅了清宫档案之后,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猜想:传说中的香妃,实际上则是乾隆的宠妃——容妃,她是乾隆40多个嫔妃中惟一的回族女子。

容妃1734年出生于新疆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回部,祖上是伊斯兰教始祖派的首领,属和卓氏,所以也称她为和卓氏。她的哥哥因为配合清军平定霍集占叛乱有功,到京城受封,她也随同兄长来到京城,在一次犒劳功臣、眷属宴会上被乾隆看中,选入后宫。

据传,入宫之前,她曾提出三个条件:一、她在京中住处必须是维吾尔风格建筑;二、她的兄长图尔都也必须进京居住;三、她死后遗体要运回故土喀什。乾隆一答应了这些要求。

她入宫的时间是1759年,开始被封为“贵人”,1761年被封为“容嫔”,1764年被封为“容妃”,这时,她30岁。

她入宫的那年,福建巡抚吴世功献给皇宫的18棵荔枝树,全部成活,还结了200多个荔枝,大家都认为,这是和卓氏带来的吉祥。

她不只容貌俏丽,而且善骑射,精诗文,会编织,在宫中备受宠幸,皇帝特许,她可以穿本民族的服装,专配有回族厨师,一切生活设施,完全按维吾尔族习惯供奉。乾隆巡视江南时,亲自点名,要她兄妹陪伴,她随同乾隆,南巡江浙,东登泰山,北游盛京,拜谒清太祖的福陵。每逢节日生辰,她所受的赏赐:金银首饰、丝罗锦缎、古董玩物,总比别的嫔妃要多很多。

她喜欢家乡的散发着奇异香味的沙枣树,为此,乾隆派专人去新疆把这种树移植于她居住的宫苑,她居室常常充满着这种奇异的芳香,因此,人们称她为“香妃子”。

乌拉纳喇皇后去世之后,乾隆不再立后,容妃在后宫中的地位逐年提高,位列第三。她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宫内病故,葬于清东陵“裕妃园寝”。

但是,也有人认为,容妃是容妃,香妃是香妃,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因为:①容妃虽有沙枣树之传说,却实无香妃之名;她的史籍记载很确切,却没有任何异香的记载;②她并非掳掠入京,也没有赐死的结局;③她生平单调,没有香妃那种曲折、凄婉的身世;④宝月楼修建于她进京之前,也与她毫不相干。

那么,真正的香妃到底是谁呢?则仍然是一个谜。

其一,在新疆喀什噶尔东北郊的伊斯兰墓群中有一座香妃墓。墓旁还停放着一架“驮轿”,传说就是当年把香妃尸体运回故乡安葬的灵轿。人们相信,美丽贞烈的香妃就埋葬在这里。

据考据,这座墓茔本叫做“伊帕尔汗和卓墓”,葬的是伊帕尔汗家族的死者。人们把它当做香妃墓的原因有:①1892年,史学家萧雄在《听园西疆杂述诗》中描写道:“在喀尔回城五里许,有一处‘香娘娘庙’,庙形四方,上覆绿瓷瓦,中空而顶圆……”这是最早把“和卓墓”同“香娘娘”联系在一起的记载;②一位维吾尔族学者把汉文的“香妃”译成了维吾尔文“伊帕尔汗”,结果,人们就把“香妃”同当地的一座伊帕尔汗坟墓附会到一起了;③容妃本称“和卓氏”,噶尔守墓的阿訇,当初只能证明该墓所葬是“容妃”的先祖,后来人云亦云,他也指认该墓葬群中较大的一座是“香妃墓”了。

至于那架“灵轿”,很可能是当地维吾尔族官员运送棺椁用后的弃置物。因为,驮轿的等级与香妃的身份并不相称。

其二,容妃墓在河北遵化县清东陵西侧的“裕妃园寝”中,月台上起建宝顶,宝顶下是安放棺椁的地宫,地宫深14米,与十几米长的地下走廊相通。有的专家断言,这就是香妃墓。

由于墓前台阶条石被雨水冲塌,地宫通道陷落,1979年10月,有关单位对容妃墓进行了发掘清理。该地宫由两个券堂组成,均为拱券石结构,在金券的宝床上,停放着一具红漆棺木,左侧棺帮被盗墓者凿了一个长方形大洞,贵重物件早已被盗窃一空。棺头正中有几行金漆手书回文。译成汉语的意思是:“以真正的名义……”这是伊斯兰教《可兰经》的开头语,也是伊斯兰教徒的常用语。棺木西侧有一具头骨,近旁有一条长85厘米的花白发辫和青缎衬帽、包头青纱,还有一些龙袍的残片和几件织物,织物上织有“江南织造臣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等字样,此外,墓中还有残存的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等。

这些实物,为判别死者的身份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棺头文字说明死者是一位伊斯兰教教徒;龙袍碎片、猫眼石等物,说明死者是一位妃子;花白发辫及牙齿磨损程度与容妃去世年龄55岁相符;织物上的姓名“四德”、“成善”正好是乾隆53年时期的江南织造官。一切都可以证明,这死者正是容妃。

对于确信容妃即香妃的人们来说,这座容妃墓当然就是香妃墓了。

其三,有趣的是,在北京城南风景宜人的陶然亭的东北角上也有一座大冢,冢前立着一方石碑,下面刻着“香冢”两个大字,碑的背面,刻着一首哀婉凄切的词。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有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香妃墓,是在乾隆的授意下,安葬在这里的,为了让自己好随时随地地亲自凭吊,以寄托无尽的哀思……

如今留给人猜测、凭吊的就是这样三座墓茔,至于谁是真正的“香妃”的归宿之地,却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曹雪芹墓

1968年冬,在北京通县张家湾村,人们正在进行平整土地的大会战。该村青年李景柱在无主墓地的地下1米处发现一块长100厘米、宽40厘米、厚15厘米的青色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