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生活知识百科1
10931200000004

第4章 病症自测(3)

尤其是45岁以上的男性,是结肠癌的高发人群,有必要时应到医院及时诊治。

警惕痣的癌变

痣有良性与恶性之分,恶性者容易癌变。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谨慎对待,小心癌变的可能。

1.痣的周围出现卫星状黑点,边缘变得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2.痣出现疼痛,痣的周围或中间发生较硬的小结。

3.痣的颜色变淡,出现溃烂、发炎、出血或流脓的症状。

4.痣的颜色加深,并在短期内迅速扩大。

5.短期内痣由棕色变黑,又由黑色变成黑棕色,并出现相间的花斑色。

6.淋巴结附近的痣出现了淋巴结肿大。

7.30岁以上再生的新痣。

肝癌的早期发现

肝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所有癌肿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早期易误诊为肝炎、肝脓肿、肝囊肿、肝硬化等,迁延至肝进行性肿大、黄疸、腹水时,已进入晚期。

要早期发现肝癌,就要定期进行健康普查,定期检查甲胎蛋白及作B超检查,特别是过去或现在感染了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者有其他肝脏病背景的中年男性,更要提高警惕。

对原因不明的肝区疼痛、纳差、消瘦、进行性肝肿大的患者,要高度怀疑原发性肝癌的可能,尽快去医院作相应的检查。

早期肝癌发现后,经过相应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生存期则明显高于中、晚期患者。因此,对亚临床型及小肝癌的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

胃癌的预防

胃癌是常见的癌症之一,以上腹疼痛、饱胀、乏力。进行性消瘦及贫血,食欲减退,呕吐、呕血或黑便为常见症状,病程短,死亡率高。

胃癌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待确诊时多已是晚期。因此,凡是在40岁以上的人,在短期内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身体消瘦、面色萎黄等症候,或胃脘部疼痛、黑便时应当考虑胃癌的可能。并及时到医院作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

胃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预防胃癌的发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家族有胃癌史者,应定期作防癌咨询检查,并常服一些防癌食物,如香菇、芦笋等。

2.精神因素与胃癌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应保持乐观豁达,心情舒畅。

3.不吃发霉食物,少吃腌菜、干咸鱼、熏制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吃过冷过热食物和饮烈性酒等,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

4.积极治疗胃部慢性疾病,对预防胃癌有重要意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都有癌变的可能,如能积极治疗,及时消除这些疾病,可大大减少胃癌的发生。

传梁病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1.控制传染源

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要及时地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

3.保护易感者

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平常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麻疹的症状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科普利克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由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

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因此,预防消化道传染病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

同时,搞好灭蛆、灭蝇、灭蟑螂、灭鼠工作,加强水源管理,病人的排泄物要做好消毒处理,使用的生活用具、污染的衣物、便器也应做好消毒工作。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流脑在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中居首位。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等,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本病经常见于冬春季。

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其中甲型、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病毒性肝炎的类型不同,其传播途径也有差别。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则是戊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乙型、丁型、丙型肝类病毒主要经体液、血液(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等方式而传播。另外,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方式。如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这些都可引起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还可通过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排出,因而性接触也是乙型和丙型的重要传播方式。

在医院内,5型肝炎均可在病人之间以及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传播,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宜忌

一般说来,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从事正常的学习和丁作,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肝细胞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果发现有厌油、倦怠、腹胀、肝区有痛感或肝区部不适感时,就应及时求医确诊、治疗。

平常生活与工作中,病毒携带者应时刻提高警惕,要定期去医院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情况,及时治疗。要注意加强营养和休息,适度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免疫能力。应忌烟戒酒,以保护肝脏。

凡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可从事幼托部门保教工作,也不要从事食品经营、制作工作,更不可献血。在家庭内应实行分餐制,个人用品应专用、专放并定期消毒。外出旅游或出差应自备餐茶用具,谢绝宴请等。

细菌性痢疾的特点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系指由一些病原菌感染引起的痢疾样病变,是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

菌痢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败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的小儿,表现为突然高烧、四肢发凉、面色苍灰、血压下降、阵阵抽风而休克,病情极为凶险,抢救不及时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

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的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

霍乱的传播途径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流行,四季散发,属于甲类传染病。发病急骤,以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临床特征,重症及典型患者其病死率高。

病人与带菌者粪便或排泄污染水、食物等,经口感染人群,引起传播。经水传播是最主要途径,食物传播的作用仅次于水,水产品尤以甲壳或贝壳类(虾、蟹、螺、甲鱼、蛏子等)的传播作用更大。

人群普遍易感,且隐性感染多,显性感染较少,流动人口常是主要发病人群。

蛔虫病的症状与传播

蛔虫病是人体肠道常见的寄生虫病,早期幼虫移行时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当成虫寄生在小肠则可引起腹痛、肠道功能紊乱。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少数患者发生胆道蛔虫病与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得了蛔虫病的孩子,反复肚子痛,多发生在肚脐周围,夜间睡眠时经常磨牙。舌面有边缘整齐的乳头状红色丘疹,龈缘处附近有密集型的灰白色小颗粒,白眼球上有三角形、圆形或半月形的蓝色斑点,脸上有指头大小圆形白色癣块。吃得不少,但日益消瘦。

蛔虫感染率与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密切相关。感染期虫卵主要经手入口,亦可随灰尘飞扬而被吸入咽部而感染。

人粪中的虫卵污染土壤,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儿童在地上游戏或爬行,吸吮手指中虫卵而感染。生食未经洗净的蔬菜、腌菜、泡菜等也容易感染。

人对蛔虫普遍易感,儿童较成人高。尤以学龄期与学龄前儿童感染率最高。

蛲虫病的感染方式

蛲虫病是蛲虫寄生于人体盲肠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

蛲虫病以儿童最为多见,成人感染率较低,但儿童感染后也可在家庭中传播。其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直接感染,虫卵从肛门至手经口感染。患者手指或指甲缝中可发现虫卵。

间接感染,虫卵也可通过内衣裤、地板、桌面、玩具、门把手或食物等间接感染。

通过呼吸道感染,虫卵通过空气中尘埃飞扬,从口鼻吸入而咽下,也可引起感染。

逆行感染,虫卵在肛门附近自孵,幼虫进入肠内。

肠绦虫病的感染

肠绦虫病是各种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总称。常见的有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

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是因食入生或未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受感染。亦可因生尝肉馅,或生肉与熟食用同一砧板与炊具,造成熟食被污染。短膜壳绦虫病是由于手或食物被污染而传播的。

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不分性别和年龄均可感染,但以青壮年为多,男多于女。短膜壳绦虫病则以儿童居多。

血液传染病的预防

血液传染病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

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

因此,做好灭鼠、灭蚊、防蚊、灭虱、灭蚤的工作,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尤为重要。夏日使用蚊帐、防蚊油、驱虫剂等防护措施,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多为夏秋季流行,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中枢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可有后遗症。

蚊子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国内的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类是主要传播媒介。带乙脑病毒的蚊虫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或动物。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乙脑患者大多数为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加,但总的发病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流脑不同于感冒

流脑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年底到年初发病率开始上升,3~4月份为发病高峰;感冒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尤其冬季发病较多。所以夏季就不大可能是流脑。

流脑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特别是2~6岁的小孩;感冒没有明显的年龄区别。老幼皆可感染。

流脑发病之初虽有感冒样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出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部强直、皮肤有出血点和瘀斑,很快处于休克和昏迷状态;感冒不会出现上述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的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