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10927300000054

第54章 空灵境界故事(24)

“畏首畏尾”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不敢放手去做,既不敢进,又不敢退,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

此典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春秋时,晋、楚两国相互争夺诸侯之长。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故址在今河南省原武县西)会合诸侯,但不见郑穆公(郑国介于晋、楚之间,当时是附属于晋国的),便以为郑君对晋图谋不轨。郑公子归生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的执政者赵宣子,说:

“……我君(指郑穆公)在三年中,先后三次朝见晋君,我国虽小,但对晋国却已尽了最大的力量。现在你们晋国还认为郑国的表现不能让你们满意;这样,郑国只有亡国而已,不能再增加对晋国的礼节了。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隐’。郑国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担心晋国袭击。一头鹿被人追赶的时候,是没有多余工夫选择庇护场所的。如果郑国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无暇去选择庇护场所了。晋君的命令好像是无穷无尽,这使得郑国没有再好的办法。我郑君也知道国家要灭亡了,因而只好积蓄全国的力量,在国境上等候晋国大军的光临。”

萧规曹随“萧规曹随”指在工作中或其他事情上,按照前人所订的规章或办法办事,而不加以改动。

此典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刘邦起兵推翻秦朝统治的时候,有两个极好的谋士:一个叫萧何;另一个叫曹参;都是他的沛县同乡。后来刘邦领兵打进了秦朝的都城咸阳,他手下许多将士都争先恐后地争夺美女和金玉绸缎;只有萧何一人跑到相国府中,搜集了府中的法令规章和图籍,把它们当成宝贝一样收藏了起来。刘邦做了皇帝,称汉高祖,封萧何做开国丞相。这时,萧何因为搜集了许多秦朝的文献,因此对于天下的地形、民情、风俗、户口等等,都非常熟悉。于是亲自制定了汉朝的法规、典章和制度。萧何和曹参关系本来挺好的,后来因事彼此有了意见,双方就比较疏远了。但萧何临死时,还是向刘邦推荐曹参做丞相,曹参继任丞相以后,对于萧何制定的规章制度,没作任何改动,完全照常执行。后来杨雄在他所著的《法言》一书中,曾说过这样的两句话:“萧也规,曹也随。”精炼地概括了萧何制定法规在前,曹参完全按照执行在后的故事。

萧何追韩信

“萧何追韩信”比喻立即加快行动,不误时机。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汉初诸侯王,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项梁起兵反秦路过淮阴时,韩信投奔楚营当了个小兵。项梁死后,他又跟随项羽,做了一个小军官。韩信曾经几次向项羽献计,但都未被采用。韩信很失望,一气之下,便离开项羽,投奔汉王刘邦。但刘邦也只是任用他做了一个管粮食的小官。

丞相萧何发现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非常器重他,几次向汉王刘邦推荐。但是,刘邦认为韩信出身低贱,始终不肯重用他。韩信知道了,很生气,就在一个晚上悄悄地出走了。萧何闻讯,觉得十分惋惜,立即快马加鞭,连夜追赶。一直追到一条河边,才追上韩信。萧何赶到韩信跟前,连忙下马,拉着韩信的手,恳切地说:“韩壮士,你不能走!汉王是重视人才的,只要我再向汉王推荐,他一定会重用你!”韩信见萧何这样真诚实意,便跟随萧何回到汉营。

萧何回来后,再次向汉王刘邦推荐韩信。当时,刘邦正准备发动反楚战争,需要将才。他便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接连三日素食,筑拜将台,选好吉日,举行隆重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

迅雷不及掩耳

“迅雷不及掩耳“比喻来势迅猛,快得使人来不及防备。

此典出自《六韬·龙韬·军势》:“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暝目。

又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一次,曹操在潼关附近同韩遂、马超交战。曹操假装答应韩遂、马超的要求——割地议和,但随后却用奇兵把对方打败。战争胜利以后,将领们称赞曹操的智谋,并请求他讲讲取胜的原因。曹操于是告诉将领们:“我答应韩、马的要求,割地讲和,其目的是想麻痹他们,让他们毫不防备;而我则暗中积蓄力量,乘机出击。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的战法。

用兵贵在变化,不能只按死规矩办事。”将领们听了曹操的一席话,都很敬佩,觉得曹操讲得非常有道理。

夜以继日

“夜以继日”表示白天的事情干不完,夜间接着干,也就是说不分昼夜地干。

此典出自《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周公旦辅佐武王伐纣,但没过多久,武王便死去了。武王死后,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还小,周公就代他执政。为了办好政事,他努力学习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实行禹、汤、文、武所用过的政治。在实践过程中,他每天都要检查政事是否做得对,做得好。如果发现有的事情做得不够妥当,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合,他就“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意思是:举头思考,白天没想好,夜里接着想;想出了一个办法,就坐着静等天亮,然后立刻付诸施行。

一不做,二不休

“一不做,二不休“指要么不做;已经做了,就干脆做到底。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四十回。

有一次,梁山泊好汉宋江和戴宗被蔡九知府抓住,被押赴刑场,只等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幸亏黑旋风李逵、梁山泊头领晁盖带领众好汉赶来,救出宋江、戴宗。于是二十九个好汉进入白龙庙聚会。正当此时,江州城里的官军出城追赶,旗幡蔽日,刀剑如麻,前面都是带甲马军,后面全是擎枪兵将,杀奔白龙庙路上来。

李逵听到这个消息,大叫一声说:“杀将去!”提着双斧,便冲出庙门。晁盖叫着:“一不做,二不休,请众位好汉帮助我,杀尽江州军马,才回梁山泊去。”众位好汉异口同声地说:“听从首领吩咐。”

众好汉一齐冲过去,杀得官军尸横遍野,剩下的官军慌忙入城,关上城门。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原指战斗开始时,击一通战鼓,以鼓起士气。现用以形容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

此典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齐桓公听信鲍叔牙的话任命管仲为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气得火冒三丈,说:“我真后悔当初不听施伯的话把他杀了!照这样下去,鲁国的处境真让人很担忧啊!”于是他开始操练兵马,打造兵器,企图报仇。齐桓公知道了,想先趁鲁国措手不及时发动进攻。管仲劝阻他说:“主公刚即位,军政都还没安定下来,不应该马上用兵遣将。”但是齐桓公不听劝告,他一心想耀武扬威,证明自己的能力比公子纠强,好让大臣们心悦诚服。如果依照管仲的意见,先让政治、军事、生产等一件件都步入正轨,那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他于是叫鲍叔牙当大将,率领大军直逼鲁国的长勺(长勺,古地名)。

鲁庄公愤慨至极,脸红脖子粗地对施伯说:“齐国简直欺人太甚了!咱们跟他们拼了!”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他绝对能够对付齐国。”鲁庄公迫不及待地问:

“是哪个?”施伯回答:“这人叫曹刿,能文善武,是将相之才,如果咱们诚心诚意去请他,他也许愿意效命。”鲁庄公就命施伯尽快去招请他。

施伯见到曹刿,把本国遭人欺负的事向他阐明了,并用犀利的言语刺激他,逼他为国家做点贡献。曹刿咧嘴嬉笑说:“怎么啦?你们做大官吃大肉的人还用跟我这吃野菜的小老百姓商量国家大事吗?”施伯尴尬地赔着笑脸说:“勇士,别这么说嘛!”他费尽口舌缠着曹刿要他无论如何助国君一臂之力。

曹刿终被他说动了,就跟着他去求见鲁庄公。

鲁庄公问他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击退齐国人。

他说:“这很难说!打仗全凭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可以依循。”鲁庄公十分赏识他,就同他率领大军直驱长勺。

鲁国的兵马到了长勺,摆好阵势,和齐国的兵营遥遥相对。鲍叔牙因在乾时一役中大败鲁庄公的军队,不免骄傲起来,即刻下令击鼓进兵。鲁庄公一听对方鼓声震天,就叫鲁兵也摆鼓对敌。曹刿制止他,说:“等一等,他们上次打赢了,现在锐气还很旺盛,咱们不如暂时等待,别跟他们交手。”于是鲁庄公就下令:“不准喧嚷!不准开打!严阵以待!”齐国人在鼓声催促下冲了过来,却只遇到钢铁般的阵容挡在眼前,无法继续往前冲,只好后退。过了一会儿,齐国又打鼓冲锋,鲁国依然不动声色,未见一个人杀将出来。齐国人找不到对手交锋,悻悻然又退回去了。但鲍叔牙仍然兴致勃勃,他说:“他们不敢打,可能是在等救兵前来。咱们再冲一次,看他们上不上!”于是齐军第三次擂鼓。那些士兵接连冲了两次,以为鲁国人只守不战,已经丧失了斗志,但军令不得不服从,只好勉强跑过去。谁知这时对方忽然鼓声大作,鲁国的将士突然冲了出来,刀砍箭射,打得齐国兵马七零八落,溃败而逃。鲁庄公想乘胜追击,曹刿却说:“慢着,让我瞧瞧再说。”他就站在兵车上,极目远望,又下车审视齐兵的车印和脚印,再往四周视察了一遍,才跳上车,说:“追吧!”他们一连追了三十多里,掠到了敌人无数的辎重和兵器。鲁庄公大败齐兵后,问曹刿:

“头两次他们击鼓进兵,你为什么不许咱们也击鼓呢?”曹刿说:“打仗全凭一股气势。

击鼓就是叫人鼓起劲来,头一次的鼓,力量最盛;第二次的鼓就差多了;到了第三次,鼓即使震破了天,也不能挑起兵马的劲头了。趁着他们没劲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会不赢呢?”鲁庄公一再点头表示赞同,但是他依旧不明白为什么对方逃了,没有立即追上去。曹刿解释说:“敌人逃跑也许是诈,说不定前面没有埋伏,必须要看到他们旗帜倒了,车子乱了,兵也散了,才能确定他们是否已经溃不成军,也才能放心大胆地追上去。”鲁庄公翘起大拇指,佩服地说:“你真是个精通兵事的将军啊!”

齐桓公打了败仗,不甘心,心想不但在臣子们跟前抬不起头来,而且损失了无数的兵器和车马。鲁国成了他的眼中钉。不久他叫人到宋国去借兵,想再次狠狠地打击鲁国。管仲知道齐桓公不碰几次钉子,便不会觉悟到一味用兵征战并不能稳固君位、赢得民心。他不曾劝阻齐桓公。

齐桓公这次又出兵了。宋闵公(宋庄公冯的儿子)派南宫长万帮齐国打鲁国。结果齐国又失败了,连宋国的大将南宫长万也被俘虏。齐桓公接连两次战败,非常懊恼,这才想到管仲的真知灼见,就去向他请教。

管仲建议他整顿内政,开发资源;开采煤矿,设置铁官,用铁打造农具,因此大大地提高了耕作的技术;设置盐官制盐,鼓励百姓捕鱼,使离海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赖齐国供应食盐。管仲本人是商贾出身,因而十分重视通商和手工业。他说服齐桓公,分全国为士乡(就是农乡和工商乡)、优待工商,使他们免服兵役,专心致志地做买卖;优待甲士,使他们不必耕种,专心地武艺。这些政策逐一实施后,齐国富强起来了、壮大起来了,开始有余力操练兵马,用青铜铸造兵器。

齐桓公非常重视管仲,无论有什么事都请教他,甚至还听从他的劝告跟鲁国交好,并让鲁国别跟宋国计较以前的矛盾,鲁国也很识趣,就把宋国的俘虏南宫长万释放了。从此以后,齐、鲁、宋三国和睦相处。

齐桓公还野心勃勃,想进一步联络其他的诸侯,叫大家共同订立盟约,辅助王室,抵御外族,以让自己俨然成为一方霸主。

一哄而散

“一哄而散”形容随随便便、自发地一下子散去。

此典出自清代李宝嘉(李伯元)《活地狱》第三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