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司马昭当初想为武帝司马炎向阮籍的女儿求婚,谁知阮籍一醉就是六十天,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只好算了。魏国司徒钟会多次问他当时的政事,想借他对政事是非的议论而诬陷他,阮籍都以酩酊大醉躲过了灾难。阮籍当官不问政事,终日寄情诗酒。他听说步兵校尉空缺,那里的厨子擅长酿酒,保存有美酒三百斛,于是他要求当步兵校尉。虽然任了职,但是对政事和其他事务全都不闻不问,整天在官府内游来逛去,但是如果朝中有宴会,他无论如何都会参加。
登楼清啸
“登楼清啸”的本意是,登上城楼,发出清亮的长啸之音。人们用它形容战将镇定自若、从容退敌的风度。
此典出自《晋书·刘琨传》:“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嘘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刘琨,字越石,晋代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是晋代有名的将领。
一次,刘琨出兵晋阳,被胡人的骑兵围困了,形势异常危急。这时,刘琨乘着月光登上了城楼,发出清亮的长啸之声。胡人的骑兵听了,都感到异常凄凉,长叹不已。半夜时,刘琨又弹奏胡笳,胡人的骑兵们不禁痛哭流涕,欷嘘不止,开始强烈地怀念自己的故乡。天刚亮时,刘琨再次吹奏胡笳,其音悲切感人,胡人的骑兵再也无法忍受了,就放弃对晋阳城的围困,撤走了。
斗酒学士
“斗酒学士”指喜欢饮酒的文人。也可用它借指性情高傲、举止狂放的文人。
此典出自《新唐书·王绩传》:“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唐代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西)人。他性情傲慢,举止放任不拘,尤其喜欢喝酒。唐高祖(李渊)武德初年,王绩以以往所任官职的身份,在门下省(官署名)待诏。
按照以往的惯例,官府每天都要供给待诏的人三升酒,王绩也不例外。有人问他道:“王待诏有什么高兴事呀?”王绩回答道:“美酒使我恋恋不舍呢!”门下省的长官陈叔达听到这个消息后,便破例每天给王绩一斗酒喝,因此,人们都把王绩称作“斗酒学士”。
干卿何事
后人便将“干卿何事”作为一句成语,用来嬉笑别人多管闲事,表示与你有什么相干的意思。
此典出自《南唐书》:“元宗尝戏延巳曰: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
“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
五代时期南唐有一位著名的词人,名叫冯延巳。他曾经在南唐中主李璟执政时,做过宰相,并写过一首《谒金门》词,全词如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描写的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故事。春风把池水吹起了层层波纹。她逗引着水面上的鸳鸯,手里揉搓着红杏花瓣,独自倚在栏杆上,抬头听见喜鹊叫,但心上的人儿还是不来。
冯延巳的这首词写得非常细腻、生动,大伙都争相传诵。南唐中主李璟也非常喜欢,经常吟咏着,有一天,李璟碰到冯延巳,就与他开玩笑说:
“哈哈,‘吹皱一池春水’与你有什么关系啊?”
冯延巳欢喜地回答说:
“不如陛下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妙啊!”
李璟听见宰相在夸赞自己,心中更加得意。原来李璟也写过一首《山花子》
词,词中写道: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葛巾漉酒
“葛巾漉酒”形容性情直率,行为豁达;也可用以形容喜欢饮酒。
此典出自《宋书·陶潜传》:“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东晋大诗人陶潜,名渊明,字元亮,特别喜欢喝酒。有时,郡中的将领去拜访他,正赶上陶家新酒酿熟,陶潜就摘下头巾滤酒。滤完酒后,又把头巾戴到头上。”
归遗细君
“归遗细君”比喻赠送财物给别人。
此典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汉武帝杀了几头牲口,打算把肉赐给他的随从们吃。东方朔听了武帝这个命令后,便不顾别人,自己拔出剑来,砍了一大块拿回家去。看守这些肉的人也不敢阻拦他,只好将这事告诉给武帝。武帝听后心里非常生气,就派人召来了东方朔,问他:“你为什么不多等一会儿,等到叫你拿的时候再去拿呢?”东方朔是个很滑稽的人,他不慌不忙地说:“这些肉既然是赐给群臣的,而我又亲自听到了,还用得着叫我去领才去领吗?这不能算是无礼。我见了肉,不等别人来割,却自己拔剑来劈,这才是壮士的本色啊!”汉帝和群臣听了东方朔的辩解,都忍不住笑了起来。东方朔接着又说:“我把肉拿回家去,带给妻子吃。这又充分表示我的爱。既不失礼,又有壮士的本色和感情,这没有什么不合适吧!”汉武帝听了便没有再说什么。
海上沤鸟
“海上沤鸟”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诚心才能换来友谊,背信弃义将永远失去朋友。此外,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给人以这样的启示:主观愿望,并不等于客观事实。
此典出自《列子·黄帝》。
在遥远的海岸上,有个特别喜欢海鸥的人。
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玩耍。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
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玩耍,你不妨捉几只回来,让我也玩玩。”
第二天,他又照旧来到海上,一心想捉几只海鸥,然而海鸥却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再不肯落下来了。
濠上之乐
“濠上之乐”形容从容不迫地出游。
此典出自《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子也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和惠子都是战国时的哲学家。庄子主张“无为”,崇尚自然。就是说,人没必要改造自然,只要顺应它就行了。惠子主张“合同异”,即认为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别,都是相对同一。由于两人的观点不同,因此常常发生争论,两人彼此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攻击。他俩濠上的争论就是非常有意思的。
一天,庄子和惠子共同来到濠水的桥上。此时正是桃红柳绿的春天,暖风轻拂、莺歌燕舞,春意盎然。桥下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一条条银白色的鲦(tiáo)鱼紧贴着水中的石底,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
当庄子和惠子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时,鲦鱼好像视而不见。庄子不由得赞叹道:“啊,它们是多么的快乐呀,你看鲦鱼游的样子!”
惠子一听,连忙接过话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一听,仰头哈哈大笑,说:“好,你说得好!不过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惠子冷笑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心里的感受;但你不是鱼,你又怎么知道鱼的感受呢?”庄子转过身,望着惠子说:“这就不正确了!你当初不是问我‘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吗?既然问我,就说明我是知道的。不然的话,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呢?”
惠子忍不住笑起来,庄子真是太会诡辩了,抓住了“怎么知道鱼快乐呢”这句话,既可表示疑问,又可表示反问,就偷换了概念!
渐入佳境
“渐入佳境”比喻兴味逐渐浓厚。也可比喻情况逐渐好转。
此典出自《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顾恺之,字长康,晋代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著名画家。
顾恺之性情风趣、幽默,喜欢开玩笑。
因为他博学多才,所以开玩笑时往往说出一些既幽默又耐人寻味的话。
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梢吃起,然后才吃根,这与一般人的吃法完全相反,因而有人就困惑不解,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吃。顾恺之回答道:“这是逐渐进入佳妙的境地。”
孔群好饮
这个故事说明:喜欢维护自己短处的人,总是要强词夺理,想方设法为自己辩解的。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任诞》。
鸿胪卿孔群特别喜欢喝酒。丞相王导劝告他说:“你为什么经常喝酒呢?你看,酒店里那些覆盖酒罐的布,都一天天地霉烂了!”
孔君回答说:“不,你没看见浸在酒糟里的肉,不是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吗?”
口吻生花
“口吻生花”比喻吟诗得意,兴趣浓厚。
此典出自《云仙杂记》引《白氏金锁》:“张祜苦吟,妻孥唤之不应,以责祜。枯曰:
‘吾方口吻生花,岂恤汝辈!’”
唐朝诗人张祜,一次正在苦心吟诗。
这时他的妻子呼唤他,他诗兴正浓,就没有理睬她。妻子很生气,责备张祜。张祜说:“我正在口吻生花,怎么能应酬你呢!”
两部鼓吹
“两部鼓吹”形容闲居自乐,也可以用来形容蛙鸣。
此典出自《南齐书·孔稚珪传》:“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杌独酌,傍无杂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
‘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人叫孔稚珪,字德璋,学识广博,很有文才,能写出绝妙的文章。齐高帝(萧道成)在称帝前,就任孔稚珪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共掌军中文书,齐高帝(萧道成)称帝后,孔稚珪曾经担任南郡太守、都官尚书、太子詹事等职。
孔稚珪不喜欢处理世俗事务,在自己的住宅周围尽情营造山水园林,经常一个人凭几而坐,自饮自乐,无所事事。他的庭院里杂草丛生,也从不剪除,草丛中有群蛙鸣叫。有人问他说:“你想做陈蕃吗?”陈蕃,字仲举,东汉人,曾任太尉、太傅,被封为高阳侯。陈番年少时胸怀大志,不爱打扫,庭院里杂草丛生,屋子里也是乱七八糟。父亲的朋友问他说:“为什么不打扫一下再接待客人呢?”陈蕃说:
“大丈夫处世。应当为国家扫除天下,何必在乎打扫一间屋子?”人们都认为他非常有志气,就十分赏识他。孔稚珪听到人家把他比作陈蕃,就笑着说:“我只是把蛙声当做两部鼓吹的乐队,为什么要效法陈蕃呢。”
刘伶鸡肋
“刘伶鸡肋”指身体瘦弱,不堪一击。
此典出自《晋书·刘伶传》:“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
晋代名士刘伶生性狂放不羁,无所用心。并且性情高傲,只愿与阮籍、嵇康等名士交往。他酷爱饮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一次,他喝醉了,和一个粗鲁的人发生冲突,那个人捋袖举拳走过来想打他,刘伶不慌不忙地说:“我的鸡肋似的细骨头承受不了您的拳头。”那个人被逗笑了,马上停住了手。
刘伶荷锸
“刘伶荷锸”
形容放荡不羁,不以生死为虑的名士作风。
此典出自《晋书·刘伶传》:“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
‘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
晋代名士刘伶,字伯伦,与阮籍、嵇康等人关系很好,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
他身高六尺,相貌丑陋。放纵性情,怡然自得,常把庄子邈视宇宙、等同万物的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主张。他恬静寡语,不随便交朋友。但每当与阮籍、嵇康见面,就异常兴奋,神情欢愉,手拉着手走进竹林。刘伶从不把有无家产放在心上。他经常乘坐人力挽拉的小车,带一壶酒,让人扛锹跟着,对随从说:“如果我死了,你就立即把我埋了。”
他忘我的程度竟到了这种地步。
龙山落帽
“龙山落帽”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的风雅之事。
此典出自《晋书·孟嘉传》:“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宴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孟嘉,字万年,晋代江夏(今湖北云梦)人,年青时代就才华出众,曾在太尉庾亮属下任从事,庾亮询问地方的风俗与得失,孟嘉回答说:“您问我手下的官吏吧。”
庾亮笑,说:“孟嘉原来是个大才子啊!”把他转为劝学从事。有一次,豫章太守猪裒进见庾亮,向庾亮提起孟嘉,并大大夸奖了孟嘉一番。自此以后,庾亮更加器重孟嘉。
后来,孟嘉在征西将军桓温属下当参军,桓温十分倚重他。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在龙山设下宴席,僚属们都被请了来。当时属官们都穿着军服,一阵风吹来,把孟嘉头上戴的帽子吹掉了,然而孟嘉却没有觉到。桓温暗示左右的随从不要告诉孟嘉,想看看他的反应。过了很长时间,孟嘉上厕所,桓温叫人取来帽子还给他,并叫另一个富有才华的参军孙盛(字安国)写一篇文章嘲讽孟嘉,写好后就放在孟嘉座位上。孟嘉回来看见文章后,立即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回答,文笔非常优美,满座的客人都赞不绝口。
孟嘉喜欢开怀畅饮,喝酒越多越不醉。
桓温问孟嘉说:“酒有什么好处,您为什么这么喜欢喝酒?”孟嘉回答道:“您没有得到酒中的乐趣啊!”桓温又问他说:“听歌妓演奏,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歌声,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嘉回答说:“逐渐接近人体,声音才更加动人。”听了他的回答,满座的人都赞叹不已。
泥牛入海
“泥牛入海”
的意思是,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人们用它比喻像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一样,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此典出自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龙山和尚》:“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从前,有一个洞山和尚外出寻师求法,不料迷失了方向,就去拜见潭州龙山的师父,洞山和尚不免嘘寒问暖,多方求教。
一次,他又问龙山和尚说:“您依据什么道理,便住在此山呢?”龙山和尚回答道:
“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到现在没有消息。”
千金掷帽
“千金掷帽”形容狂放不羁。
此典出自《新唐书·袁耽传》。
晋代人袁耽,字彦道,青年时代才华出众,狂放不羁,受到士人的称道。
桓温青年时期以赌博为戏,经常同赌徒来往,结果家里的财产都被他输光了,还负债累累,他想振作起来,但是又无计可施,真让他一筹莫展。为此,桓温打算向袁耽求援,而袁耽正处于居丧期间,桓温就试探着把自己的请求告诉了袁耽。没想到袁耽没有表现出一点为难的神情,立即换下丧服,怀揣布帽,跟着桓温去找债主赌博。袁耽素有善赌的名声,债主只听说过他,却不认识他。债主对袁耽说:“你不应该装扮成袁彦道的样子。”于是,他们开始赌博,掷一次筹码就输赢十万钱,后来又增加到百万钱。这时袁耽投下筹码,大呼小叫,摸出布帽扔到地上,说:“你还认识袁彦道吗?”
山鸡舞镜
“山鸡舞镜”比喻自我陶醉。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而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遂死。”
这段话意思是说:
山鸡特别喜爱自己的羽毛。每当在水边映给他照出自己的身影时,它都翩翩起舞。魏武帝(曹操)时,南方给他献来山鸡,魏武帝想让它鸣叫、起舞,却不知该怎么做。他的儿子曹冲(字苍舒)想出了一个办法,令人在山鸡面前摆上大镜子,山鸡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便跳起舞来,而且没完没了,终因劳累过度,死掉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形容对饮食极其讲究。
此典出自《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春秋时的孔子,虽然被劳动人民斥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他的吃穿、居住却是很讲究的。
据《论语》记载,孔子吃饭,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粮食陈旧了或变味了,鱼和肉不新鲜,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色泽味道不好,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是新的菜蔬,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合适,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不超过米面的分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从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每餐必须有姜,不过也不多吃。
素琴无弦
“素琴无弦”
形容意趣高雅,自得其乐。
此典出自《宋书·陶潜传》:“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