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中)
10927200000033

第33章 经世济时故事(3)

过了好几天以后,有一次隋侯在江边搭船,忽然一条大蛇从江中浮起,昂着头向他游过来。隋侯吓得惊慌失措、魂不附体。可是那条蛇却没有伤害他,反而从嘴里吐出一颗硕大的珍珠。这时隋侯仔细一看,才看清楚这条蛇正是从前他救过的那条受伤的大蛇。他心里顿时明白了:“啊,原来这条蛇为了报答我的救命之恩,就从江中衔了一颗珍珠送给我!”于是他高兴地接过那颗珍珠。后来,人们便把这颗神奇的珍珠,称作“隋珠”。

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形容老是考虑个人得失。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有一次,孔子在批评一些品德恶劣的人时说:“难道可以和这些品德恶劣的人一起事奉君主吗?这些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如果得到了(官位),又担心会失掉。(一个人)如果如担心失掉(官位),那就会无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活佛索钱

这则典故,揭示了敲诈勒索的行为。

此典出自《笑赞》。

唐僧去西天取经,走到雷音寺,师徒三个人见到佛祖。佛祖就让一个弟子带他们去拿真经。迦叶长者向他们索要回报。唐僧无奈,只好把唐朝皇帝赐的紫金钵盂给了他。猪八戒非常气愤,回去禀报佛祖说:“迦叶长者向我们索要回报,得了个紫金钵盂。”迦叶长者十分羞愧。佛祖说:“佛家的弟子也要穿衣吃饭。以前舍卫国的赵长者让众弟子下山,也将这个念了一遍,结果讨回了三斗三升的麦粒黄金。你那个钵盂里头有多少金子,也值得说一下。”说得猪八戒就好像箭射穿了大雁的嘴,怒气冲冲地就出去了,嘴里还说:“原来见佛祖也是要钱的。”唐僧说:“你不要烦恼,等我们回去了,替别人念经也不会少的。”

击碎珊瑚

“击碎珊瑚”形容穷奢极侈,肆意挥霍。

此典出自《晋书·石崇传》:“武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条干绝俗,光彩曜日,如恺比者甚众。恺恍然自失矣。”

晋代石崇,贪得无厌,发了横财。生活骄奢淫逸,经常与其他达官贵人比赛,哪一个更会奢侈浪费,以显示自己的富贵。

石崇几次与王恺比赛。晋武帝司马炎经常资助王恺,曾经赐给王恺一棵珊瑚树,树高两尺多,枝繁叶茂,叶儿纷披,世上独一无二的。王恺为了炫耀自己,把珊瑚树拿给石崇看,石崇漫不经心地用铁如意一击,珊瑚树应声而碎。王恺既惋惜,又生气,以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贝,声色俱厉,气急败坏。石崇说:“区区此物,不值得遗憾,现在我就还你。”说完,他命令侍从把他的珊瑚树全部搬出来,高达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棵,枝干奇绝,在阳光下光彩夺目,而像王恺的那种珊瑚树,真是太多了。王恺神情沮丧、怅然若失。

济阴贾人

这篇典故鞭挞了出尔反尔、奸诈狡猾的人。

此典出自刘基《郁离子》。

济阴有个商人,在渡黄河的时候翻了船,爬在漂浮的柴草上呼喊救命。有个渔夫划船去救他,还没有到商人跟前,商人着急地喊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豪,如能救我,就给你一百金。”渔夫用船把商人运到陆地上,商人却只给了他十金。渔夫说:“刚才你答应给百金,现在只给十金,这样做不好吧?”商人勃然发怒,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呢?现在一下子得到十金,还不满足吗?”渔夫默默地走了。

又有一天,这个商人乘船从吕梁而下,不料碰到礁石上,又翻了船。当时渔夫也在那里,有人对渔夫说:“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就是那个答应了金子而不如数酬报的人。”于是渔夫就把船靠在岸边观看,不久商人就沉下去了。

冀其重获

“冀其重获”说明的是事之小而可以为大戒;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此典出自《郁离子》:“句章之野人,翳其藩以草,闻之声势中初,发之而得雉。则又翳之,冀其重获也。明日往,聆焉。之声如初,发之而得蛇。伤其手,以毙。”

这段话意思是说:

住在句章城郊外的一个农夫,他正在用草遮盖篱笆,忽然听见草中有唧唧的叫声,拨开草堆,得到了一只野鸡。于是,他又用草再遮蔽起篱笆,希望能够再捉到一只野鸡。

第二天,他又悄悄走到草堆旁边去听。这时又传来了“唧唧”的声音,他兴奋地拨开草堆,谁知碰到的是一条蛇,蛇咬伤了他的手,于是他就中毒死了。

俭啬老人

这个故事说明讽刺了爱财如命的人。

此典出自《笑林》。

汉代有一个老头儿,没有子女,家里十分富有。他非常吝啬,穿粗衣,吃小菜;清早就起床,深夜才休息,忙忙碌碌地经营家业,想方设法积累钱财,贪得无厌,自己从不花费一文钱。有时,别人向他借点钱,实在没有办法才走进房中取上十个钱,从堂室中慢慢出来,走几步就减掉一个钱。等走到门外仅剩下一半。他心疼得闭上眼睛,把钱交给别人。过了一会儿,又再叮嘱说:“我把全部家业拿来帮助你了,切莫告诉别人,免得别人又像你一样到这里来啊。”

老头儿不久便死了。因为没有继承人,所以,他的田地、住宅都被官府没收了,他积累的钱财也被收进了国库。

见利忘义

“见利忘义”比喻看见私利就忘掉了正义。

此典出自《汉书·樊哙郦商传赞》:“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西汉时,汉高祖刘邦死后,其子刘盈继位,就是汉惠帝。起初,惠帝还能亲理朝政,但因其懦弱无能,大权逐渐落入他的母亲吕后手中。吕后是一个野心家。刘邦死后,她曾想将刘邦时期的文武大臣斩尽杀绝,后因大臣郦商反对,她的阴谋才未实现。但为了掌握大权,吕后将她的侄子吕产、吕禄分封为王,吕氏及其亲信掌握了中央的军政大权。

汉惠帝做了七年名义上的皇帝,就郁闷而死。吕后先后立了两个小皇帝,后来又都被废掉。到吕后死时,并没有正式的皇帝。品后的这种安排很显然是想让吕氏取而代之。

但是,吕氏不得人心。吕后死后,大臣周勃、陈平等便密谋诛灭吕氏家族。因吕禄掌握着北军,周勃等人不能靠近,便劫持了郦商,让他的儿子郦寄欺骗吕禄,并一块儿出外游玩,给周勃制造了机会,结果将吕氏一网打尽。

《汉书》作者班固在记述完上述事件以后,写到:郦寄欺骗吕禄一事,天下人都说郦寄卖友。卖友者,就是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的人啊!……

骄奢淫逸

“骄奢淫逸”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荒淫骄横的生活。

此典出自《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春秋时代,卫国国君卫庄公非常溺爱他的儿子州吁。州吁长大以后,由于父母的溺爱、娇惯,他非常任性,狂放不羁,为所欲为,到处惹是生非、专横霸道。庄公也是对他听之任之,从不严加管教。

卫国的老臣、大夫石认为庄公如此放纵州吁,不仅会误了自己儿子的前途,而且还会危害国家。于是,他劝告卫庄公说:“人们都说,父母喜爱孩子,就应该以道义教育他们,让他们走正道,坚决不可让他们走上邪路。过分溺爱他们,就会使他们养成骄横跋扈、奢侈腐化、荒淫无度、好逸恶劳的恶习,这些都是从邪恶的道路上产生出来的。他们之所以会养成这些恶劣的习惯,就是因为父母没有严加管教,过分溺爱。”

但是,卫庄公没有听取石的忠告,而州吁也越来越坏。

卫庄公病死后,太子姬完继位当国君,称卫桓公。后来,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己当了国君。

州吁非常残暴,臭名远扬,遭到卫国人民强烈反对。他篡位不到一年,石联合陈国国君设下奇计,除掉了州吁。

卫庄公娇惯、溺爱州吁,不但坑害了自己的儿子,而且还给国家带来祸乱。

竭池求珠

“竭池求珠”比喻贪得无厌,却往往事与愿违。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已》:“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

宋国的司马桓有一颗宝珠,他犯了罪而逃亡在外,宋王派人去询问宝珠藏在什么地方。他说:“扔到池子里去了。”

于是,宋王就派人淘干了池子里的水去寻找宝珠,结果没有找到宝珠,反而把池子里的鱼都给弄死了。

焦湖庙祝

这则故事比喻了虚幻的事情和欲望的破灭,或喻浮生如梦。

此典出自《幽明录》。

焦湖神庙里管理香火的人有一个柏木枕头,这个枕头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枕头后面开裂了一个小孔。

县里有一个名叫汤林的行商,经过神庙时向神明祈祷幸福。管香火的人对他说:“你结婚了吗?你可以靠近枕头的裂孔睡觉。”

管香火的人让他进入柏木枕头的裂孔中去,看见里面的朱红大门、瑰丽的宫殿、华贵的楼台,都比现实世界好。汤林见过赵太尉,太尉便给他成婚。生了六个孩子,四男两女。先选任汤林为秘书郎,不久又升任黄门郎。汤林在柏木枕头中,一点也不思念家乡,然而后来,却遇到了许多不顺心意的事情。管理香火的人就叫他走出来,于是他又看见了原来的那个柏木枕头。

管理香火的人说:“在枕头里过了许多年,而事实上只是一小会儿的时间呀。”

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果,或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有余地。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晋文公和楚国在城濮(今山东省濮县南)展开大战,楚国的兵力比晋国的强厚。文公问狐偃道:“楚国兵多,而我们少,我们如何才能取胜呢?”狐偃回答说:“我听说讲究礼节的人,不怕麻烦;擅长打仗的人,不厌欺诈。你用欺诈的方法就行了。”文公把这话告诉了季雍,季雍当然很反对,可是在当时的情势之下,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他只好同意了,只是说:“把池塘里的水抽干了来捉鱼,怎么会捉不到呢?但第二年就没有鱼可捉了。把山上的树木烧光了打野兽,怎么会打不到呢?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打了。现在虽然可以勉强使用欺诈的方法,可是以后就不能再用,因为这并不是长远的计策!”

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朝有酒今朝醉”形容没落颓废的生活情调,有时也形容只顾及时行乐。

此典出自《全唐诗·罗隐“自谴”》:“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自幼聪颖好学,善于赋诗著文,并且胸怀大志,想用自己的学识报效国家。但是他的生活道路却非常坎坷,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崩溃时期,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社会矛盾非常激烈。他看到朝廷的腐败,百姓的疾苦,觉得前途渺茫。特别是他考了十次进士,十次都落榜了。自己的远大志向无法实现,他的心情从此变得消极了,将自己的原名罗横,改成负隐,打算后半生隐居在故乡浙江余杭,不再去忧国忧民了。罗隐《自遣》中就表达了他的这种悲观、消极遁世的感情:你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欢歌吧,失意的时候就没这份心思了;发什么愁,说什么恨,那是白费心神毫无价值的事情,今天有好酒,今天就喝个够,一醉方休;明天有什么忧愁的事儿,等明天再去愁吧!

罗隐后来在家乡当了钱塘令、节度判官、著作佐郎,七十七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

金沟

“金沟”的意思是,用钱围起来的习射跑道。人们用它比喻奢华无度。

此典出自《晋书·王济传》:“性豪侈,丽服玉食。时洛京地甚贵,济买地为马埒,编钱满之,时人谓为‘金沟’。”

王济,晋代太原晋阳人,字武子。他少有才气,英俊飒爽,很有名气。喜好射箭骑马,勇力过人,精通《周易》和《庄子》、《老子》,文辞俊美,与名士裴楷齐名。王济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常山公主为妻,飞黄腾达,官至侍中。

王济喜欢奢侈,衣着华丽,饮食珍美。当时,京都洛阳土地紧缺,价格昂贵,王济买地做骑马射场,射场里设有习射之驰道,两侧设有矮墙,以防止马跑出去。王济用钱编起来围满驰道,当时人把驰道称作“金沟”。王恺(字君夫)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生活更是奢侈豪华。他有一头牛叫“八百里驳”,常常磨治它的蹄、角。王济要求以一千万钱与牛作抵押,通过比试射箭来赌输赢。王恺依仗着自己箭法高明,就让王济先射。王济一箭就射中了目标,于是坐在胡床(也称交椅、绳床等)上,喝令手下人快取牛心来。不一会儿,牛心送上来了,王济只割了一块儿,便走了。王济的姐夫和峤生性非常吝啬,家中有好李子,武帝向他要,他只给几十个。王济趁他到宫内值班,领着一伙少年人来到树园,吃光了李子,砍倒李子树,扬长而去。武帝曾到王济家做客,王家献上的肴馔异常丰盛,全盛在琉璃器皿中。一道蒸干肉,味道异常鲜美。武帝就问他是怎样做的。王济回答说:“是用人乳蒸的。”武帝的脸色显得很难看,没吃完饭就走了。

金迷纸醉

“金迷纸醉”比喻使人沉迷的豪华奢侈的享乐生活;亦比喻美妙的境况。“金迷纸醉”亦作“纸醉金迷”。

此典出自《清异录·金迷纸醉》。

唐朝末年,有一个专治毒疮的医生,名叫孟斧。由于他医术高明,因而经常进入皇宫为唐昭宗治病。后来,他因故逃出都城,跑到四川一个地方住了下来。因为他非常熟悉皇宫里的生活,见过大世面,所以他的住房装饰得非常新颖、雅致。他的住宅内装饰出一个玲珑典雅的小房间,窗户格外明亮洁净,室内的家具器物都贴着一层金纸,真是金碧辉煌,满屋生辉。他的朋友见了,回去便对别人说:“在孟斧那个小房间里呆一会儿,满屋的金纸会使你变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

近水楼台

后人引用“近水楼台”或“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话,比喻由地处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

此典出自《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

范仲淹,字希文。他的性情十分刚直,而态度却非常温和。当他还是秀才的时候,就把管理国家大事,当成是自己的责任。他曾经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自宋迄今,被广泛流传,他后来考取进士,在宋仁宗赵祯朝担任过吏部员外郎,又担任过杭州的知州。

当他在杭州做知州的时候,城里面有许多官兵僚属都得到了他的推荐信,请求调做自己理想的职务。一个叫苏麟的人,正在杭州所属的外县做巡察,没有被他注意。苏麟有一天跑到他办公的地方,送给他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到这两句诗后,忍不住笑了一下,也就按照他的愿望,替他写了一封介绍信。

原来苏麟那句诗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映出月亮的反影。即使抬头看不到月亮,也可从水面见到月的倒影;春天的花木必是欣欣向荣,而那些对着阳光的花木,更是可以先茁壮成长开花。换句话说,就是因接近而能先得到东西或利益。

晋人好利

这则寓言说明好利的原因与目的同出一辙,不管是抢是夺。

此典出自《龙门子凝道记》。

晋国有个喜欢贪利的人,一天到集市上去,碰到东西就夺取过来说:“这个我可以烹调美味呀,这个我可以穿戴服饰呀,这个我可以用作资本呀,这个我可以当做家庭器用呀!”他夺过东西就走,管理集市的人便追上来要他付钱。

晋人说:“我利欲急迫时,两眼晕花、头脑发热,四方的物品好像原都是我自己的,根本不知道是属于你的东西呀!如果你把东西送我,有朝一日我富贵了,一定好好地酬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