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中)
10927200000017

第17章 品德懿行故事(7)

这句话折意思是说:从前,一只鸿雁从天空中飞过,飞得又高又远,肉眼看不清楚。于是,引起了越和楚人的一场争论,越人说它是一只野鸭,楚人却说它是一只燕子。人们各从楚、越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结论。实际上,他们所指的是天空中的同一只鸿雁。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原来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理。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此典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宋国有一个人喜欢养猴子,大家都称他为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能听懂他的话语。狙公经常缩减家里人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但没过多久,家里贫穷了,所以他决定要减少猴子的粮食。不过,他担心猴子们不满意,就先和猴子们商议:“我每天早晨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再给四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粮食要减少,都龇牙咧嘴地站立起来,非常生气。狙公看见这情形,立刻又说道:“那么,我每天早晨给你们四颗栗子,晚上再给三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栗子早上已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是增加了,便高兴地欢呼起来。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比喻人生两种不同的价值。

此典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汉时,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叫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是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司马迁年轻的时候,到全国各地游历,考察风土民情,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官名)。元封三年继承父亲的职位,任太史令,有机会博览国家所藏的大量图书,曾与唐都等人对历法进行改革,并立志继承父亲的遗愿,写出一部完整的通史。后来,他由于帮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投入狱中,受了残酷的腐刑。为了完成历史著作的任务,司马迁忍受了各种各样的侮辱与迫害,最终获释出狱。在给他的好友任安(字少卿)的信中,司马迁对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志愿作了详细的论述。信中写到:人都免不了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比鸿毛还轻。我不能轻易死去,我之所以忍辱负重,蒙受奇耻大辱而活下来,全都是为了完成我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凭着坚强的毅力,发愤写作,经过十三个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既是一部史书,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比喻一个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此典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第三十三章是老子的人生论。老子指出:人要“知人”,更要“自知”;要“胜人”,更要“自胜”;要“知足”,就要“强行”,要“不失其所”,就要“死而不亡”。

老子说:“善于识别人的人,可谓智慧。善于认识自己的人,可谓明通。战胜别人的人,可谓有力量。战胜自己思想弱点的人,可谓坚强。知足的人才会觉得自己富有。坚持自己行动的人,叫做有志气。不失掉其所执守的人,就能长久相安。虽然死了,但他的道德功业、学说等并不会随之消失,而是被人念念不忘,就可以称他为长寿。”

白首同归

“白首同归”本指互相之间友情深厚,到老不变。后来,人们也用它表示年老后同时死去。

此典出自《晋书·潘岳传》:“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潘岳的父亲潘芘,曾任琅琊内史。潘岳才华横溢,但仕途却不够顺达,经常郁郁不得志。他任过河阳县令、尚书度支郎、太傅主簿等职,后任给事黄门侍郎。

当初,潘岳的父亲潘芘任琅琊内史时,让一个叫孙秀的人做潘岳的随从,孙秀这个人狡猾而聪明,常常自鸣得意。潘岳很厌恶孙秀的为人,多次鞭打、侮辱他,于是孙秀怀恨在心。当赵王司马伦辅佐朝政时,孙秀当了中书令。有一次,潘岳在官署里对孙秀说:“孙中书令,你还记得从前与我相处的事情吗?”孙秀回答道:“过去挨打受辱的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天也没有忘记。”于是潘岳知道自己一定会受到孙秀的陷害。不久孙秀诬陷说,潘岳和石崇、欧阳建阴谋帮助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举行叛乱。皇帝下令杀死潘岳、石崇等人,并且夷灭三族。潘岳快要被押刑场之前,与母亲诀别,说:“母亲多次劝我要懂得满足,多加检点。而我辜负了母亲的教诲!”潘岳和石崇被抓起来时,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石崇先被押赴到刑场,潘岳后到,石崇对潘岳说:“安仁(潘岳字安仁),您也被抓来了!”潘岳说:“这次真是‘白首同所归’了!”潘岳曾写过一首《金谷诗》,歌咏石崇家的别墅金谷园,诗中写道:“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没想到,“白首同所归”这句诗,竟成了预言吉凶的文字。

乘龙佳婿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因故事里面萧史是乘着一条龙飞回天上的,而他又是秦穆公喜爱的好女婿,所以后来的人凡称赞别人的女婿,就说是他的“乘龙快婿”或“乘龙佳婿”。

此典出自《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子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春秋时代,秦穆公最小的女儿名叫弄玉,长得非常漂亮,擅长吹笙,穆公非常喜欢她,一心要替她选择一个理想的丈夫。

有一天夜里,弄玉梦见天上西南方出现一个美貌的男子,骑着彩凤来到她所住的楼房前的凤台上,对她说:“我是太华山的主管人,玉帝叫我来和你结为夫妇,我们应该在中秋节这一天见面。”

说着,他就拿出身边带来的赤玉箫吹起来,音调非常好听;弄玉听得不觉陶醉了。第二天,她就把这个梦告诉了穆公,穆公立时派人到太华山去找这个吹箫的人。后来在太华山找到了一个名叫萧史的人,随即带到穆公的面前,并且叫他吹箫。这一次吹出来的箫声比弄玉在梦中听到的还要美妙。穆公非常高兴,而在厅子后面偷听的弄玉,也情不自禁地说:“他真是我的好丈夫啊!”

当天正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他俩结婚了。结婚不久,萧史教弄玉学吹箫。大约半年以后的一个晚上,夫妇俩正一同在月光下面吹箫,忽见一双紫色的凤停在凤台左边;又有一条赤色的龙停在凤台右边。这时萧史才说他原本是天上的神仙,因为和弄玉天生有姻缘,所以特地前来配婚,但不能长久地住在人间;于是萧史乘龙,弄玉骑凤,双双腾空而去了。

风树之叹

“风树之叹”表现孝道,或感叹对父母未能尽孝;又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形容本想保持宁静的心态,但却有某事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心潮难平。

此典出自《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春秋时,有一次孔子带了一群学生出门去。走着走着,忽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哭声,非常悲伤。孔子对赶车人说:“快点赶上前去,看看是什么人在那里哭泣。”

他们走近一看,发现正在哭泣的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孔子诧异地问他:“先生是谁?为什么在这里哭?”老人回答说:“我叫皋(gāo)鱼,因为想起我的三次重大损失,所以伤心痛哭。”孔子又问:“您的三次重大损失是什么呢?”皋鱼说:“一是我年少时就外出求学,父母很早就双双去世;二是我自命清高,立志不为昏君做事,但直到年老体迈却一事无成;三是我本来有不少情谊深重的朋友,但却中途断绝了与他们的友情。如今我想起这些,心潮难平,就像树木想安静下来而风偏要不停地吹。我想尽孝奉养双亲,他们却过早去世。想到再也不能见到我的父母了,我实在悲痛难忍。从此以后,我要与这个世界永诀了。”说罢,皋鱼便如枯木一般呆立不动,孔子仔细一看,原来他已经气绝身亡了。孔子立即告诫学生们要记住皋鱼的教训,于是立刻就有十几名学生告辞回家去侍奉父母了。

含饴弄孙

“含饴弄孙”的意思是,含着饴糖逗弄小孙子玩。人们用它形容晚年安乐闲适的生活。

此典出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计之孰矣,勿有疑也。夫至季之行,安亲为上。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封,违慈母之拳拳乎!吾素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也。若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行子之志。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

东汉明德马皇后,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公元48年,六十多岁的马援请求出征武陵、五溪,结果在五溪遭到失败,马援患病而死,紧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的小女儿自幼失去了父母,十几岁就开始学会自己料理家务,内外应酬,像成人一样能干,受到人们的称赞。十三岁的时候,她在堂兄马严的推荐下,被选入太子宫。公元60年,被立为皇后。公元76年,汉明帝死,汉章帝即位,尊马皇后为皇太后。

章帝即位后,要为舅舅加官晋爵,皇太后不同意。第二年夏天,天下大旱,饥荒严重。有些大臣认为,这是因为不封外戚,遭到了上天的惩罚。他们纷纷上书章帝,要求按过去的方式加封外戚。太后历述外戚的祸患,下达诏书,一针见血地指出:“凡是要求按一日制晋封外戚的大臣,其意图都是讨好皇上,以便图谋个人的私利。”因此,她坚决不肯答应。章帝看了太后的诏书以后,悲叹不止,又奏请太后,要求给舅舅封侯,并且催促太后抓紧时间办理,不能再耽搁了。

太后回答说:“这件事情,我已经想好了,你不必再担心了。对于你来说,最好的孝悌行为,就是使亲属们安居乐业,这才是上策。如今天下多次遭灾,发生一些不正常的情况,粮价增长数倍。我昼夜忧心忡忡,坐立不安,而你却要首先晋封外戚,实在违背母亲我的一片忠心啊!我一向性情刚强、急躁,胸中常常郁结不平之气,不可不顺畅一些。假如万物协调,天下太平,一切按照你的意愿去处理。那时,我就会嘴里含着糖块逗孙子玩,不再处理政事了。”

韩寿偷香

“韩寿偷香”代指男女私情。

此典出自《晋书·贾充传》。

韩寿,字德真,晋代南阳堵阳人,是魏国司徒韩暨的曾孙。他仪表堂堂,风流潇洒,权臣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人)任他为司空掾。每当贾充宴请群臣时,他的小女儿贾午就从窗棂中偷看,看到仪态俊美的韩寿,心里油然而生一股爱慕之情,贾午询问左右的侍婢,是否认识这个风流男子。一个侍婢说,这个男子姓韩名寿,字德真,是她的旧主人。贾午非常想念韩寿,每天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后来,那个侍婢去韩寿家,详细地陈述了贾午的心意,并且说,贾午光彩迷人,艳丽风流,端庄美妙,举世无双。韩寿听了,心旌摇动,便叫侍婢替他牵线搭桥,转达爱慕之意。于是侍婢把韩寿的心意告诉了贾午,贾午随即悄悄地与韩寿通达音信,互赠厚礼,约定幽会之期,叫韩寿在晚上前去和她见面。韩寿强劲矫健,非一般人可比。他越墙而入,韩家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只有贾充发现女儿喜悦欢畅,与以往大不一样。当时,西域进贡奇特的香料,一行人忙了一个多月才送到宫里,皇帝特别珍爱这些香料,只赐给贾充和大司马陈骞。贾午偷盗父亲的香料给韩寿。贾充手下的官员与韩寿在一起饮宴时,闻到一股浓郁芬芳的气味,就告诉了贾充。贾充料定,一定是女儿与韩寿私通。但他又想,家中院墙高耸,门户紧严,不知道韩寿从哪里进来的。于是,贾充心生一计,在夜里假装受惊,说有盗贼潜入,命令仆人检查院墙,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常现象。仆人们报告说:“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只是院子的东北角,好像有狐狸走过的痕迹。”于是,贾充拷问贾午身边的侍婢,侍婢忍受不住了,就把经过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贾充秘而不宣,就把女儿贾午嫁给韩寿为妻。

汉官威仪

“汉官威仪”的意思是,汉代的官吏服饰制度。可用它比喻对过去社会与制度的思念。

此典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更始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由是识者皆属心焉。”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废除西汉刘氏政权,建立新政权。刘秀、刘縯起兵反对王莽,归顺于更始帝刘玄。刘縯等率兵攻下宛城,作为更始帝的都城。王莽被打败之后,更始帝决定迁都洛阳。

更始帝准备建都洛阳时,命令刘秀兼司隶校尉,派他前去整修宫府。于是刘秀设置属官,下发文书,主管文书的从事吏进行督促监察,完全按照先朝廷的旧制度办事。当时,长安京城附近的官吏士人都从西部赶到东部,迎接更始帝。他们看到走过来的将官们都戴着头巾,身穿妇人外衣和短袖上衣。他们全都笑了起来,有的人甚至被吓跑了。等到见了司隶校尉及其属官,人们都不禁高兴起来。有的老官吏流着眼泪说:“没想到今天又见到了汉朝官员的威风仪容!”从此以后,有见识的人都依附刘秀了。

华亭鹤唳

“华亭鹤唳”表示做官被害,追悔莫及;或用以表达思念故乡、眷恋人生的情感。

此典出自《晋书·陆机传》:“颖大怒,使秀密收机。其夕,机梦黑幰绕车,手决不开,天明而秀兵至。机释戎服,著白帢,与秀相见,神色自若,谓秀曰:‘自吴朝倾覆,吾兄弟宗族蒙国重恩,入侍帷幄,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辞不获已。今日受诛,岂非命也!’因与颖笺,词甚凄恻。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二子蔚、夏亦同被害。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

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西晋吴郡人。祖父陆逊,曾任东吴丞相;父亲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陆机身材高大,声如洪钟,满腹经纶,文章冠世,儒生们都非常钦佩他。父亲陆抗死后,陆机率领父亲的兵马,任牙门将。他二十岁的时候,东吴被西晋灭掉,陆机回到故乡,闭门勤学,共有十年。

晋武帝太康(公元280~289年)末年,陆机与弟弟陆云来到洛阳,以文才名扬一时。后来,陆机依附成都王司马颖,任平原内史。晋惠帝(司马衷)太安(公元302~303年)初年,成都王司马颖起兵攻打长沙王司马乂,任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不料被长沙王司马乂打败,将士死伤无数。有一个统领万人的小都督孟超,是成都王司马颖的心腹。作战时,孟超不但不去打仗,反而率兵劫夺百姓财物。陆机调查这件事时,孟超竟造谣说:“陆机要造反了!”于是又有一帮人跟着孟超起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