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0924300000033

第33章 博物馆安防与消防(4)

②严格内部治安管理。切实防止保卫人员脱岗和不经批准代岗等事件的发生。坚决制止不当人员进入馆区滋事。

③定期进行各类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检查要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彻底、不留死角。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要认真研究,立即整改。

④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对外围保安公司的保安人员、馆内的看管员和保卫处人员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举行安全、法制竞赛。同时,加强博物馆人员职业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广大博物馆员工的素质。

⑤落实保卫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保卫工作目标责任制,把责任层层分解到各处室、各展厅看管、各保卫岗位。认真实行领导干部带班值日制度,加强对值日期间安全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⑥严格考核奖惩。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处室、展厅看管及保卫岗位进行通报表彰,给予责任人和工作人员必要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因思想不重视、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工作不落实,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⑦利用实战,提高能力。为了切实增强保卫队伍现场处置能力,甘肃省博物馆以实战和演练为抓手,认真总结分析实战演练中发现的问题,突出抓好应急能力提升,确保发现问题反应迅速、决策正确、措施果断、处置得当。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次安防事件应急处理演练,进一步加强了工作人员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磨合了队伍,熟悉并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同时,在全馆加强了以防盗、防破坏和应对突发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安保技能教育培训,切实增强了保卫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系统运作概况

自甘肃省博物馆建成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后,其安防体系经过了近三年的实际运行考验,现全体系运行稳定可靠,为甘肃省文博系统安防保卫工作树立了一个人防与技防完美结合的典型。

在博物馆方面,培养了一批技术素质好、责任心强、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安防技术的保卫队伍,为博物馆的文物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社会效益方面,由于本馆安防能力的提高,举办国内外各种重展览的机会大大增加,且本馆的一些深藏在库房的国宝级文物都敢于展出。这一切,都为提升兰州市的文化品位、弘扬甘肃的文化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五节)甘肃省博物馆的消防安全

博物馆的消防系统是博物馆安全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消防系统是指建筑物内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烟排烟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统、灭火器配置、防火门、防火卷帘等用于防范和扑救火灾的设备设施的总称。它是保证博物馆消防安全和人员疏散安全的重要设施,也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系统的使用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灭火系统;另一类为安全疏散系统。前者是监控现场情况,在火灾的初步阶段发现火灾并起到灭火的功能,后者主要是对人员生命的保障。博物馆建筑是保管、陈列、展览有关历史、军事、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场所,展览场所观众流量大,博物馆藏品价值高,大多是不可再生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遗产,一旦发生火灾,后果极其严重。这方面的惨痛教训,让博物馆工作者难以忘却。1994年11月15日,吉林省博物馆因将馆内场地租借给“银都夜总会”,不慎发生火灾,遭受池鱼之殃,世界一号陨石从展台上坠下,造成损坏;库房、展厅以及长达11米,宽6.5米的74万年前的黑龙江恐龙化石等一大批珍贵文物、标本全部被烧毁,损失惨重,无法估量。2009年以来,一些省市依然连续发生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火灾事故。2009年12月10日,山东省青岛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国总督府旧址西南侧阁楼在维修工程中失火,过火面积20平方米。2009年12月12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拈花寺西配殿失火,过火面积60多平方米,西配楼二层三问古建筑被烧毁。2009年12月29日,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武帝茂陵失火,燃烧陵体西侧干草面积约4亩。2010年2月18日,河北省正定县南城门(“正定古城墙”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仿古门楼失火,过火面积约400平方米,城门楼被烧毁,经济损失100余万元。2010年2月22日,贵州省织金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古建筑群”东山寺正殿失火,过火面积26.61平方米,右稍间一间被烧毁。沉重的教训警示着我们,消防工作对博物馆来说至关重要,其中消防系统在博物馆建筑中举足轻重。

一、博物馆可能引发火灾的原因分析

安全工作是文物和博物馆工作的生命线,确保文物安全是博物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开展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是我国博物馆建设的高峰时期,新的陈列展览大楼和藏品库房相继竣工并开始使用,消防安全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从近期文博系统发生的火灾原因分析,引发博物馆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博物馆文物库房或展厅周围存放着易燃、易爆物品或搭建有易燃建筑;以及乱扔未熄灭的火柴、烟头等。

(2)在博物馆建筑内使用电热器具和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固定用火源等设施。

(3)未经批准在博物馆建筑内拍摄影视作品、举办展销会。

(4)在未被列为开放成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古建筑内烧香、点灯、烧纸。

(5)在文物建筑内违反技术规程引入电源或增加电气设备;乱接乱拉电线,不按用电规范安装电路的保险丝,使用电热器具后忘记关电源,违反规定使用大功率电热器,安装电灯等发热电器贴近可燃物等。

(6)博物馆对长期使用的电器设备、电线等疏忽安全检查及维护维修;使用电器设备不当或因设备发生故障处理不及时;用电线路年久失修,超负荷运转。

(7)博物馆建筑电器设备、电路的避雷设施失效或根本未安装完善有效的避雷设施。

(8)进行博物馆建筑修缮施工前,缺少消防安全预案。

(9)博物馆未按规定配置自动消防报警和自动灭火装置及消防器材。

(10)博物馆建筑未按规定配置消防给水设施或消防水源不足。

(11)博物馆周围缺少消防通道,消防车难以靠近。

(12)博物馆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要求,配备专职或兼职防火责任人员,组织义务消防队;未按规定实行防火责任制;未定期组织开展防火演练,进行防火宣传教育。

这些博物馆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和隐患,是引发博物馆火灾的主要原因。博物馆是公共建筑,从以上引发火灾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火灾都是人为造成的,由于监测手段落后和管理措施滞后,往往使文物付出不应有的损失和代价。博物馆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防止博物馆的火灾事故发生是文物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深刻汲取消防安全事故教训,切实加强博物馆与消防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大安全隐患整改力度,力求杜绝各种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博物馆消除火灾隐患的措施

省级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风险防范单位,又是消防重点单位,博物馆建筑物属一类建筑,博物馆一旦发生火灾,所造成的后果将非常严重,一方面博物馆是一个公众场所,平时参观人员多,火灾发生时可能危机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博物馆保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如果发生火灾,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对于博物馆来说,消防无小事,每一名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保证博物馆的消防安全,才能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我们认为,博物馆消除火灾隐患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要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各级政府、公安消防部门制定的消防条例和规定。认真落实国家文物局、公安部在《关于联合开展文物单位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的通知》中对文物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提出的7个方面23条检查内容的各项要求。博物馆务必逐条对照,对博物馆消防安全状况进行全面自查,特别是对消防通道、消防水源、用火用电和易燃物遗留等情况要重点检查。

(2)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力求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文物的绝对安全,是博物馆全体员工的重要职责。博物馆法定代表人作为本单位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充分认识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定专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要转变管理思路,改变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实现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对博物馆火灾事故的预防工作,开展博物馆火灾事故风险评估,建立博物馆火灾防范的标准体系。要针对消防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本单位实际,完善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健全24小时值班制度(特别是夜间值班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加强并落实安全巡查制度,力争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火灾隐患。必须落实突发事件报告制度,火灾发生后要第一时间按要求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加强安全防范,提高防火意识。必须严格把关,严禁在文物展厅、文物库房和文物修复室等文物相关的建筑物周围燃放烟花爆竹,严禁在上述区域及其周边堆积易燃物品。涉及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作,如文物技术保护部,更要注意防火安全,室内一定要保持空气流动,防止易燃易爆物质散发的气体在空气中达到爆炸发生的浓度。使用设备仪器时应认真检查电源、管线、火源、辅助仪器设备等是否有异常情况,是否放置得当,操作使用过程是否清楚,只有在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后,才进行实验或其他操作。重点防火场地应配有足够的灭火器材,并且熟悉其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离开时应按制度要求,关好电源、火源、气源、水源等,及时清理杂物和垃圾,摆放好各项物品等。消防通道要保持畅通无阻,禁止将杂物堆放在门口、走廊、过道等通道上。要全面加强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督促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确定防火工作责任人,建立健全用电用火管理制度,坚决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率。

(4)在博物馆保护规划、决策、监测、维护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和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将当前火灾防范的先进科研技术、先进设施设备应用到博物馆的消防安全工作之中,有效弥补博物馆在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方面支撑不足的状况。如博物馆除配备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气体自动灭火系统、火灾报警控制系统和应该配备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外,还要采用电器火灾监控技术,由于电器系统的许多部件和线路都处于隐蔽状态,运用现代化的漏电科技检测手段与传统的眼看、手摸、鼻闻等检查方法相结合,对电器系统设备进行安全监控,以提高消防安全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安全检查的质量与效率。配置电器火灾监控系统,这是预防电器火灾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新的消防管理制度一项重点要求。

(5)消除电器火灾的隐患。首先,要有效控制电线电缆可能引发的火灾。从国内发生的一些电器引发的火灾来看,电线电缆火灾一直居于首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电线电览的绝缘老化、失效所致。因此,在博物馆建筑内必须使用防火、阻燃电线电缆,才能遏制由于电线电缆可能引起的火灾的发生。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电器故障引起电器火灾的发生。根据博物馆各部门、各场所用电量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电线电缆设计冗余度,避免由于电线电缆冗余度不足所带来的隐患。对危重场所一定要选择阻燃、防火或耐火电缆,提高电线电缆的耐燃性。定期对电器保护特性进行核定,减少电器故障的发生。要采用新材料,提高短路时线路阻抗,缩小短路电弧能量,降低短路故障引起火灾的可能性。

(6)在博物馆内应严格遵守安全管理规定,不得乱拉乱接电线;不使用电炉、电饭锅等大功率电器;不随意加大电路保险丝;禁止室内使用明火照明;杜绝不经申请将易燃易爆危险品带进博物馆内;发现不安全的现象要及时向管理人员或有关部门报告,尽快加以消除;要爱护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不随意移动或挪作它用,掌握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的方法;非灭火使用消防设施,必须经过保卫部门的批准;办公室内没人时,应关掉电器和电源开关;禁止在办公室内用明火点燃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