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0924300000023

第23章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9)

(3)是占领文化阵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渲染迷信、色情、暴力的网站和网络游戏,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引发社会问题。对此,仅仅依靠“堵”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还必须采取“疏导”的办法,针对青少年接受信息侧重娱乐性、体验性的特点,实施数字博物馆工程,整合文物信息资源,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开发基于祖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电子游戏、网上历史文化及革命传统知识库,通过校园、家庭、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把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用健康、益智、有趣的游戏和传统文化知识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也能得到身心放松、知识积累和情操陶冶。

(4)是抵制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渗透,缩小“数字鸿沟”,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信息安全,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伟大贡献。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优势,借助新的传播手段,纷纷抢先占领互联网上的文化阵地,并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目前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据绝对优势,原创的、有价值的中文信息相对匮乏,与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实施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将逐步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局面,形成中华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使中华文化通过互联网走向世界,全面提升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力,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和信息安全。

(5)是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文物、博物馆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从其自身的特质和发展规律上讲,是能够自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不断进行创新的。

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将现代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先进文化建设,将有力地促进文化创新,使具有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特性和先进性。通过实施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协调各地方和有关部门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形成统一的信息标准,进一步摸清文物家底,推动科学研究,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博行业管理网络化、文物展览展示现代化,促进文物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转变,可以大大提高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通过实施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育文化资源加工、流通、增值服务机制,以此推动整个文化领域信息化进步,并可促进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时代,内容为王。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必须以文物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合理共享和有效利用为首要目标。除整合文物调查项目采集的数据外,还可以根据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社会服务)工作的需求,选择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珍贵文物,或策划有影响的传统文化主题(中华文明探源、中国传统道德、文物中国史、虚拟丝绸之路等),并配合文物保护重点工作(如大遗址保护、文物腐蚀调查、文物保护工程记录档案和相关专业数据库等),通过特殊功能信息采集和数据深度加工,建设超大规模的文物信息资源基础体系,向不同用户开放。在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中,要通过研究和制订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既避免各立门户出现“信息孤岛”,也要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2)信息标准是关键。信息建设,标准先行。标准化是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必须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数字博物馆工程的标准规范是文博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元数据标准、分类编码标准、文物信息指标和影像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

(3)信息技术是手段。信息表现,技术关键。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需要大量高新技术提供支撑,主要有复杂信息的加工处理技术,海量数据的组织、存贮、管理、传输和智能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等,有些可以引进和采用目前已经成熟的主流技术,另一些(如三维建模等)则需要进行适当的开发和改造,降低其应用成本,便于大规模推广使用。可以说,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既是一个应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过程,又是一个提供庞大需求、推动技术进步的过程。

(4)信息网络是载体。信息资源,网络传送。数字博物馆工程将建立分布式的数据库,除部分服务于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保密数据通过专网传输外,绝大多数信息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数字博物馆工程要充分依托文物调查项目已建和将建的文博信息骨干网络和各级文物数据中心,更要借助不断提速的宽带网络、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等,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5)信息应用是导向。信息数据,立足应用。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的出发点,是满足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满足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所以,必须从信息利用的角度,规划工程建设的目标和步骤。数字博物馆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对文物信息资源进行采集、编辑、归类、审核和发布)、文物虚拟展示系统(以网络和数字多媒体技术为传播平台,注重各种感官混合使用,将以“物”为主的运作方式,转变成以“信息”或“以过程为主的运作方式”,包括导构网络流媒体服务、交互3D视频、虚拟时空重构、沉浸感交互式虚拟演播等)、远程教育系统(包括文物专业数字图书馆、浸入式教学体验、网络课堂、主题数字博物馆协作设计、文博技能模拟训练等)、电子出版系统(数字化加工整理、版权征集、版权代理和版权保护)、数字娱乐系统(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教育及娱乐)、文物虚拟复原和修复系统(通过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和模拟修复技术,提高修复技艺,降低风险)、文物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数字摄影测量,实现文物地理分布情况展示和分析,为文化遗产监测和预警服务)以及文物科研共享平台和文物辅助决策支撑信息系统等。

(6)信息安全是保障。信息安全,重中之重。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机制,实现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可控性,以及网络、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保护好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健康运行。

(7)信息人才是关键。工程发展,人才关键。要通过工程建设,培养一支既精通文物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持续发展数字博物馆工程,推动文博信息化建设。

(8)信息与文物实体结合展示是创新。文物展示,虚实结合。随着文物基础数据库建立和不断扩充,不仅可以满足公众远程访问的需要,有条件的文物收藏单位还可以结合馆内信息系统建设,采用PDA等多媒体导览设备,将虚拟信息与文物实体展示相结合,不但可以大大扩充展示的内容,延伸展示的内涵,使普通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还能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达到完美的传播效果。

三、数字化建设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飞速发展的计算信息技术,将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已成为科技和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数字生活”将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流,它广泛地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给人类生活创造出一个接一个令人诧异而且欣喜的变化,数字土地、数字学校、数字城市等已不再是陌生的词汇。作为一个国家科学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正在受到数字化发展的挑战。博物馆是展现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场所,理应走在信息时代科技潮流的风头浪尖,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文化发展带来的历史契机,更新观念,加快数字化建设,迎接新的挑战。可以说,数字化建设将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什么是数字化

在电子信息系统中,电信号有两类,一类是模拟信号,另一类是数字信号。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相比,有便于控制、便于处理加工、便于集成传输的特点,同时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由于计算机只能识别数字信号,数字化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简而言之,“数字化”就是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转化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二进制编码的过程,它的最终成效就是使应用对象更清晰、更高品质、更易于把握和传播。数字化将使信息的利用达到空前丰富的程度,给人类带来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无限希望。

2.数字化潮流使博物馆面临严峻的挑战

现代博物馆起源于十七世纪末期,至今已经走过了3个多世纪的里程。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伴随科技的进步,博物馆从概念、内涵、展示内容到展示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博物馆长期处于一种陈旧和被动的运行模式中,加之其同有的一些特征的严重制约,博物馆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科技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核心技术的21世纪,数字化发展的潮流使得传统博物馆的办馆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陈列内容陈旧。在数字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也让人始料不及。相比之下,传统博物馆的陈列内容则陈旧单一、陈列文字晦涩难懂,并且陈列内容长时间没有什么改变,这与信息时代中知识的快速更新以及新的理论、新的学科和新的成果的竞相涌现是不相称的,观众从中感觉不到新意,难以把握科技进步的脉搏,使得本来就不多的观众变得更加稀少,使博物馆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2)藏品管理落后。藏品丰富是博物馆的显著特点,是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90余万件,即便是身居高校院内的大学博物馆也是如此,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馆藏标本总数达70万号、32目、550余科,产地涉及20多个国家。但是,大部分博物馆在藏品管理方面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式的,基本上是一种账本加卡片式的管理方式,建立完整数据库的可谓寥寥无几。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是工作量极大,藏品的原始档案材料堆积如山,而且藏品的账本或卡片一旦损坏或丢失,将使得藏品失去重要的“履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3)展示手段落后。尽管我国部分博物馆如科技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等,采取了比较先进的信息化展示手段,但大部分博物馆仍然采用的是展柜、展品加说明牌的静态展示模式,形式单调呆板、设施老化、手段落后,使得本来是十分精彩的内容变得单调、乏味,令人感到疲倦。而且,受面积和空间等条件的制约,有很多观众感兴趣的内容无法全面展示。因此,要想使博物馆能够“留得住”观众,就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以增强吸引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博物馆更新陈列形式、丰富展示手段成为可能。

(4)博物馆藏品利用率低下。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品,需要大量的展柜、展架陈列和存放,所占面积和空间较大,而博物馆常常由于馆舍面积的限制,无法将所有的藏品展示出来。此外,从藏品的安全角度出发,尤其是一些易损文物,如纸质类、织绣类、石窟壁画类等文物藏品,必须进行严格的避光、防潮措施,也无法展示给观众。这样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藏品的展出率和利用率,充其量是埋在地下的“金山”。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如将所有的藏品存放在计算机或光盘中,以方便使用和收藏,以及将藏品信息上网或建立网上博物馆等,以实现资源共享。

由此可见,博物馆在数字化时代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它们严重影响着博物馆在新世纪的发展。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博物馆人员中大部分为某学科专业人员或博物馆专业人员,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了解和掌握不够;第二,博物馆展览建设和更新周期长,难以与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达到同步;第三,相对而言,博物馆的建设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因而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武装自己非常困难。

3.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数字化时代,只有建设多功能、立体化的博物馆才能满足社会公众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博物馆应紧紧把握住数字化建设脉搏,主动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将多种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博物馆工作中,促进博物馆不断向前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藏品数据库

藏品数据库的建设,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对那些尚未启动数据库建设的博物馆来讲,建立一套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藏品数据库系统是其当务之急。在数据库建设中;研发一个先进的数据库软件是前提,馆藏品的数字化是基础。数据库软件可以选用当今最流行的Oracle或SQLServer大中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开发,它可以满足使用者对数据库可靠性、可用性、扩展性和操作性的较高要求,能够开发出操作简单、功能强大、信息量丰富的数据库系统。

藏品的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将所有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加工成为能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到的多媒体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分为两个步骤来实现:首先通过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机、扫描仪等数字设备实现馆藏的数字化采集,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对所采集信息的处理、加工和存储。例如,可用Photoshop7.0进行图像处理、用Premiere6.0进行视频编辑、用3DMAX进行藏品三维制作等等。

藏品数据库的建成使得博物馆藏品的管理步入一个科学有序的轨道,也为开展其它数字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条件。一个完好的数据库应该尽可能地反映藏品的全部信息,而且输入、输出、修改、查询、检索、统计等功能应相当完善,使用方便。

(2)采用数字化展示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