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0924300000011

第11章 博物馆建筑(8)

现在我国博物馆的展览多是展品加标签式的,只适合有正常视觉的人欣赏,讲解服务也基本是针对有正常听力的观众。这使听力、视力有障碍的公众对博物馆退避三舍,或是虽然进了门却也得不到相应的服务,得不到一些基本信息。但是视听障碍者也应有欣赏艺术、感受文化的机会,为此,信息无障碍也是博物馆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1)印制有关博物馆介绍、展览介绍的盲文宣传材料,同时使用盲文说明牌。在展厅内准备放大镜,帮助视力低的观众。

(2)提供数码式语言导览系统。对视觉缺陷人的录音资料不应是普通讲解的照录,而应与对常人的讲解内容有所区别,可以南馆领导或讲解人员致欢迎辞,简要介绍博物馆的概况,让听者有亲切感。录音内容尽量语言生动,音调亲切,轻松活泼,清晰形象,让听者有愉悦的感觉,最好配有音乐,使之更具美感。定位式自动导游系统是最佳的选择,观众停留在何处,就有关于何处内容的讲解。美国史密森尼机构所有的展厅都有自动语言导游系统。

(3)选择一定展品,让盲人触摸,对特殊展品可以配戴手套。或者复制一些模型帮助盲人感知。如盲人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展品的纹理、质地,触摸鸟、兽形状展品时可以配以声音,从而获得对动、植物更感性的认识。TATE艺术馆于1976年举办了英国第一个重要的可触摸式展览,向视觉障碍的观众介绍西欧现代雕塑。后来举办有“感觉的述说”、“超越表象”、“手的沉迷”等。1990年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关于古罗马城生活的展览——“走向古罗马广场”,利用大量可触摸的雕像、陶器、铜器、壁画和音乐导游为残疾人营造出一个生动的古罗马世界。台湾博物馆主办的“台湾博物馆建筑之美——视障体验特区”,邀请15岁以上的视力障碍者参观,通过讲解及亲手触摸让他们认识台湾历史博物馆的建筑之美,并让他们用黏土捏塑出自己认识的博物馆。雅典有一家名为“光明之星”的触觉博物馆,主要展出世界著名雕塑作品的仿制品,以及希腊著名历史建筑的泥质模型。每件展品都有用希腊盲文撰写的说明牌,盲人在参观时可以触摸展品,用双手来欣赏这些艺术品,使盲人也有机会欣赏到精美的艺术品。

(4)为聋人提供有关博物馆、展览的解说稿。

(5)对聋人提供手语讲解。博物馆可以没有专人运用手语讲解,但可以采用招募志愿者的方式,为聋人提供服务。这也是社会关心聋人的爱心行动之一。国外有的博物馆,如美国奥克兰博物馆还对员工进行手语培训,以备不时之需。

(6)尽可能运用多媒体系统,为视、听障碍者提供特殊的声音或画面服务,如盲人电脑。

(7)对智力障碍者选择特定展品,提供特殊讲解服务。

另外,可以使用嗅觉盒(按动不同的按钮,可以闻到不同的味道,如麝香、云杉等,并配有相应的图画),增加有声出版物、盲文出版物的类型等。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兴起的口述影像服务(DVS)是一种非常好的为视力障碍者服务的方式。这是一种透过口语或文字叙述解说影像讯息,协助视力障碍者克服生活、学习和就业环境中各种影像障碍的专业服务。博物馆可以借鉴口述影像解说方法,同时配以模型、凹凸版等触摸服务以及体验活动,让视力障碍者有一个完美的参“观”体验。

三、文化无障碍

建筑无障碍和信息无障碍是针对视力、听力生理上有障碍的公众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两类人群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智力有障碍的公众,一是文化上的弱势群体,包括城市文化弱势阶层和边远农村地区。

智力障碍者因为先天的原因而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而文化障碍者则因为经济或者社会原因失去了受到更好教育的机会,他们是一支庞大的文化弱势群体。智力障碍者、贫困人口也有享受文化、欣赏艺术的权利,由于生理原因、受教育程度或居住地域等的影响,他们或无法以正常方式欣赏文化、艺术,或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独立地欣赏文化、艺术,或因为地域限制无缘欣赏艺术。虽然他们也有欣赏艺术的要求,但在某种程度上却难以获得这一权利。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因行动不便而影响到享受社会文化生活。人皆有老,关注这一阶层的人群也是博物馆文化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平等权也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其文化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之权利”,“公约缔约国为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和文化所必需的步骤”。

博物馆是一个保存人类知识与经验的地方,也是一个带领人类探触自然、理解世界的文化空间,更是人们终身学习、促进社会发展的同地。博物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文化上弱势人群的文化权利不致丧失,以体现文化公平,保障他们享受文化权利。

法国是文化无障碍服务的先导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就发起了“障碍与文化”运动,帮助多方面有障碍的人群享受博物馆的文化与艺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976年就开始了“残疾观众服务”项目。

雅典“光明之屋”博物馆的负责人认为,盲人一样有权利欣赏伟大的艺术品,博物馆有责任帮助盲人欣赏艺术、提升生活,让他们有机会用心代替眼睛感受艺术的精髓,这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举措。美国伊利诺伊州布鲁菲德市动物同为特殊人群制作了专门的录像节目,并有艺术家特地去监狱为在押者进行“艺术矫治”。芝加哥史特犹太博物馆则提供“休闲服务”,上门将艺术品送至不便出门的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视力障碍者供其欣赏。许多博物馆也为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者设计特别的学习与参观活动。伊利诺伊大学博物馆还将博物馆本身作为身心障碍者的训练场所,为他们提供在博物馆内工作、学习的机会,并对他们进行训练和评价。

四、心理无障碍

所谓无障碍空间,并非只是设置盲道、坡道、无障碍卫生间,提供盲文或手语服务等。其实要从外到内,全面地接纳、协助各种类型的弱势人群。这其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最无形的要算工作或服务的态度了。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尊重所有前来参观博物馆的观众,让所有的观众能都感觉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服务,诚心为需要帮助的观众提供帮助,但又避免态度上的居高临下和因过分关注而造成的伤害。因此,对弱势人群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也是十分需要注意的。这也可以说是无障碍的软件建设。

对弱势人群的服务,要体现博物馆对他们的关切,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尊重人的尊严和个性。因此对他们尊重但不要指挥,热情但不要注意过度,在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的同时也让他们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和自信。理解他们的需求,学会如何适宜地帮助他们,所以非常有必要对接待人员进行有关的培训。法国遗产理事会培训为残疾人服务的人员时,要求受训者自己利用轮椅或拐杖“参观”展览,以理解其需求和心理。

提倡无障碍,并不是刻意将一部分人与正常人区别开来,只是尽力为所有的人提供享受博物馆、欣赏艺术、感受文化的机会。事实上,为残疾人提供方便,也就是给予所有的观众以方便。所以,其基本理念是为所有的人提供最好的服务,而不是仅限于为特殊的人群提供特殊的服务,其终极目的是把工作做得更好。

无障碍设施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文明教育。博物馆在做无障碍建设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对所有观众宣传关心和帮助弱势人群的理念,提高公众的文明意识。博物馆长期坚持无障碍建设,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形成一种新观念,一种人与人和谐、平等的观念,理解、尊重、关心、帮助人的观念。而且,从进一层的意义上讲,没有十全十美的所谓“健全人”,所有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方面,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现代化的博物馆,不只是建筑的现代化,建筑可以说并不是现代化博物馆的必然标准。理念的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服务的现代化才是现代化博物馆的核心与要旨所在。为此,建筑、设施、展览的现代化只是现代化博物馆的第一步,是起步,而更要做的是管理科学化、理念创新化、设计细致化、服务人性化。一个博物馆,除了提供展览内容本身外,博物馆自身的制度建设、管理和服务形态,更可以反映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西方国家的很多博物馆的建筑都是几十年前、或者上百年前的,但其经营理念、社会服务却是现代化的,因此称之为现代化博物馆是当之无愧的。2000年以来我国新建了一大批现代化建筑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在设计和建设中虽然大多都考虑了无障碍设施建设,但还应在软件建设方面去努力、去提高,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博物馆,也才能真正称得上现代化博物馆。总之,无障碍建设应该是博物馆基本的工作之一,也是博物馆在满足别人的需要中自我实现的方式之一。

(第八节)博物馆建设应注重的问题

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性的文化建筑设施,它集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博物馆建设所涉及的诸如建筑结构、式样、消防、安全保卫、恒温恒湿、强弱电以及陈列布展等,要求都非常之高、之复杂,与一般建筑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因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现在各地因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纷纷新建或改扩建博物馆,建设中或建设后,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遗憾。对博物馆建设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在建博物馆遇到的类似难题。

一、设计阶段

博物馆建筑的灵魂,体现在它的设计思想上,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好的设计思想,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建筑,更不可能达到一个好的使用效果。所以,博物馆设计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要,而指导思想最终又体现在它的方案设计任务书里。因此,第一步应有一个好的方案设计任务书,它将决定今后建造出的博物馆是一个什么模样?功能如何?好不好用?若干年后有没有升级或拓展的余地,为可持续发展留有多少空间等等。设计人员是按照方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而进行设计,是设计的主要依据。在编写设计任务书时,编写人员应从博物馆的功能、性质及其发展战略的高度,慎重地考虑这些问题,稍有闪失,都将对今后的博物馆建设及使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博物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编写设计任务书的前提和依据,是“大”设计的一部分,只有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之上,才谈得上“可设计”。而设计任务书,又是博物馆建设实施的具体体现和落实。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新建和异地建设的博物馆,在选址上,要充分发扬民主,征求文博、建筑、规划、环境,以及政府方面的财政、计划等各方意见,优劣对比,综合考虑,最后予以确认。

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方案设计任务书,主要应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1)前言综述;(2)建筑工程的概况;(3)设计的依据、原则、要求、标准、深度、功能以及设计的承接、组织等;(4)设计的成果归属问题,无效设计的确认;(5)招标的要求;(6)经济条款;(7)招标的评审原则或方式、方法;(8)联系单位和人员、电话;(9)附件。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建筑方案设计任务书的编写,同然首先是以规划部门给出的设计条件,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但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具体的编写人员和决策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本着对博物馆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前瞻性,要有敢于开拓创新的胆识和魄力,根据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周边环境、本馆特点、需要及该博物馆所处的社会地位,加以调整,修改,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佳状态。因为,只有具体的操作者即基建人员,才最清楚哪些是不可更改的,哪些经过做细致的工作是可以变通的。总之领导有领导的考虑,群众有群众的想法,专家有专家的认识,设计人员有设计的规范要求,而规划却有规划方面的约束,所有这些的最后归结点,都落在了具体操作人员的身上,这就需要操作人员,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和对博物馆事业的热爱,以及用独到敏锐的眼光去综合、去协调,尽一切力量避免遗憾或落后工程的建设。

办理过基建手续的人都知道,在规划部门,办理规划手续时,首先需要通过的是总平面布置规划。它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具体办理规划建设手续的第一步。一般可行性研究报告里,不会对所有的建设,包括建筑的总高度、楼层数、设施设备的预留、道路走向,绿地率、发展战略等作出具体的安排,而总平面规划,却要对此有基本的落实。如甘肃省博物院新馆建设,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里,只对新馆的总面积、总投资和该馆各项功能面积提出了总的控制和要求,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外部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要求,那么在总平面设计时,就必须结合实际,把遗漏的和今后可以预见到的情况,尽可能地加以弥补。比如该报告里总控制面积中,居然不包括建筑面积和公共部分(如走廊、大厅、观众停车库)等的面积,只包括一个单纯的为满足各项功能使用的面积。在实际设计时,为满足对各项使用功能的要求,当初确认的总面积必然大大突破,而这个总面积是已批准和认可的了,不能突破。怎么办?最后采取的对策和办法是:分两步走,在国家确认的总面积范围内,先满足博物馆开馆的基本需求,如展厅、库房和为这些服务的设施设备等。其次,把一些附属的功能设施,如办公、服务、培训、科研等配套设施暂时缓一步,放在第二期解决,这样既满足了博物馆的基本需要,弥补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不足,又符合国家批准认可实施的总面积和总投资控制的要求。

另一方面,建筑的位置、方向,进出道路的位置、方向,强弱电、给排水的进出位置的方向等,为什么要设在这里?理南和利弊是什么?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里也不可能一一列出。而这些是关系到今后博物馆的使用、维修,是否方便、可靠,是否避免了今后的重复建设。只有在总平面设计时,予以具体确认落实,才能为下一步主体建筑的设计铺平道路,也为今后其他项目的规划建设手续报批,各建筑设施接口的对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二、建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