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民间饮食宜忌大全
10924200000026

第26章 婴幼儿饮食宜忌(1)

给新生儿哺乳不宜抛弃初乳

产后从1~5天或至7天内所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初乳呈黄白色,稀薄似水样,内含多量的蛋白质和矿物质、较少的糖和脂肪,最适合新生儿的消化要求。但在一些地方,受旧风俗的影响,主张把产后前几天的少量黄奶汁挤出去扔掉,嫌这些开始的乳汁不干净。其实,初乳不但质量很高,而且有免疫作用。

根据对产后1~16天母乳营养成分调查结果表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很高,还含有大量免疫物质,能保护新生儿娇嫩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黏膜,使之不受微生物的侵袭。而这些物质在新生儿体内含量是极低的。如果用母乳进行喂养,可使新生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具有防止感染的能力。初乳中含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有直接吞噬微生物异物、参与免疫反应的功能,能增加新生儿的免疫能力。

初乳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锌,对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很有益处。

初乳有轻泻的作用,可以使新生儿的胎粪尽早排出。

由此可见,初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营养食品,所以,应该让新生儿吸吮初乳,不宜把初乳弃掉。

不要在第一次喂母乳前喂养新生儿在母亲第一次喂奶前喂给婴儿糖水或牛奶,称为哺乳前喂养,目前许多医院和家庭正在这样做。但近期研究表明,哺乳前喂养没有必要,这是因为新生儿在出生前,体内已贮存了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可以维持到母亲来奶,而且只要尽早给新生儿哺乳,少量的初乳就能满足刚出生的正常新生儿的需要。

如果坚持进行哺乳前喂养,反而会对婴儿和母亲都不利。对新生儿的危害是:因新生儿吃饱以后,不愿再吸吮母亲的乳头,也就得不到具有抗感染作用的初乳,而人工喂养又极易受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容易引起新生儿腹泻,过早地用牛奶哺养也容易发生新生儿对牛奶的过敏等。

对母亲来说,推迟开奶时间也相应地使母亲来奶的时间推迟,如新生儿再不把奶水吃完,母亲更易发生乳胀或乳腺炎。

忌新生儿哺乳方法不当

刚刚做妈妈的妇女,应学会正确的喂奶方法。首先,每次哺乳前,应给婴儿更换清洁干燥的尿布,母亲先洗净双手,再用温开水洗奶头。喂奶时母亲姿势要舒适,以减轻疲劳,抱起婴儿面朝母亲侧卧,嘴及下颌紧靠乳房。母亲用食指及中指夹住乳房,将乳头及乳晕完全送入小儿口中。

注意不要堵住小儿鼻孔,以免影响呼吸。小儿吸吮动作缓慢有力,母亲的乳汁会大量涌出,此时母亲可用手指挡一下或暂停一会,以防止小儿呛咳。母亲应取坐位给孩子喂奶。

每次每侧乳房可喂5~15分钟。因为母乳排乳反射至少3分钟,在5分钟内排空75%,15分钟内排空90%。每次喂奶应吸空双侧乳房,吸空一侧再吸空另一侧。每次哺乳时间15~20分钟,最长不超过30分钟。因为较长时间的喂奶可使新生儿养成吃奶缓慢的习惯,也不利乳汁分泌。

喂奶完毕,可将小儿竖起,轻拍其背部以吐出空气,然后要将婴儿侧卧,以防溢奶后吸入气管。

忌对双胞胎新生儿喂养方法不当双胞胎新生儿绝大多数不是足月分娩,发育不成熟。双胞胎儿的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因此宜采用少食多餐的喂养方法。

双胞胎出生后12小时,就要喂哺50%糖水20~50克。这是因为双胞胎儿体内不像单胎足月儿有那么多的糖原贮备,如饥饿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低血糖,影响大脑的发育,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是足月分娩的双胞胎,条件允许也可以提前尝试吸吮母乳。

第2个12小时内可喂1~3次母乳。此后,体重不足1500克的新生儿,每2个小时喂奶1次,每24小时要喂奶12次;体重1500~2000克的新生儿,夜间可减少2次,每24小时喂奶10次;体重2000克以上的新生儿,每24小时要喂奶8次,每3个小时喂奶1次。采取这种喂法是因为双胞胎儿身体瘦而轻,热量散失较多,热能需要按体重计算,比单胎足月儿多。

若是没有母乳或母乳不够,可用牛奶和水配成1∶1或2∶1的稀释奶,再加5%的糖喂给婴儿。

对于缺乏吸吮能力的婴儿,可用滴管滴入。

在双胞胎出生的第2周起,应补充鲜橘汁、菜汁、钙片、鱼肝油等;从第5周起应增添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泥糊、宝宝福等。但一次喂入量不宜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泻。

双胞胎由于全身器官发育不够成熟,血浆丙种球蛋白低,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弱。因此,在喂养时要特别注意卫生,奶头、奶瓶要保持清洁,每次用前要清洗,用后要消毒。

喂母乳的小儿忌过早喂果汁一般认为完全由母乳喂养的小儿,在4个月之前是不需要加果汁的。

因为水果熬的水,多用来补充婴儿缺乏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而母乳的营养成分最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其中的钙、磷比例合适,易于吸收,铁、锌的含量虽与牛奶一样,但吸收率是牛奶的几倍,母乳中的维生素C虽不太多,但它无需加热,不会被破坏,仅维生素D不足,那又不是果汁所能提供的,必须从鱼肝油或多晒太阳得来。

另外过早地给喂母乳的小儿加果汁,就会减少孩子从母亲乳房吸取乳汁的量,慢慢会导致母乳的分泌量越来越少,孩子吃惯了橡皮奶头也会不适应吮母亲的奶头。

总之,母乳充足的母亲尽管安心地喂婴儿至4~6个月,即使在炎热干燥的气候,母乳也含有婴儿所需的充足的水,不需喂额外的水或果汁为婴儿解渴。

给新生儿喂奶粉不宜过浓有时因产妇某些情况,需要人工喂养新生儿,最好给新生儿喂牛奶。如果没有牛奶,也可用全脂奶粉代替,但喂奶粉不可太浓,若太浓新生儿不容易消化,会引起腹泻,而且奶粉中含有较多的钠离子,若钠离子没有适当地稀释,而被新生儿大量吸收,就会使血液中钠含量升高,对血管的压力增强,致使新生儿血压增高,极易引起脑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出现抽筋、昏迷现象。因此,给新生儿喂奶粉,不可过浓,但也不可太淡,太淡也会造成营养成分不足。

给新生儿配制奶粉的比例按重量应该是1∶8或按容量1∶4计算,即1克奶粉加8克水或1份奶粉加4份水。

这样配制出的奶液相当于新鲜奶的浓度。调奶粉时要先放在碗里,用冷开水调成浓浆状,再加热开水稀释到要求的总量。

使用时,再按新生儿不同阶段对浓度的需要,决定应加的水和糖量,配好后用文火煮沸3分钟,晾温后再喂给新生儿。

配制好的牛奶忌放在保温瓶里婴儿晚上要吃牛奶,年轻父母图省事,临睡前就将牛奶煮开放入保温瓶,半夜倒出给婴儿吃。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瓶中温度逐渐下降,当下降到适宜的温度时,保温瓶里空气中的一些杂菌,便会进入温度适宜的牛奶中繁殖起来。牛奶中富含蛋白质和糖,最适合细菌生长,细菌在牛奶中约20分钟繁殖一次,3~4小时之后,保温瓶中的牛奶就开始变质。这时牛奶外观无明显改变,口感异味也不明显,家长不易察觉而将这种奶喂婴儿,往往会引起婴儿肠道感染,发生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甚至食物中毒。因此,牛奶应随煮随吃,奶粉冲了就喝掉,不可留到下一顿。

鲜牛奶忌高温加热

鲜牛奶必须要加热消毒才能给小儿饮用,但加热时间要短,温度要低一些。因为加热到沸腾时,其中有些营养成分就会被破坏,如牛奶中乳糖被焦化,分解成乳酸和甲酸,沸腾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营养成分破坏就越多。煮鲜牛奶理想的温度应控制在75℃左右,这时可见牛奶表面有小的波动,用文火保持20秒钟左右就能达到消毒的目的。同时,营养成分的损失也能降低到最低限度。但婴儿如果消化吸收不好,这时就应该延长牛奶煮沸时间,使牛奶中脂肪球变得细小,有利于消化。

牛奶喂养的婴儿忌缺水

用牛奶喂养的婴儿“火气大”,容易缺水,发生便秘,这是因为牛奶中蛋白质较多,吃进较多的蛋白质,比吃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更需要补充水分,才能满足机体对水的需要。此外,经肾脏排出的代谢产物中,又以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最多,这些含氮的代谢产物从尿中排出时,需要带出水分。所以,牛奶喂养的婴儿,体内水分排出也相对多些。牛奶中矿物质也多,钠为人奶的2倍,因此牛奶喂养的婴儿血中的钠较高,肾脏排出钠时也会带出水分。牛奶中蛋白质以酪蛋白为主,容易形成较大的凝块而不易被消化。牛奶中的钙、磷也多,容易与蛋白质凝块结合成一种称为“钙皂”的硬块。由于牛奶喂养的孩子水分常不足,大肠从粪便中回收水分也就增多,加上大便中有不易软化的皂块,使婴儿的大便干结而难以排出。如果孩子饮水不够,则身体只好消耗自身的体液,于是就出现口干尿少等“火气大”的现象。因此,牛奶喂养的婴儿要多补充水分。

忌不良的饮食习惯

儿童由于十分娇小脆弱,又受到宠爱娇惯,在饮食活动中容易形成许多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爱吃零食,喜欢偏食,暴饮暴食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会严重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童常吃零食会影响食欲,因吃零食,破坏胃肠道消化的规律,容易引起胃病。

偏食容易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影响智力发育。调查表明,儿童因营养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多达20余种。

儿童消化器官发育不健全,若吃得过饱,消化液的分泌供不应求,容易引起肠胃病。

吃饭过快,唾液分泌不足,会影响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

说笑、打闹进食,食物容易呛入气管,造成窒息的危险。

边走边吃,不但不文明,而且很不卫生。把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和食物一起吞进去,有害身体健康。

边吃饭,边看电视,边看书,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天长日久,会引起消化不良。

蹲着吃饭,腹部受挤压,肠胃不能正常蠕动,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常吃甜食,特别是糖果,容易造成龋齿,引起肥胖、糖尿病和心脏病等。

经常吃过咸的食物,会使体内水分滞留,心脏排血量增加,容易引起肾脏病和高血压症。

有的儿童顽皮,不好好吃饭,有的家长很容易发脾气,采取强制手段,如吓唬、训斥,以不给买玩具、不带他(她)去公园来威胁儿童,甚至打骂等等,迫使宝宝吃东西。强制饮食对儿童的机体和个性都是一种压抑,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儿童不想吃或不愿吃的东西,往往是他当时不需要的食物。即使有些营养的食物,像胡萝卜、水果、青菜、牛奶等,医生建议坚持让儿童吃的也不要强迫压服,否则会引起儿童的反感,可以通过讲故事和耐心说教的方式逐渐加以更正。

强迫压服不对,强求乞求也十分有害。有的家长为了让儿童吃东西,死气白赖地强求乞求,变着法说呀、劝呀、许愿呀等,儿童吃不吃,基本上顺其自然,稍加干涉即可,否则会养成纵言娇惯的习惯。

进食时应平心静气,有祥和的气氛,不要在儿童进食时批评训斥儿童,更不能在吃饭时或吃饭前打骂儿童。如儿童刚刚哭闹发过脾气,在气头上暂时不要进食,应缓一缓,烟消云散,在充满轻松快乐的心情下进食,否则容易导致胃病。

有的儿童不喜欢吃主食,喜欢吃巧克力、小食品、冰淇淋三类食品,家长便投其所好,一再迁就。主食,其意在主上,不能用小食品代替主食。小食品只能是零食,要吃得适当,不可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对儿童的异食行为,要及早发现制止。对有偏食行为的要设法纠正。挑食的更要严格要求,有的儿童自动养成挑菜、拣菜、翻菜的不良习惯,必须教育儿童养成吃饭的礼貌行为。

有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常催促儿童快吃,这不利于咀嚼和消化。如果宝宝确实要出去玩或上学,最好吃多少算多少,总比不嚼就咽下去强得多。

儿童吃东西,也应像上课一样要求,不应分散注意力。应当将电视关掉,将玩具收起来,把书本作业也放下,吃饭就集中吃饭。吃饭时谈笑风生,说话唠叨,边打闹说笑边吃饭,这样如果不小心,食物容易误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甚至危及生命;也不要边看书边吃饭,这样不但饭菜无味,而且影响消化液的分泌。日久天长会造成消化不良,还会引起近视。

有的儿童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儿童端着碗,到处走,这很危险。这样儿童容易摔倒,造成摔伤、烫伤、戳伤等意外事故。另外,上街也不要随便买小食品边走边吃,这样既不文明,也不卫生。搁下饭菜,跑出去嬉闹一阵回来再吃,这样不仅有损于身体的健康,而且也会导致儿童做事不认真,养成很随便的坏习惯。

常听有的家长为了使儿童吃得多,就说:“你看某某同学,每次吃两碗。”有的儿童有很强的好胜心,愿和别人比个高低,为了显示自己和为了讨好妈妈的喜欢,就强咽下许多食品,这也会闹出毛病来。要培养儿童养成吃饭的礼貌行为。

忌“零食”;忌“偏食”;忌“暴食”;忌“快食”;忌“笑食”;忌“走食”;忌“看食”;忌“蹲食”;忌“甜食”;忌“咸食”;忌强迫压服进食;忌强求乞求进食;忌生气中进食;忌投其所好进食;忌放纵姑息进食;忌催促快速进食;忌分散注意力进食;忌边走边吃;忌相互攀比进食。

忌用果汁代替水果喂孩子许多家长认为,水果吃起来不太方便,于是就给孩子喝瓶装果子汁,以代替吃水果。一般说来,市售的各类果汁都是经过加工制成,在加工过程中不但要损失一部分营养素,而且还必然要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例如食用香精、色素等,这些东西虽然对人体影响不大,但对婴幼儿来说,如果长期过多地饮用瓶装果汁,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而且果汁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细菌污染,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还是尽可能给孩子吃新鲜水果,少喝或不喝瓶装果汁。

婴儿不宜躺着吃奶

小婴儿,尤其是对于那些尚不会坐、走的孩子,家长往往让其整天躺在床上,就连吃奶也不抱起,这样是不对的。

儿童和成人的胃一般呈垂直位,像一个“鱼钩型”,上部(称胃底)呈圆隆状,位于胃的入口处——贲门以上,这样,当有气体吞入时就会留在胃底部,不致因气体溢出胃部而将食物随着带出造成呕吐。可是小婴儿与成人相比就不一样了,小婴儿的胃呈水平状,胃的入口处贲门松弛,当卧位吃奶时,使空气容易随着吞咽动作、呼吸、哭闹而进入胃里,气体多则溢出而造成呕吐或漾奶;更为严重的是吐出奶,由于仰卧位还容易误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这种喂奶方式还可造成耳聋。这是因为躺着喂奶时,因婴儿的咽鼓管短,位置平而低,将有一部分奶或小儿呕吐物带细菌流到孩子的耳朵里去,加之婴儿的免疫机能尚不健全,细菌侵入耳的鼓室和中耳,婴儿极易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治疗不及时,就可导致耳聋。

所以母亲不要躺在床上给婴儿喂奶,同样婴儿也不要躺在床上吮吸奶瓶,因为这样也可使乳汁顺着婴儿短且低平的咽鼓管流入耳内,污染中耳,也可引起化脓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