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10923700000033

第33章 旅行者困境

“旅行者困境”和“囚徒困境”一样,是博弈论中基本的模型,也是“非合作性博弈”的典型模式。简言之,这一模式代表了处于相同困境状态下,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几种选择,最后必将背叛其他人,作出最利于自己的选择的一种情况。

会下象棋的人都知道,每出一子的时候,你还要想到对方的对策,同时还要考虑之后两步、三步、四步……为了赢棋,你不但要自己想出最佳的策略,还要考虑对方的想法。同样地,对方在出子时也会考虑你的想法,所以,你还得想到对方在揣测你的想法,对方当然也知道你想到了他在揣测你的想法。这就是所谓的“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博弈循环。

也就是说,人们在面对问题和一个个具体情境的时候,都不是盲动的、莽撞的、没头脑的,而是能够在选择策略的时候有明确的目标,就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1994年,考希克·巴苏教授提出了旅行者困境这样一种非零和博弈的理论。

两位旅行者坐同一航班从同一个盛产精美手工艺品的旅游胜地返回。在机场提取行李时,发现旅行包内的手工艺品损坏了。两位乘客于是都向航空公司提出了索赔100美元的要求。

航空公司了解到这种手工艺品的价格在九十美元左右,但是不知道两位乘客购买时的具体价位是多少。于是,航空公司将两位乘客分开以避免两人合谋,分别让他们写下手工艺品的价值,其金额要不低于2美元,并且不高于100美元。同时还告诉两人:如果两个数字是一样的,那么会被认为是其真实价值,他们就能获得相应金额的赔偿。如果数字不一样,较小的会被认为是真实价值,而两人在获得这个金额的同时有相应的奖赏和惩罚:写下较小金额的会获得2美元额外的奖励,较大的会有2美元的惩罚。

就为了获得最大的赔偿而言,两个人最好的策略是都写100美元,这样两个人就都能够获得100美元的赔偿了。

但是,事实上是两个人都想得到比对方更多的赔偿,于是各自下工夫揣摩对方的想法。甲很“聪明”,他想:如果我少写1美元变成99美元,而乙会写100美元,这样加上2美元的奖励,我就能得到101美元。所以,他准备写99美元。

乙比甲还“聪明”,他想到甲可能会写99美元,那自己也不能吃亏,于是就准备写98美元。

没想到的是,甲考虑得更远一些,计算出乙要写98美元来坑自己,于是他准备写97美元……

结果是,航空公司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博弈论的基本预设是:人都是理性的。在这个索赔案例中,两个人都“彻底理性”,和“聪明绝顶”,都能看透十几步甚至几十步上百步,那么上面那样“精明比赛”的结果,最后落到每个人都只写一两元的地步。

这个案例警示人们:一方面,它启示人们在为私利考虑的时候不要太“精明”,告诫人们精明不等于高明,太精明往往会坏事;另一方面,它对理性行为假设的适用性提出了警告。

以上面的案例来说,博弈论认为,如果两个人是理性人,那么他们会都写2美元,这个结果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然而,事实上,大多数测试者都会选择100美元,或者接近100美元。他们也清楚自己并没有认真考虑这个情况,而选择了非理性的结果。并且,旅行者们会因为在博弈中严重偏离纳什均衡而获得比理性行为高很多的收益。这个困境让人们对理性行为假设的适用性产生了怀疑。

生活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很多。

有一位老大爷因车祸住院,他想借此机会敲诈肇事司机,于是就在医院开了许多与车祸创伤无关的营养药品,花了许多不该花的钱。他认为这些钱都应该由肇事司机出。结果交通队查明了事故原因,老大爷承担60%的责任,也就是说,他花得越多,自己承担得也越多。得知这个消息后,老大爷一脸的沮丧:“早知道是这样,我不开这营养药啊,医院的药这么贵!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博弈智慧

博弈是一种策略的相互依存状况,你的选择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取决于另一个或者另一群有目的的行动者的选择。“聪明反被聪明误”,在涉及自己私利时不要太精明,否则往往吃亏的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