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10923700000130

第130章 无关道德的欺骗

欺骗作为一种策略,本来就与道德无关。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欺骗是以适度为原则的,只有适度的欺骗才会让你更易获得成功。任何欺骗,不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一旦趋过一定的“度”,都会适得其反。

在博弈活动中,如果参与者对自己和对方的优势及弱点都了如指掌,就会想方设法地加以利用,把弱点作为突破对方防线的重点。因此,作为应对的一方,为了不让对方看透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欺骗的手段,让对方无法摸清自己的底细,这样自己才能在博弈中取胜。同样的道理,博弈的另一方也会采用欺骗的策略,尽可能多地隐瞒一些于己不利的信息。

也许有人会说,说谎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只有诚实的人才是道德的,事实果真如此吗?关于道德与欺骗的辩证关系,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有过精彩的论述:

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赤脚敞衫,来到市场上。突然,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问道:“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究竟什么是道德?”

“忠诚老实,不说谎话,这就是公认的道德。”那人回答道。

苏格拉底问:“您说道德是不能说谎话的,但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士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能说不道德吗?”

那人答:“撒谎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问:“那如果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险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就要到了,大家奋力突围。’结果成功了。这种谎言能说不道德吗?”

那人答:“那是出于无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这样。”

苏格拉底又问:“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十分好吃的东西。’难道这也是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善意的欺骗行为是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是道德的,也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你告诉我吧?”

那人只好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

苏格拉底高兴地说:“您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道德就是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明白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惑的问题,我衷心地谢谢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欺骗作为一种策略,本来就与道德无关。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欺骗是以适度为原则的,只有适度的欺骗才会让你更易获得成功。任何欺骗,不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一旦超过一定的“度”,都会适得其反。

为了更好地说明博弈论中的欺骗策略无关乎道德,我们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案例来进行分析。

在深圳人才市场,老张是一名曾经有过人生污点的求职者。他曾于1988年5月24日,因聚众斗殴获刑13年。后因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减刑4年5个月,于1996年12月出狱。

在出事前,老张还在读初中,“仅初一就念了3年”。出狱后,只有小学文凭的他,在哥哥和女友的资助下,回家乡考取了A类驾照。但9年来,他都在不停地换工作,从来都没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工作岗位。就是找到工作也基本上都与开车有关,要么做印刷厂的货车司机,要么在洗车场洗车兼为客人泊车。老张说:“我还能干什么呢?又没文化,在深圳,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也许有人认为,老张之所以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都与他曾经获刑的经历有关。其实不然,老张也知道,对于失足者,求职时讲出自己的过去,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他曾经读过一个报道,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到人才市场上求职,他非常诚实地向别人讲述了自己的过去,结果屡屡碰壁,在人们鄙视的目光中,他再也不敢讲他的过去了。因此,老张坦言,自己在求职过程中也一直都在简历中造假,8年多的牢狱生涯,他将它变成了“3年中专,5年个体户”。就连在女儿面前,他也小心翼翼地回避“失足者”“刑满释放”这些字眼,始终不愿让女儿知道他的过去。

老张在求职路上制造谎言,是为了自保;在女儿面前隐瞒自己的过去,也是因为他希望自己在女儿心中,“最起码不应该是个失足者”。像老张一样在求职中造假的行为非常之多,比如,一名下岗女工为了应聘文秘工作谎称她曾受过专门训练,而实际上她仅仅在培训班听过几次课;一个高中生为了谋取较高的职位伪造学位证书或购买假文凭。

有人说,如实反映自己真实的情况是诚信的表现,弄虚作假、欺骗他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对于像上面讲到的那些人,难道我们应严厉指责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吗?显然,在博弈的过程中,欺骗作为一种策略,它主要是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

博弈智慧

在与人博弈中,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我们不否定可以采用欺骗的策略为自己赢得胜利,但是,这种欺骗也应该是适度的,最好是利己但不损人的。欺骗行为,应该是为了防范和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而不是为了窃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