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最关心的360个育儿细节
10922000000016

第16章 1~2岁宝宝的早期教育

1~2岁的宝宝掌握说话的技能比较容易,这个时期是宝宝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

213.抓住宝宝语言发育关键期

1~2岁的宝宝掌握说话的技能比较容易,这个时期是宝宝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

1~1.5岁是孩子语言理解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当妈妈说“再见”时,孩子就会摆摆小手;当妈妈说“谢谢”时,孩子就会握起双手作揖。这个时期孩子能说出的词很少,一般是动作代替语言。

1岁半是孩子真正掌握词语、说出词语的阶段。

随着孩子独立行走,视野开阔,与成人交往频繁及外界丰富的环境刺激,大脑迅速发育成熟,从而提高了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如果错过了学习说话的最佳期,再学起来就比较困难。这一时期孩子讲1~2个字往往就意味着一句话,如呼唤“妈妈”,可包含多层意思:要妈妈,要妈妈陪着玩,或其他要求等。

父母应观察宝宝的表情、动作,来猜测其含义,并以极大的热情逗引孩子学说话。如要说“车”,不但要说,还要让孩子看多种车辆,有条件时要让孩子亲自摸一摸,这样孩子就容易将词汇记住。

孩子对很多事物都爱问为什么,虽然这些问题有时是非常幼稚和简单的,甚至是滑稽的,但家长也要温和耐心地给予解答。

214.适合1~2岁宝宝的游戏

(1)塑料保龄球

快两岁的孩子可以像玩保龄球那样扔球,去撞击塑料瓶。还可以在塑料瓶上贴上漂亮的标签,看起来很可爱。

(2)报纸圆球

把报纸或海报撕成纸片,和孩子一起团成大纸团,然后用胶带粘成圆球,可以“嘭嘭”地投掷或用脚踩着玩。

215.1~2岁宝宝语言训练

(1)父母用语言来表达感受

爸爸妈妈可以说:“吃饱了,真好吃啊!真不错啊!”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也会理解语言的意义。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快乐相处。

(2)用孩子的语调说话

孩子见到转动的球会惊讶地说“啊啊”,妈妈也学孩子用相同的语调说“啊啊”,就像是母子同时感受到欢喜和惊讶一样,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育。

(3)模仿孩子的动作

孩子随着音乐一边喊“嗒嗒”,一边拍手,妈妈也一边喊“嗒嗒”,一边拍手。被模仿的孩子会很高兴。就会还想再做。孩子这时就产生了想说话的愿望。

(4)帮孩子改正语言

在吃饭前,做出“看好了,要说开始吃饭了哦”的样子,孩子就会有想要说的愿望,趁这个时候纠正孩子的错误发音。

(5)用语言表达孩子的行动和心情

把公园的玩具摇晃得“咔哒”响,这时候要代替孩子说:“啊,碰到啦!吓了一跳啊!”表达不安和惊慌,帮助孩子恢复平静,这样能促进孩子的语言发育。

(6)适当补充孩子的语言

孩子见到车就会说“呜呜”,可以适当补充“真的啊,呜呜的哦,真快啊!”把稍复杂点的话说给孩子听,孩子的语言能力就发育得更快了。

216.应对人生第一反抗期

宝宝过周岁后,运动能力逐渐提高,活动范围扩大,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越发强烈,总试图摆脱父母的帮助。不如意时会哭闹不止,乱摔玩具。这意味着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标志性阶段,称为“人生第一反抗期”。在此期间,宝宝往往用反抗的形式要求扩大活动范围,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父母应宽容、理智地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217.抓住独立性培养关键期

1.5~3岁是宝宝独立性发展最快的阶段,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父母应抓住宝宝1.5~3岁独立敏感期,掌握必要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的独立要求得到一定满足,将孩子的“反抗期”巧妙地转化为独立能力发展的良好开端。

218.培养宝宝良好的个性

孩子个性的形成与早期心理发展环境有很大关系。孩子出生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需要父母关照,在这个过程中亲子关系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孩子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的。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任何一种态度,如表扬或指责,只要让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关注,就会影响到他的个性心理。如果亲子关系差,孩子就易产生心理焦虑、抵触等情绪,甚至出现冷漠。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自己应努力工作,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让孩子能生活得好一些。事实上对孩子来说,吃什么穿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种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

如果从小就缺乏足够的父爱、母爱,孩子感情的发展则是冷漠的,缺乏安全感,对事物没有兴趣,最终导致性格上的缺陷。

有一些孩子特别不爱说话,在家里和学校的时候经常是静静地坐着,不知在想些什么。在学校与同学也不太合群,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主动,还经常忘记做作业,好像什么事都不感兴趣。

还有一些孩子则爱寻衅滋事,故意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寻找情感寄托。

如果有些家长曾经冷落了孩子,从现在开始,要让孩子重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比如说父母多带孩子出去玩,多与孩子一起嬉戏,与孩子多交流,看电视时谈谈心得,吃饭时讲讲身边发生的事。父母不要急于关注孩子的作业、成绩如何,等等。而应多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变化,及时对教育方法进行调整。

当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得到承认时,称作“自我价值感”。这种感情对于儿童来说,是至高无上的,它会化作无穷的动力。

让所有的父母用亲情来激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朝气蓬勃、快乐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好的个性与行为方式可以让你的孩子受益一生。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牢记以上所言,用你的爱为宝宝创造美好的未来!

219.讲故事的艺术

在小光的眼里,妈妈可棒啦!妈妈不但会给自己讲故事,还会编故事。

不仅小光爱听妈妈讲故事,其他的小朋友也爱听。只要妈妈一讲故事,淘气的孩子就变乖了,哭闹的孩子也安静下来,带着泪珠的小脸儿又挂上了笑容。

小光的妈妈刚开始讲故事时,也不会讲。每次刚开了头,孩子精神便不集中了,要么就大声地喊:“你讲的故事不好听,再换一个。”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有时讲到一半,孩子就睡着了。

音乐是宝宝的好伙伴。当婴儿在哇哇啼哭时,会被音乐优美的旋律吸引,因此停止哭闹。1岁半后,欢乐的音乐能使孩子手舞足蹈,有时还会“咿咿呀呀”唱起来。给孩子听音乐是很有益的。让孩子听什么音乐呢?怎样讲故事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呢?小光妈妈向托儿所的阿姨请教,自己不断摸索,终于总结出几条讲故事的经验。

讲故事前,要认真阅读,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明确要对孩子进行哪方面的教育。讲述的速度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定,太快,容易使孩子听后不留印象;太慢,又容易造成孩子情绪疲沓,分散注意力。讲述要生动,做到抑扬顿挫,绘声绘色。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调和表情,必要时加上手势。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

讲述故事时,要注意孩子的表情和情绪变化。孩子表现出不感兴趣时,不要批评孩子,也不要强迫孩子听,可以暂停一下,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可以问:“妈妈刚才讲到哪里了?”把孩子的思绪拉回来。千万不要不管孩子听不听,孩子听懂了没有,就一口气讲完一个故事。

要求孩子复述故事的时候,应该在讲述前就告诉他。当孩子复述有困难时,妈妈可重复讲述一遍,或困难处妈妈自己讲,容易的地方由孩子讲;或妈妈讲一段,孩子讲一段;故事中有不同角色时,妈妈与孩子可以分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也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每当讲完一段故事后,妈妈要把故事中的道理简明地告诉孩子,达到教育的目的。

过分强烈的节奏,长时间高频率的喧闹对1~2岁的孩子极为不利。乐声过强或时间过长,都会引起孩子听力下降,对语言的差别感受性降低,阻碍儿童良好音乐听觉的发展。应让孩子欣赏悦耳优美的中外古典音乐及现代乐曲,培养其对音乐的爱好。最好还是多给孩子听一些喜闻乐见的儿童歌曲,它更富有情趣,很容易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