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恩做人责任做事全集
10920500000056

第56章 用中庸心看完美

美国社会专家研究显示,人的智商、天赋都是均衡的,或许你在某一方面有优势,但不一定在别的方面能够赢过人家。有优势的同时就会存在劣势。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还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切忌看待事物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国王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罐,另一个是铁罐。铁罐很骄傲,总是瞧不起陶罐,常常数落它。

“你敢碰我吗?”铁罐傲慢地问陶罐。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碰我,你这个懦弱的东西!”铁罐得意洋洋,脸上露出了更加轻蔑的表情?

“是的,我确实不敢碰你,但这并不代表懦弱!”陶罐平静地说:“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盛放东西,并不是用来互相碰撞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工作方面,我做得并不比你差!”

“闭嘴!”铁罐气急败坏地喊道,“你怎么敢和我比较!你小心点吧,用不了几天,你就会被人打碎而且丢到地沟里去,我却可以永远站在这里!”

“你为什么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和睦相处不好吗?”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丢人,你算什么玩意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打成碎片!”

陶罐叹了口气,不再理会铁罐了。

很多年以后,国王死了,王宫也倒塌了,陶罐和铁罐都被遗落在荒野之中。历史是公平的,它们身上同样都积满了灰尘和污物。

又过了很多年,有一群考古学家来到了这里:“哟,这里有一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喊道。

“真的,是一只陶罐!”另一个人说。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上面的泥土清理干净,看起来和当年在王宫的时候完全一样——完整、漂亮。

“好美的一只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万别把它弄碎了!这是一件珍贵的古董,很有文化价值的。”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有一只铁罐就在下面,请你们把它也挖出来吧,它一定也闷坏了。”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翻去,把土都翻遍了,却没有发现那只铁罐的踪影。是的,它已经不知道在什么年代完全氧化,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因为自己的优点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自己的缺陷而灰心丧气,有时优点会转变为缺点,缺陷会成就完美,就像寓言中铁罐和陶罐一样,在不同的场合和条件下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有位哲人曾说:“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日本就曾把垃圾压制成楼板建造高楼大厦。反过来说,宝贝如果放错了地方,也会成为垃圾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强项,人才往往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各的用场,不能用一种才能否认另一种才能。

伟大的马克思有许多天赋,但他在写给燕妮许多诗后,发现自己并不具备杰出的诗才,并作了深刻的自我解剖:“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纯粹是从脑子里虚构出来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完全对立;修辞上的斟酌代替了诗的意境。”

作家朱自清也曾分析过自己缺乏小说才能的短处,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说:“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25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20世纪20年代,著名史学家姜亮夫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当时他极想成为“诗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师范读书时所写的400多首诗词整理出来,去请教梁启超先生。不料梁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囿于“理性”而无才华,不适宜于文艺创作。姜亮夫回到寝室用一根火柴将“小集子”化成灰烬。诗人之梦醒了,从此他埋头攻读中国历史、语言、楚辞学、民俗学等,取得一系列成果。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人无完人,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很突出,有的方面甚至缺陷十分明显。不同的人,生理素质、心理特点、智能结构等千差万别。有的多条理,善于分析;有的多灵气,富有幻想;有的擅巧计,精于谋略;有的富形相,善于表演。只要比较准确或大致对应地找到自己的目标或方向,你就或早或晚、或近或远会有突出的表现。

慧言点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既然我们无法达到完美,不如保持一颗中庸与平常的心,容忍一定量的错误和残缺,这样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这样生活才能无比轻松、自在和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