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我小的时候,家里买卖一些有点重量的东西都是用手推车。父亲往往喜欢在车子的前面系上一根绳子,叫我在前面拉,就像纤夫拉纤一样。我那时顽皮,经常偷懒不使劲,以至于身后的绳子拉着拉着就耷拉到地上了。父亲就在身后喊:“用点劲,别把绳子拉弯了!”
我当兵走的时候屋外下着大雪。父亲见我的东西很多,路上的雪又很厚,就从屋后的杂屋中找出了独轮车,对我说:“把东西放到车上吧。”我说:“不用了,我提得起。”他说:“好手难提四两。”我知道父亲不爱说话,但讲出的每一句话别人是轻易拗不过的。我只好由了父亲。
父亲年岁也大了,我怕父亲摔着,就主动帮着拉车。上坡的时候,我使着劲,马绳子拉得绷紧。下坡的时候,无需用劲,我肩上的绳子就耷拉下来了。不料,父亲却吆喝着:“别把绳子拉弯了!”我心中不禁纳闷,父亲今天怎么了?下坡路是不要费多大劲的啊!
父亲把我送到镇上的武装部,卸完东西,掏出一个信封给我说:“今后再也不能把绳子拉弯了!”说完就走了。我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把信封拆开,抽出里面的东西,展开一看竟是一张红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别把绳子拉弯了!”
我捉摸不透父亲的用意,那个惊叹号更是让我既惊讶又困惑。父亲这是怎么了?一路上想着,一直想到了济南。
到了新兵连我还是比较顽皮,这儿的冬天比起南方的更冷,队列训练的时候我经常把手和脖子缩起来偷懒。班长经常讲我,你小子,全班动作最不标准的一个。我不以为然。
新兵集训结束,团里进行队列会操,要求每个大队抽两个班出来汇报表演。参谋长在队列前宣布抽的班次的时候,我的心都悬到嗓子眼上,千万别抽到我们班啊!我在祈祷着,但“二大队八班”这几个字还是和寒冷的北风一起灌进了我的耳朵里。我蒙了,脑中一片空白,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向右转,跟着队列跑到操场中央的。直到班长下了整理着装的口令后,我扶了扶帽子,才缓过神来。
前面的四面转法和齐步走我没出什么差错。只剩下最后的正步走了,我听到了自己的心在怦怦直跳。班长开始下口令了,我神经高度紧张,一紧张我的动作出错了,我居然“顺拐”了。我当时能听到操场里“哄”的一声大笑,我当时羞得如果地上有条缝,就会毫不犹豫地钻进去。回去班里,班长把武装带一扔,抽起了闷烟。班上的战友们看着我一个个横眉冷对,有的鼻子里还直哼哼。吃过晚饭,我拎着水瓶去打开水,许多新兵都远远地指指点点。
晚上,我躺在床上“烙烧瓶”。想着想着,我想起了父亲,不禁又想起了父亲送我时的反常情景。“别把绳子拉弯了!”这几个字一下子蹦进了我的脑子里。我从日记本里翻出了那张红纸,借着走廊的灯光,仿佛琢磨着这句话,不禁慢慢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我平时不好好训练,就是经常性的把训练的“绳子”拉弯了。训练上吃不得苦,个人素质上不去,在为班里、队里争夺荣誉的时候,我又拉弯了绳。
这一晚,我无眠,终于悟出了不善言辞的父亲的苦心。原来他用那个特殊的仪式送我,是想告诫着生活中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能偷懒。到了部队后,就要知道自己肩上已经多了一份集体的责任,再也不能拉弯绳了!
后来我考上军校,成为一个带兵人,我更感觉到了父亲这句话的哲理性:只有自己带头把肩上的绳子拉紧了,后面的战士们才不会把绳拉弯!
父亲的那一句话经常会在我们的耳畔响起。让我们把思想上的绳子接了又拉,紧了又紧,生怕弯了下来。不把绳子拉弯的哲理让我们品了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