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朔方科普夕拾
10918600000002

第2章 漫笔贺兰山

贺兰山,你纵卧于宁夏大地,飞峙在黄河之边。在那遥远的年代,你宽阔的胸怀曾养育了我们的先祖,“河套人”就在你的屏障下繁衍生息,而几十万年后,你又以无尽的宝藏、浩瀚的煤海,慷慨地奉献给了河套的后裔。

啊,贺兰山!你到底存在了多少年?你到底经历了多少变化?

二十亿年前的遗物

现代科学揭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转动至少已度过了16亿年的漫长岁月。在地球混沌初始,贺兰山究竟是什么模样,现已很难得知。但是,经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工作者的辛勤探索,使我们可以有依据地去漫陈距今20亿年的贺兰山的历史。

朋友,你可曾想到,那时的贺兰山地区,竟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槽地。从当时隆起的古陆,经过风吹日晒,剥离了大量黏土沙砾,被流水冲刷,源源不断地送往这个深渊。随着时光推移,沉积物愈堆愈厚。据勘测,单是在贺兰山北麓,所能见到的遗存至今的那个时代的沉积物的厚度,竟达5000~9000米。由此可以想象,当时贺兰山的海槽该是多么深邃。

在距今约17亿年,我国大地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海洋在呼啸,大地在沉浮,这就是有名的“吕梁造山运动”。贺兰山也没有逃脱它巨大力量的主宰,它破水而出,一跃上升为陆地。

贺兰山上升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大裂缝。深埋地底下的炽热岩浆,乘虚而入,侵入和吞蚀着早先生成的变质岩地层。今天,我们在宁夏银川市黄旗口看到的花岗岩岩体,就是这次乘虚而入的岩浆活动的产物。对其活动的时间,现已获得了两个测定数据:一个是距今约16.96亿年,一个是距今约16.81亿年。遭它侵入的变质岩的年龄自然会更古老,至少也有20亿年了。

一次冰川的浩劫

贺兰山上升为陆地后,有些同志认为好景不长,旋即又在地壳运动作用下沉沦了;另有一些同志则认为,贺兰山起码孤芳自赏了三四亿年的时间,才又沉没于海。无论哪种见解,都不影响我们做出这样的结论:至少从距今13亿年开始,贺兰山地区又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然而,这时的海,却孕育着生命的诞生。随着地球的剧烈演进,一种原始的藻类植物便开始出现于贺兰山海槽中。它们的形状十分繁杂奇特,有的像包心菜,有的像树枝,有的呈锥状或柱状。它们群栖丛生。它们死亡后,被沉积物掩埋,变成了化石。这种藻类化石广泛出现于贺兰山中,是贺兰山地区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印痕。

当时的海水,深浅不一。通过古地理的恢复,使我们大体可以推知:起初,海水最深的地方要算现今的黄渠口,向南、向北海水逐渐变浅。在黄渠口以北的王全口,是动荡不定的滨海,沉积了这种环境中常见的一种海绿石砂岩。经过对贺兰山王全口这种海绿石砂岩的测定,它生成于距今12.9亿年。

在它的底下,紧接着是一层杂色砂质板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贺兰石的故乡。因此,贺兰石至少已生成13亿年了。经过漫长自然营力的锤炼,加上铁质、锰质的渗透,使贺兰石质腻坚密,清雅莹润,古香古色,誉满中外,成为一种名贵的工艺石料。

然而,自然界的变化竟是这样严酷,推测距今7亿年左右时,一场空前的灾难降临了。严寒侵袭了贺兰山,迎来了最早一次大冰期。贺兰山到处冰封地冻,寒气滚滚,大雪皑皑,冰峰林立,宛如今日的北冰洋。贺兰山在冰雪覆盖下,度过了它凄凉而漫长的岁月,又迎来了气温的回升。这时,千山万壑,冰水消融。在水的润滑下,无数冰块自高而下,随水滑动,积少成多,汇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冰川流,挟带着石块、沙砾,荡涤着贺兰山暂时被抬升的大地。这种壮观的自然景致所遗留下来的踪迹——冰碛层,在贺兰山正目观等地发现了。这是近几年来在贺兰山地区进行地质研究取得的一项卓越成果。

繁盛茂密的林海

送走了冰川的浩劫,贺兰山进入了一个新的演变时期,生物的进化和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段时间在地质上称谓“古生代”,距今6亿年~2.3亿年。

这一时期的初始,贺兰山仍淹没在海水之中。一种外形很像现在的小甲壳虫的低级动物——三叶虫出现于海中。它伴着波浪的旋律,在海水中轻歌曼舞,骄傲地游动。这是生命演化的一曲胜利凯歌。贺兰山的磷矿,也就随着这种小动物的出现,沉积于距今约5.7亿年的浅海环境中。

光阴在流逝,生物在演化。到了地质史上的“石炭—二叠纪”(即距今3.5亿~2.3亿年),贺兰山地区地壳变动十分频繁,时而上升,时而沉没,海陆交替。据推测,这时的气候,温暖潮湿,雨水充沛,为大量高等植物的繁殖滋生提供了优越的环境。那些高大的鳞木、封印木、芦木以及羊齿类树木等,茁壮地生长,迅速地繁衍,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贺兰山地区变成了一片繁盛茂密的林海。

这些树木死亡后,适逢成煤的有利环境,再经过漫长的变化,逐渐变成了煤层。现今,正在开发的石炭井、石嘴山等煤矿,主要是由这一时期的树木变化成的。

到了中生代,地球进入恐龙王国时代。无数体态丑陋、身躯庞大、行动笨拙的恐龙活跃在世界各地。当时的贺兰山地区,森林虽然不如上次那样茂盛,但在汝箕沟、古拉本等地,也是一片葱绿的林海,为贺兰山地区第二次形成可供开采的煤矿提供了物质前提。

贺兰山的崛起

贺兰山何时崛起于沧海,横空出世,定形如今呢?经过对许多现象的研究和综合,地质工作者告诉我们,其经历了一个持续而漫长的上升运动过程。贺兰山自古以来就很不稳定,早已存在着一个活动的基础。到了距今1.8亿年左右,地应力又在贺兰山明显聚集,并开始推动着贺兰山缓慢上升,揭开了造山运动的序幕。此后,贺兰山便步步高升。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和集聚着,一旦超过地壳强度所能经受的限量,自然便会产生一次运动的飞跃。具体到贺兰山地区,发生一次造山运动已是势不可挡。在距今1亿~0.8亿年,一股强大的力量爆发了,它沿袭着贺兰山昔日的裂痕,继承着贺兰山历史的轮廓,一举把贺兰山平地抬起,屹立于苍穹,奠定了今日高峻突兀的山势。

早在50年前,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研究的视野就注意到了贺兰山。从地质工作者的角度看,贺兰山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壮丽。沿贺兰山南北延伸的方向,紧接着出现的是六盘山,再穿越横亘东西的秦岭山地,沿甘肃天水、文县一线,直至龙门山以西地区,然后转而南下,长驱川西滇东地区,地跨宁、甘、川、滇四省区,绵延2000多公里,构成了一条总观呈南北走向的巨大山迹。宛如长龙,纵卧中原,将我国大地分成有明显差异的东、西两部分。这是一个在十几亿年前就开始活动的断裂带,仿佛是大地“伤口”的缝合线。有人认为是“太平洋与特提斯(古地中海)两大构造的衔接处”。显然,这样一个地区是很不稳定的。从历史到近代,在这个带上,集中了我国发生的1/6以上的大地震。贺兰山翘居北首,自然引起了地质和地震工作者的特别注意,做好这个活动带上的地震预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贺兰山基本定形后,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被大自然刻画雕琢成现今群峰峥嵘的外貌,产生了许多著名山坳和谷口,长期以来,一直是贺兰山东西两边蒙、回、汉各族人民往来的要道。

贺兰山呵,你沧桑巨变的历史,犹如一条日夜奔腾的长河,永远在运动不息,高奏着自然辩证法胜利的凯歌,嘲笑着封建的迷信、宗教的怪诞、唯心论的荒谬。

然而,在那漫漫的长夜,你面对的,只是凄凉悲泣的荒芜大地;你听到的,只是回、汉、蒙各族人民的痛苦呻吟;你也只能向着低沉呜咽的黄河,哭诉你的悲愤和幽怨。

而今天,太阳驱散了黑暗,红旗插向了你的山峰。贺兰山,你尽情地欢笑吧!你的优秀儿女,300多万回、汉、蒙各族人民(编者注:2010年已630多万),必将在你的身上,开创一个更为光辉灿烂的未来!

(原载1978年8月8日《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