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获取成功的资本全集
10916100000027

第27章 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一个人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的情况下,才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才能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事情,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所以说,正确评价自己,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自信意识是意识的形式之一,是区别于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类对自身与周围的人和物以及对环境的一种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评价、体验、监督、教育、控制等形式。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才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一经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感兴趣的职业,就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倾注自己的全部热忱,努力做出成绩来。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这里的“明”不仅表现在如实看待自己的短处,也表现在如实分析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优点,人们不能因为自己某方面存在缺陷而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不但要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还要看到自己比别人强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自我评价。

有一个老实人,从某医科大学毕业后,到叔叔的综合医院去当实习医生。不到半年,他就有了这样的烦恼:“我做不下去了,我不能与同事友好相处,别的实习生都比我优秀。”无论是上班或下班,他都有这种感受,结果无法做好本职工作。其实,世界很大,茫茫人海中,有时会有很大的冲劲,有时候会有失落感,这两种感觉会把人的性格引向正面或负面,任何人都会被这些性格所困扰。令人讨厌的性格,或不健全的心理,都是因为与人发生关联才产生的,而人又不能离开人群独自生活,因此,有这些苦恼是必然的。人们不必时时责备自己:“我是没有希望的人了,我比不上他,反正我很笨。”就连大科学家野口英世、美国前总统林肯,都曾经为自卑烦恼过,但他们都把自卑当作超越他人的内动力,而最后都取得了成功。在人们周围,不难发现有很多这样的人。如果你也像他们一样努力看到自己的长处,一定也会走向成功。

托尔斯泰在其自传中写道:“每当我照镜子的时候,一股自我厌恶感便涌上来,深深地困扰着我,为此我十分难过。我的长相是这么粗陋,一点也没有优雅的气质,尤其这灰而小的眼睛……”看到这段文字,你也许会觉得奇怪,这么伟大的人居然也有自卑感!但是他战胜了自己,最终走向了成功。所以,人们应该正确评价自己,不要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而应该尽量发现自己的长处,将它化为自信。只要你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你就会比别人优越。

前不久,美国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40个人分为两组,每组里面有10个男人,10个女人,先拿大半杯水给这些人看,问他们水是多还是少。有的人回答“多”,有的人回答“少”。再给这些人10美元,问同样的问题,答案依然是有的人回答“多”,有的人回答“少”。最后,心理学家对这些答案进行分析发现:两道题都回答“多”的人,一般都比较乐观,遇到事情都喜欢往好处想,对自己比较有信心;而两道题都回答“少”的人,一般都比较悲观,遇到事情多往不好的方向想,对自己缺乏应有的信心。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

自信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确立自信心,就要正确评价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

任何人在其成长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总避免不了要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否则,他就成不了才。正如古话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唯其如此,自古以来,人们都把一个人能吃苦看作是其成才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多年的摔打锤炼,赛前的刻苦拼搏,吃尽苦头,流尽汗水才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古语讲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此话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不乏有其一定道理,对一个人的成长不无借鉴意义。如果一个人遇到困难就退缩,怎么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呢?一个人的最大潜能只有通过困难的洗礼才能够见分晓。所以,人必须有面对困难不畏惧的精神,这样才能认识到全新的自己,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邓亚萍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的确,邓亚萍在中国乒坛,乃至于世界乒坛早已是名声大噪,堪称“大姐大”。从1986年到1997年5月,在这短短的11年间,她在各种全国性和世界性乒乓球大赛中共拿到153个冠军,尤其是从1989年入选国家队以后到1997年这9年当中,成绩最为辉煌,仅在世界级别最高的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这三大比赛中,一人独自获得18块金牌,并且还是国际体坛上唯一一名三次接受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亲自授奖的运动员。这不但在中国乒坛史上,而且在世界乒坛史上都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从邓亚萍的成长之路来看,坎坎坷坷,历尽磨难。她4岁多时便表现出了一个“铁娃”本色,平时摔打从不哭闹,并且玩什么都格外专注。这些都让在河南郑州市体委任乒乓球教练的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定她是一块搞体育的好料。于是,父亲便“就地取材”,精心培养爱女。

一晃5年过去了,邓亚萍在父亲的调教下,乒乓球技术已达到上等水平。为了使她能得到更多的培养,父亲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去后不久,便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儿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这在邓亚萍少年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但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倔强的邓亚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练得更加刻苦,并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拼出个样儿来。

机会终于来了,1986年是邓亚萍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那一年,年仅13岁的她,临时顶替河南省代表队一名生病的运动员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赛前,教练们对她并不抱有什么期望,要她顶替上场纯粹是为了不使该队“弃权”。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姑娘竟然接连击败了耿丽娟、陈静等当时很有名气的国手,一举登上了冠军宝座,爆出了此届乒乓球赛的最大冷门,成为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赛后,这位被判定为“无发展前途”的小姑娘,成了当时国家乒乓球队副教练、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手下的一名女弟子。从此,邓亚萍在中国体坛的圣殿里将其“铁娃”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运动水平大大提高,经过各次大赛的历练,最终登上国际乒坛女霸主的宝座。

邓亚萍曾经有过一段描述自己心理感受的话很感人肺腑。她说:“我并不相信命运,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人说我命好,为世界乒坛创造出了一个‘常胜将军’的奇迹。我觉得,我可能天生就是打乒乓球的命,但上帝不会将冠军的桂冠戴在一个未真诚付出汗水、泪水、心血和智慧的运动员身上,我自己满身的伤病就是证明。体育运动之所以魅力无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充分展示人类不屈服命运,永不停息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邓亚萍熟悉乒乓球事业,她正确地评价了自己,认定自己就是“打乒乓球的命”,从而把自己的前途定位在那个小小的乒乓球上了。并且为了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坚韧不拔地去追寻,去拼搏,终于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从邓亚萍人生发展的坎坷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出: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成才之路都是坎坷且布满荆棘的。虽然有成功的光环在前方召唤,但追求成功的过程却是艰难的。好比在波涛中前行的航船,前方虽有光明的灯塔,但通往灯塔之路却随时会出现漩涡、暗礁,会有船翻人落水的危险。但既然已认定目标,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只能勇往直前,丝毫不能退缩、动摇。

面对命运的挑战,只有选择做生活的强者,才能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向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因为自己的不足而放弃追求成功的渴望。要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放下包袱,打消顾虑,一往无前地去拼、去闯,相信一定能找回信心,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定位。

成功箴言

一个人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完全取决于自己。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又来源于正确的自我评估。因此,人们应养成正确评价自己的好习惯。

自信心可以创造奇迹,自信使一个人的才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信是成功的开始。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你认为自己做不好,那么你就失败了一半。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会在未来的广阔空间里,获得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