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火气,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但是生气就好比用自己的脚去踢石头,最后疼的只会是自己。要想使自己不生气其实不难,当生气的时候,你得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给自己消气。
清朝光绪年间,东阁大学士阎敬铭曾写了一首《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太可惧,诚恐因气把命废。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这首诗,幽默、诙谐地告诫人们遇到别人的打击、伤害、不公平的事情时,想开一点、少生闷气和闲气,以免气大伤身。
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为什么不让自己活得潇洒一点、平和一些?何苦总为一些小事生闲气呢?遇到误解或中伤的事情,装装糊涂,他人气我我不气,一场是非之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你也落得潇洒,遇到伤害到你的人一笑置之,自己不去钻牛角尖就行了。“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这是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劝人少生气时说的一句至理名言。
古时一位老妇,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高僧谈禅论道,高僧听了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里,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还是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师父,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我们的生命就像高僧手中的那杯茶水一样,转瞬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光阴如此短暂,生活中的一些无聊小事,又哪里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生气呢?那股愤怒之气就如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它时,它便消散了。
青少年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如果有了轻易就生气的坏性格,在生气过后还想着如何报复,这样不仅浪费时间,更不适合在这个社会好好地发展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一件争执或侵害的行为,不过是犯法而已。而对这种行为的报复,根本是侵夺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一个人实施报复的手段,他便和他的敌人同样坏。”事实上,生气时的争执只是浪费时间,生气只会自讨苦吃。
我国的中医理论认为,气是百病之源。生气时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颜面潮红,部分肌群震颤,两手发抖,心跳加快,呼吸短促,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上升,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是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冠状血管血栓形成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还可能诱发其他一些疾病,甚至造成痼疾的恶化。
现实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理智地处理各种不愉快,不能任意地放纵自己的感情,生气损害健康,极度生气能致人死命。凡事“无所谓”就不大容易生气,即使有气也来得快,去得快。夕阳如金,娇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快乐尚且享受不尽,哪里还有时间去生气呢?面对生活,你或许有点疲惫不堪,让我们学会善于调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把生气这种不良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吧!
最后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到不生气,这就需要乐观开朗的性格,有一种宽容平和的心境,即有容人容事之雅量,正所谓“不为小事而生气,万事都要想得开”。保持心境平和,理智抑制情绪,是防止生气之上策,或是离开让你生气的环境和找方式发泄释放出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笑佛楹联千古流传,为世代爱生气之人提供一剂千金良方。
保持心境平和,理智抑制情绪。生气很简单,想清楚自己为什么生气,如何才能不生气,生气会造成什么后果就不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