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开阔眼界的地理故事
10912900000001

第1章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它的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青藏高原由自南向北绵延不绝的一系列山脉构成。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耸立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中间是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北面则是广阔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

青藏高原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全世界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共有14座,都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确实无愧于“世界屋脊”的称号。青藏高原上有许多美丽的风景:无数蔚蓝色的湖泊镶嵌在广阔的草原上,雪峰倒映其中,美丽迷人;岩石缝里喷出许多热气腾腾的泉水;附近的雪峰、湖泊在喷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青藏高原的大多数山峰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雪,许多银涟似的冰川点缀在群山之中,这些冰川正是大江、大河的“母亲”。发源于此的有世界著名的长江、黄河、印度河和恒河等,它们都从此汲取了丰富的水源。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地势较低的地方,但海拔也有2000~3000米。

人们在为这瑰丽景色发出惊叹之余,不禁会问: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它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吗?

可能我们难以想象,如今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曾经被埋在深深的海底,而且,喜马拉雅山至今也没有停止过上升。对1862~1932年间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许多地方以平均每年18.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如果喜马拉雅山始终按照这个速度上升,那么10000年以后,它将比现在还要再高182米。

在青藏高原层层叠叠的页岩和石灰岩层中,地质学家们发掘出了大量的恐龙化石、陆相植物化石、三趾马化石以及许多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如鹦鹉螺、三叶虫、珊瑚、笔石、菊石、海百合、苔藓虫、百孔虫、海胆和海藻等的化石。面对这些古代海洋生物化石,地质学家们的思绪也回到了遥远的地质年代。

早在二三亿年前,青藏高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它呈长条状,与太平洋、大西洋相通。后来,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古生代的褶皱山系,海洋随之消失,古祁连山、古昆仑山产生,而原来的柴达木古陆相对下陷,变成了大型的内陆湖盆地。经过1.5亿年漫长的中生代,长期的风化剥蚀使这些高山逐渐被夷平。高山上被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则全部沉积到湖盆内。

地壳运动在新生代以后再次活跃起来,那些古老山脉因此而剧烈升起,“返老还童”似的重新变成高峻的大山。

现今世界最高山脉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区在距今4000多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这里原本是连续下降区,厚达1000米的海相沉积岩层深积于此,各个时代的生物也埋藏在岩层中。随着印度洋板块不断北移,最终与亚欧大陆板块撞在了一起,这个地区的古海受到严重挤压,褶皱因此而产生。喜马拉雅山脉从海底逐渐升起,并带着高原大幅度地隆起,“世界屋脊”从此屹立于世。

高原的强烈隆升,对亚洲东部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周围地区大气环流的形势。

经气象学家研究得知,夏季,高原的存在诱发了西南季风,使我国东部的夏季风能长驱北上,给广大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冬季,高原的存在产生了西伯利亚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又足以席卷南部广大地区。

如果我们把高原与其周围低地相比较,便可以看出它们的显著差别。高原南部的印度阿萨姆平原为热带雨林地带,而高原北部却是极端干旱的温带荒漠;高原东缘与亚热带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地带相接;其西侧毗连着亚热带半干旱的森林草原和灌丛草原地带。

青藏高原恰恰处在这南北迥异、东西悬殊的“十字街头”。高原强烈隆升的结果,使气候愈来愈寒冷干燥,并且愈往中心地区愈明显,由隆升前的茂密森林过渡到了今天的高寒荒漠。相比之下,高原东南边缘变化最小,至今仍然保存着温暖湿润的森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