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政论:历代政论专著
10908100000007

第7章 政论散文最高成就——新书

在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时期,有个世代显宦的贾氏家族,男主人叫贾回,是当时的名士,他新添了一名男婴,并给儿子取名贾谊。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他跟着文学家荀况的弟子、秦朝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他还特别喜欢道家的学说,在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

18岁时,贾谊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写文章而闻名。当时的名士河南郡守吴廷尉了解到贾谊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优秀人才,十分欣赏他的才学,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十分宠爱。

吴廷尉是秦朝丞相李斯的学生,也非常有学问,贾谊在他门下学习,受到了很大的教益,眼界更加开阔,知识更加广博。

在贾谊22岁时,汉文帝登基,吴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当了博士,他是当时汉王朝所聘用的博士当中最年轻的一位。贾谊具有精辟的见解,文帝很欣赏他,一年后被提升为太中大夫。贾谊当时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体稳定,为了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进行改革的建议。

贾谊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以代替秦制,主张是“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当汉文帝正打算重用贾谊并采用他的方案时,却遭到了官僚与宗室阶层的反对。丞相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冯敬等老臣因嫉妒贾谊而上书谗言,一年后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至长沙的赴任途中,贾谊对自己被贬十分不满,又听说长沙气候潮湿多雨,以为自己会早死。他心情悲观失望极了,在渡湘江时作了《吊屈原赋》。后来,他在长沙度过了三年左右的时间。

贾谊在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天黄昏,有一只象征不祥的鹏鸟飞入他房内,再加上长沙潮湿气候的影响,让本来心情就忧郁自以为寿命不长的贾谊更加伤感不已。于是,他就写了一篇《鹏鸟赋》,对世界万物的变化和人间世事的沧桑作了一番感叹,同时也借此来宽慰自己。

四年之后,汉文帝突然想起贾谊,便召贾谊回长安。贾谊回到长安后,文帝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了他。当时祭祀刚完,祭神的肉还摆在供桌上,文帝对鬼神的事有不少疑问,就问贾谊。贾谊关于鬼神的见解,使文帝感到很新鲜,听得很入神,甚至挪动座位,凑到贾谊跟前,一直谈到半夜才结束。

事后,文帝感叹不已地说:“我好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学问赶上他了,现在听了他的谈话,还是不及他啊!”

不久,汉文帝将自己最小的爱子梁怀王刘揖交给贾谊,让贾谊任梁怀王的太傅。贾谊此时除了担当太傅责任外,主要写政论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汉文帝进行真诚劝谏。

在公元前171年,淮南王刘长阴谋叛乱,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刘长在途中畏罪自杀。第二年,文帝又把刘长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

贾谊担心养虎为患,便劝告说:“淮南王反叛朝廷,谁不知道他的罪恶呢?现在尊奉罪人的儿子,只能招致人们的非议。淮南王的儿子成人之后,哪能忘记他们父亲的事呢?淮南地方虽小,英布曾凭借这块地方造反。虽然把淮南王的封地分割为四块,但四子一心,让他们占有土地和人口,积蓄资财,这真可以说是把武器交给敌人,为虎添翼呀!希望陛下考虑。”

但是,文帝并没有采纳贾谊的意见。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

尽管如此,贾谊还是以国事为重,为文帝出谋献计。因为梁怀王刘揖没有儿子,按例他的封国就要撤销。贾谊感到,如果这样做,将对整个局势不利,不如加强文帝的两个亲子淮阳王刘武和代王刘参的地位。

为此,贾谊建议,为梁王刘揖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迁到梁国,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王国足以控制吴楚,那么,汉王朝就可以安然消除山东地区的忧患了。

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因代王封地北接匈奴,地位重要,没有加以变动,就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当初贾谊的这个建议和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的。

贾谊认为自己未尽到辅佐亲王的职责,他终日哭泣,第二年便在忧郁中去世了,时年仅33岁。

纵观贾谊短暂的一生,虽然他遭谗言而被贬,未登公卿之位。但是,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受到文帝的重视,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堪称文采斐然。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新书》、《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

《新书》又称《贾子》,是贾谊的政论文集,史书《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儒家,后存10卷58篇,其中《问孝》《礼容语上》两篇有目无文,实为56篇。

《新书》集中反映了贾谊的政治经济思想,开篇即为著名的《过秦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过秦论》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讲从秦孝公到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指出其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在行文时,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造成了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貌似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宗首》、《藩强》、《权重》等篇则系统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大政》、《修政》等篇则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新书》中的《礼》篇,指出: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保傅》篇中指出:

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而选左右。

贾谊认为,对于太子应及早开始教育,并要选择好太子的左右侍从,包括担负教导职责的人员。他认为国家命运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这当然是错误的,不过君主教育在古代确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容经》篇中,贾谊提出了关于师傅之道的一些原则:

既美其施,又慎其齐。适疾徐,任多少。造而勿趣,稍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

也就是说,教师应注重施教内容的美好,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能够达到的程度。掌握进度快慢、分量多少方面要适当。要激励、督促学生不断有所深造,又不要逼迫学生而使其感到困苦。总之,应使教学精要适宜,使学生力所能及,这样就可以“力不劳而身大盛”,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谓“圣人之化”。

后来,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在所著的《春秋繁露·玉杯》篇中也辑录了这段论述,表示“吾取之”,可见“圣化”的教学原则在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