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政论:历代政论专著
10908100000020

第20章 为官之道——中国官场学

清代官箴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开始,知识分子们撰写的统御之道多是纲领性、思想性、学术性典籍,后来逐渐发展为倾向服务于帝王的教科书。到了清代,这类作品越来越罕见,代之而起的是如何为官从政、如何察言观色、如何识人辨人的官箴书。

清代知识分子把宦海沉浮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成文,一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观点,希望借此革新吏治、拒绝庸才;另一方面又能给同僚或后进以帮助和启示。现身说法,使这些著作长期受到关注和欢迎。

清代官场中作为幕僚的“师爷”,属于地位超然、不可或缺的一种特殊角色。而“绍兴师爷”一词则得名于清代“一代名幕”汪辉祖。汪辉祖21岁入岳父江苏金山知县王宗闵幕府,开始涉足官场,研习刑名案件。以后在江苏、浙江各地16位官员幕内,充当刑名师爷长达34年之久。

在此期间,汪辉祖多次应试,8次落第之后终于在31岁时中举,直到46岁时再经3次落第之后,才中进士,几年后出任知县、知州,以廉洁著称。他好学不倦,精明干练,博览群书,尤对法家学说钻研甚深。他一生所解疑难杂案甚多,深得百姓爱戴。

汪辉祖一生著作甚丰,尤精于史学,对姓氏研究也颇有成就。在完成大量历史著述之余,他写下了两部论述为官之道的名著《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这两部书在清代一直被视为地方官必备的指南。

晚年的汪辉祖,历经宦海浮沉,对官场扑朔迷离的人和事,看得入木三分,便开始对家中晚辈和亲密弟子传授官场秘道,汪辉祖的官场教科书虽也不乏种种官场机变与权术,但更多的却是教授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心的官场中人。

汪辉祖所著的《学治臆说》、《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幕学举要》、《学治说赘》,加上同时代人万枫江《幕学举要》,合为《中国官场学》。

汪辉祖在书中,指出官员走马上任,就要建立声望。一个做官的人,名声的好坏,一般在他离任时才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实际上,在他刚刚走马上任的时候,就开始定下了好坏的基础。

汪辉祖认为做官不可无才。才能是一个人内在品德的外在表现。有了治理的打算以后,自己的才能却不足以实现这个计划,那么在他周围的人,里里外外的人,就都乘机盗窃分走他的一部分权力,达到了假公济私的目的。

因此,一件事情到了手中时,当官的人就必须从头到尾,通盘加以仔细思索才能开始动手。

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够反复权衡考虑而让事情有好的结果;没有才能的人,就算他以不变应万变,也仍然得不到好的结果。

在汪辉祖看来,多疑者必败。怀疑别人就会导致对别人的信任不会持久,身怀才能的人也就不会被这种人使用。对事情疑虑重重就会优柔寡断,事情也就干不成功。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胸无定见。胸中缺乏定见,那他周围的人的意见就会左右他。

官员应当因时因地,区别对待。具备了才干和胆识,就可以算得上会做官了。然而才干贵在干练通达,胆识贵在善于明白事理。遇上那种彼此不同的风俗习惯,现在和过去形势不同的情况,特别要权衡时间和地点的差异,筹划出与之相适应的办法来。

如果自恃才能和见识足以胜任,独断专行且自以为是,那么就会始终搞不好事情,处理不好政务。这个道理和医生用药一样,如果不知道怎样切脉,不懂得在处方中加药或减药,只是一味地抄袭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