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政论:历代政论专著
10908100000002

第2章 最早政论集——晏子春秋

诸子百家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变革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士人作为新出现的阶层,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在当时,政论之说成为士人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儒家、道家、纵横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开创了我国政论理论的先河,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专著,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极大那是在我国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周天子的权威一点一点被削弱了。春秋初期的140多个诸侯列国,经过连年兼并,后来只剩下了几个实力较强的,他们为了争当霸主,不断互相征战。在整个春秋期间,先后有5个诸侯国的国君成为霸主,他们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被史家称为“春秋五霸”。齐桓公是齐国国君,是第一个称霸的国君。他任用晏婴为相国,加强外交建设。而晏婴不负重托,多次出使,凭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维护了齐国的利益,捍卫了齐国的尊严。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国大臣按照礼仪为他洗尘接风,但在席间,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楚国下大夫首先发问,他说:“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你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前来与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啊!”

晏婴答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震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了。就连你们楚国也一样是在楚庄王之后,常受吴晋两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怎么也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呢?”

楚国的下大夫红着脸就退下来了。楚国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贪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

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做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

这时,又有楚臣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个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

晏婴道:“我听说秤砣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仍旧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让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没礼貌了。”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终使楚国大臣们败下阵来。晏婴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3朝的卿相,辅政长达60余年,德高望重,人称晏子。

晏子从政睿智,爱民,是春秋时期的人才之一。他出使时能够维护国家尊严,在国内辅助国政时,屡谏齐君。他勤政爱民,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作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的管仲。

晏婴的言行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比较大,后人把他的思想、言行、事迹集结成书,并托名晏婴本人所做,形成了《晏子春秋》一书,也叫《晏子》。它是我国最早的政论集。

《晏子》详细地记述了晏婴的生平轶事以及各种传说和趣闻等,由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

《晏子》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6篇;外篇分上、下2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是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2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6篇相通而又相别。

晏子在当时很有名望,晋国政治家叔向就曾经向晏子请教:“什么样的想法才是高明的呢?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宽厚的呢?”

晏子回答他说:“没有比爱护百姓更高明的想法,没有比让百姓快乐更宽厚的做法。”这就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用晏子的话说,就是“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在治国方面,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做法,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上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

晏子认为,强国富民的根本在于“爱民、举贤、行仁、利世”。《晏子·内篇问上·威当世而服天下》中记载,齐庄公问晏婴:“如何能称霸而使天下人悦服呢?”

晏婴回答说:“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重士民之死力者,能禁暴国之邪逆;任用贤者,能威诸侯;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

齐庄公听后非常赞成,从那以后他更加信任晏婴。晏婴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使齐国再次富强了起来。

晏子在书中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没有礼,人就成了禽兽。晏子把礼看作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在这一点上,晏子与后来的孔子是很有相似之处的。

《晏子》不仅鲜明地表现了晏子的光辉思想,而且也记载了许多表现晏子优良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故事,如退思补过、待人宽以约、责人重以周、谦虚谨慎等美德,书中都做了大力宣扬。

在书中,晏子的节俭观念得到了充分表现。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从心底抱有一种反感。他曾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多次批评,他自己则处处节俭,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

齐景公看到晏子的妻子又老又丑,就想把年轻漂亮的女儿嫁给晏子,晏子拒绝了。晏子的这种糟糠之妻不下堂,忠贞爱情,不背叛老妻的行为与品德,在男尊女卑的时代确实难得。

《晏子》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成为后世许多著名政治家执政为民的指导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