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驱逐舰与登陆舰传奇
10906800000032

第32章 日本吹雪级驱逐舰

建造历史

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根据条约的规定,日美主力舰的比例是3:5,而此时,日本的假想敌就是美国。如果两国开战,日本海军主力舰数量上的处于劣势是肯定的事实。根据兰切斯特方程,要以战舰数量上6:10取得胜利,首先要在决战之前出动轻型水面舰艇将美国舰队实力大大削弱。

作战方式上如果是美方处于进攻势态,那么在双方主力舰队交战之前有必要使用小型舰艇对其进行逐次削弱,有较大的航程、较好的适航性以及强大的鱼雷攻击能力的舰队驱逐舰很适合担当此任务。

日本海军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结论是一战结束后建造的峰风级和其改进型的神风级驱逐舰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因此日本海军十分重视舰队型驱逐舰的建造工作,并且采用质量上的优势政策,力图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

各舰概况

吹雪级驱逐舰的基本设计思想是作为主力舰队中的舰队驱逐舰,拥有比已往更大的舰体,高大烟囱和干舷,新型主机和更大的输出功率,更强的主炮和鱼雷武器。

日本海军的吹雪级驱逐舰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驱逐舰发展的一次质量飞跃。法国、意大利大型驱逐舰吨位上超出吹雪级很多,但武备上并不强,因此在当时就有了世界最强驱逐舰的之称。吹雪级服役后立即吸引了各海军强国的注意。比同时代的任何一艘驱逐舰都具有深刻的印象。

特1型

吹雪级采用了高干舷,长首楼船型,飞剪式舰首。采用封闭式舰桥,吹雪级的居住性比之前的驱逐舰大幅度提高。

日本海军首次在驱逐舰上采用双联装127mm口径主炮3座,舰首一座,舰尾呈背负式两座,全封闭式炮塔化有利于恶劣海况下的作战行动,炮塔外壳是3.2mm厚的钢板,能防御破片杀伤炮组成员。

其炮架被称为A型炮架,最大仰角40度,2门连动方式,依靠人力供弹。装备与睦月级相同的八年式610mm口径鱼雷,十二年式改一型三联装鱼雷发射管3座,发射管上有的独特的护盾,备雷18条。

该型号发射管功能不完善,要使用3吨的起重机进行再次装填,备雷的搬运方式倒是被简化了,但是在战斗条件下基本上无法立即再装填。鱼雷以后换装为90式,93式“长矛”鱼雷的装备时间不确定,基本上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改装的(因为93式与90式不同,发射装置不修改无法使用)。

吹雪级动力装置采用齿轮传动的蒸汽轮机。在1925年最高速度的要求降到38节,该级各舰在海试的时候都达到了38节以上甚至就是39节。

之前建造的的睦月级驱逐舰适航性不好,吹雪级适航性与作为水雷战队旗舰的5500吨级轻巡洋舰大致相当。航程方面在海试的时候没有达到军方5000海里的期望值,如果速度从14节增加到18节,航程进一步下降到了3000海里。

军方对该级唯一的不满就是航程,而且动力部分超重100吨,对此负责的舰政本部第五分部部长为此还挨了处分。

特2型

日本海军规划有两大舰队,第一舰队是以战列舰为主的主力舰队,用于在白天和敌方进行炮战,配属给它1个水雷战队用于直接护卫,此水雷战队能攻击敌方舰队中的巡洋舰、驱逐舰,必要时对敌方主力舰队进行奇袭,因此炮战能力比鱼雷战能力的优先级高。

而第二舰队是以战列巡洋舰或重巡洋舰为核心的高速舰队,以夜战为主要任务,可以长途奔袭,击败敌方落单的战列舰,尽最大努力削弱敌方战力。配属给其2个水雷战队,对付大型战舰的鱼雷处于最高优先级,其次就是攻击敌方同等战舰的舰炮。

吹雪级归属在第二舰队中。1个水雷战队要配属16艘驱逐舰,2个水雷战队就需要32艘。当时鱼雷攻击是采用多枚齐射的方式来增加命中率,同样装备610毫米口径鱼雷的睦月级驱逐舰鱼雷发射管为2座三联装,吹雪级装备的鱼雷发射管为3座三联装,睦月级显得火力不足,睦月级有12艘只相当特型8艘。因此特型驱逐舰追加建造计划很快通过。

特Ⅰ型的设计作了部分改进,锅炉的进气道改为雁首状,以防海水渗入,在一号、二号烟囱基座附近还有碗状的吸气口,提高锅炉的燃烧效能,以后的日本驱逐舰全部都以此为标准。127mm口径主炮改用B型炮架,最大仰角达70度(A型为40度),并且有自动扬弹机,射击速度平射时20发/分,高射时4发/分。是世界上第一种高平两用炮。

罗经舰桥上加装鱼雷射击指挥所。试验鱼雷发射管加装铝合金护盾,由于性能不佳而取消,后来重新开发了钢制护盾。特2型后4艘与前6艘在舰体上还有些细微变化,被称为后期2型或特Ⅱ改型,其他被称为前期2型。

特3型

因为航程不足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军方没有就此罢休。来自于舞鹤的开发部门搞出新型锅炉,立即用在特2型“涟”号上试验,性能提高10%,重量下降了10%。在此基础上有改进设计了特3型(也有资料称为晓级驱逐舰)。

特3型锅炉减少为3个,前烟囱明显变细,节省的重量必要时用来增加燃料。鱼雷发射管正式加装钢制护盾,特级驱逐舰已经完成舰也陆续开始改装。

服役状况

“吹雪”级的出现受刺激最大的是美国海军。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军费不断下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海军一直没有建造新的驱逐舰。传说在伦敦海军会议上甚至有美国海军代表私下对日本海军代表说:“我非常愿意用我们的300艘驱逐舰换你们的50艘特型驱逐舰。”

由于吹雪级在较小舰体上尽可能多的搭载武备,同时为了兼顾夜战,舰体要尽量小型化,舰体强度不足,重心较高所以稳定性有限,该级舰陆续服役后又不断改良,重量明显增加,这样其舰体稳定性更加恶化,结构强度也受到影响。但是,日本海军方面没有予以重视,直到发生了重大事故后才猛然醒悟。

1935年在气象情报不足的情况下,包括10艘特型驱逐舰的第四舰队出发进入青森县八户海域进行演习,遭遇了中心气压达718mmHg的强台风,在大致知道情况后舰队决定检验超恶劣海况下的战斗力。

当时风速达40~50米/秒,浪高25~35米。初雪、夕雾号舰首被打断,白雪、泷号舰首变形扭曲,其他6舰和航空母舰、巡洋舰轻伤。史称“第四舰队事件”。该次事件后日本海军对各型舰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特型驱逐舰的舰体进行了加强,改装完成后标准排水量增加到2090吨,航速降为34节。

深雪号是唯一一艘和平时期损失的特型。该舰入役后于同级的吹雪、白雪、初雪号一起被编入组建第十一驱逐舰队。之后一直在第二水雷战队中。1931年末,因为作战思想的改变,由特级单独构成的驱逐舰分队中舰艇的编制数目从4艘变为了3艘,所以吹雪号离开,转入第二十驱逐舰队,第十一驱逐舰队保留其他三舰。

1934年6月29日,舰队在浓雾中的济州岛附近海面进行强化训练。先是联合舰队的第一、第二水雷战队进行日间鱼雷攻击训练,然后在是夜间鱼雷科目。如何解决夜战状态下的比敌方更早发现对方、如何躲避敌方驱逐舰的攻击同时提高自身的安全以及攻击成功率是个很大的问题。

以当时的技术观点,使用烟幕是最简单、经济的办法。此时的深雪号是第十一驱逐舰队的旗舰。按照规程在突击结束后的撤退机动释放烟幕,与此同时,同属第二水雷战队的第六驱逐舰队开始向演习目标机动。

由于有烟幕的影响,方向出现偏差,第六驱逐舰队旗舰电号以20节以上的高速和深雪号发生撞击。电号的舰首切入深雪号的前半段舰体中,舰首被完全损坏,深雪号舰桥以前全损,第一机舱进水,虽然不是致命伤,而且舰员立即开始损管控制,但由于损管措施不当,很快淹没了第二机舱,最终导致沉没。事故中一共失踪舰员5人,这天距离深雪号竣工正好5年。

在这之后,海军对烟幕中的舰艇机动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以免再次出现这样的事故。此次事件和1927年(昭和2年)8月24日的“美保关事件”一起经常被当作日本海军训练疯狂的证据。

战争经历

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特型驱逐舰舰龄已超过10年,更新型的甲型驱逐舰(即阳炎级驱逐舰)已经服役,余下23艘特型仍然活跃在第一线水雷战队。

1942年~1943年,大部分特型驱逐舰拆除X主炮塔并改为6门25高射炮,另加装25毫米高射炮8门和12.7毫米机枪2挺,A型炮塔改换为高平两用炮塔,舰尾的布雷与扫雷具被移除,改为4座深水炸弹发射器。

1944年25毫米高射炮增至22门,12.7毫米机枪增至10挺,最终25毫米高射炮增至28门。到了日本战败投降之时,仅仅有2艘未被击沉。

性能数据:排水量标准1680吨,满载1980吨;全长118.0米,宽10.36米,吃水3.20米;轮机舰本式减速蒸汽轮机×2,重油锅炉4座(特3型为3座),2轴推进;主机输出功率50000马力,燃料重油475吨,最大航速38节(改装后34节),续航力4500海里/14节。

武器装备,A型双联装127mm 50倍口径炮三座,射速10发/分(特2型、特3型为B型);7.7mm机枪2挺(2型以后改为12.7mm机枪2挺);十二年式三联装610mm口径鱼雷发射管改一型3座,备雷18枚;布雷与扫雷具,声纳;罗经舰桥上设有射击指挥仪和2米测距仪。

定员,特1型为219人,特2型士官少4人,士兵少10人。根据1937年4月23日下达内令第169号以及1945年改正令第343号,特2型设舰长中佐1人,航海长兼分队长大尉1人,枪炮官兼分队长大尉1人,鱼雷部门长兼分队长少佐(大尉)1人,轮机长兼分队长少佐(大尉)1人,其他尉官5人,士官66人,士兵159人,共计2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