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雁于阿,其羽可用为仪也。译文
借助其他局面布成有利的阵势,虽然兵力弱小但阵势却显得强大。鸿雁在高空飞翔,全凭其丰满的羽翼助成气势。“按语”
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彩粘之,不细察者不易觉。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按语译文”
这棵树本来没有花朵,但是人为地可使它有花。把彩色绸绢剪成花朵粘在枝上,不仔细察看的人就不容易发觉。让美丽的假花和真树交相辉映,可造成一个精巧逼真的局面。这里是指把精锐兵力布置到友军的阵地上,虚张声势,完全可以震慑敌人。
“计语出处”
“树上开花”是由“铁树开花”一词转变而来的。《碧严录》:“体去歇去,铁树开花。”按此借俗语为样语,不可强解。另见于《王镜日·洵年镜》:“俗谚见事难成日须铁树开花。”“计语详解”
树上开花,是指树上本来没有开花,但可以用有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做得和真花一样,不仔细去看,真假难辨。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自己的力量比较小,却可以借友军势力或借某种因素制造假象,使自己的阵营显得强大,也就是说,在战争中要善于借助各种因素来为自己壮大声势。无人不知张飞是一员猛将,而他却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刘备起兵之初,与曹操交战,多次失利。刘表死后,刘备在荆州,势孤力弱。这时曹操领兵南下,直达宛城。刘备慌忙率荆州军民退守江陵。由于老百姓跟着,撤退的人太多,所以撤退的速度非常慢。曹兵追到当阳,与刘备的部队打了一仗,刘备败退,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在乱军中被冲散了。刘备只得狼狈败退,令张飞断后,阻截追兵。
张飞只有二三十个骑兵,怎敌得过曹操的大队人马?但张飞临危不惧,临阵不慌,顿时心生一计,他命令所率的二三十名骑兵都到树林子里去,砍下树枝,绑在马后,然后骑马在林中飞跑打转。张飞骑着黑马,横着丈二长矛,威风凛凛站在长坂坡的桥上。
追兵赶到,见张飞独自骑马横矛站在桥中,好生奇怪,又看见桥东树林里尘土飞扬。追击的曹兵马上停止前进,以为树林之中定有伏兵。张飞只带二三十名骑兵,阻止住了追击的曹兵,让刘备和荆州军民顺利撤退,靠的就是这“树上开花”一计。“范例解析:虚张声势”
公元6世纪中期,突厥人在今日的蒙古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努力向西扩张。公元582年,突厥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隋文帝用“以夷制夷”之计,使东突厥一度称臣于汉人。但后来,中原地区陷入混战,唐朝建立后也处于时断时续的宫廷争权之中,东突厥便趁机一再入侵,对唐朝的生命财产以及经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危险。新生的唐朝面对强大的突厥,多次请求与突厥约和。无奈突厥人反复无常,忽战忽和,完全听凭性子,随心所欲。
公元626年,初登皇位的李世民欲开创繁荣社会,当然希望能一举消除突厥时常入侵的隐患,但是敌强我弱,怎样才能以最经济的手段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李世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
同年10月,突厥可汗颉利、突利,合兵10余万骑,又一次对唐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入侵。唐太宗即下诏令尉迟敬德统兵阻击。尉迟敬德把突利可汗截杀在泾阳,颉利可汗则率大部分兵马,绕过尉迟敬德的防线,一路突击,瞬间进逼到了距唐朝京都长安只有数里远的便桥。
众大臣见突厥兵如此凶猛,惊诧莫名。纷纷请求唐太宗赶紧收缩兵力,即刻放弃其他地盘。只要能够死死守住长安,使都城免遭洗劫,便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面对如此飞来的变故,唐太宗显得镇定自若,他说:“朕要让他们知道,朕不怕他们。”
原来唐太宗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认为,对于国土辽阔、文化昌明的大唐帝国,突厥人并不是毫无顾忌的,他们也有“做贼心虚”的一面。如果放弃其他地盘只保长安,且不说肥沃的中原即刻要惨遭蹂躏,更何况这正助长了突厥的气焰,暴露了唐朝的虚弱,这样,突厥入侵之患便永无消除之可能了。因此,只有让突厥明白,唐朝无所畏惧,并充满必胜的勇气和信心,誓死捍卫大唐帝国的每一丝正当权益,方能够使突厥望而却步,永不敢再来入侵。
唐太宗的分析是正确的,颉利可汗虽然一口气奔袭到了便桥,但并不敢轻易纵兵抢掠,更不敢立即攻打长安。为探听虚实,他先派出了心腹将领执失思力去长安进谒。
唐太宗召见了执失思力,问他何故加兵,思力道:“上国发给的金币,岁无定额,或作或辍,不加诚意,所以敝国两可汗,特统兵百万,前来请命。”
唐太宗面对如此狂妄的使臣,毫无惧色,反怒斥道:“朕与汝可汗曾面约和亲,所赠送的金帛,前后无算。今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入寇,汝曲我直,还敢遣使来见我!朕想汝虽居戎狄,应有人心,怎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应先将汝斩首,然后与汝可汗交战,看汝可汗能胜我军否?!”
执失思力一听,唐太宗义正词严,执失思力又见自己即刻要丢脑袋,吓得双腿一软,赶紧跪着求饶。
唐廷中也当即有大臣向太宗启奏:“朕若遣还虏使,反令他越加藐视,这岂可轻事纵容么?”然后又特地回头对执失思力说:“权且寄汝首级,看朕即刻督兵亲征,让你看看谁胜谁负后再杀你!”唐太宗又令左右把执失思力拖出大殿,扔进监牢,“严”加看管。暗中又令人设法让思力从牢中“侥幸”逃走。
处理完突厥来使,唐太宗又立即召集起人数不多的禁军,自己亲自披甲戴盔,跨上御马,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先行一步,出玄武门,径奔渭水便桥而去。
颉利可汗方在营中坐着,先由失魂落魄的执失思力“侥幸”活着回来报告了唐太宗神武英勇、誓死拼命的状况,已是内心震惧,紧接着又有人来报:“唐天子来了!”便在惊慌中上马出营,隔水遥观情形。
颉利见对面已立六骑,当先的盔甲辉煌,果然就是前时秦王、此时大唐天子李世民。正在惊疑未定,那唐天子已朗声道:“颉利可汗,朕与汝曾有和约,汝亦曾设有盟誓,不再相犯,近年汝屡次负约,朕正要兴师问罪,汝却引兵深入,莫非前来送死么?!”
说至此,又扬鞭指着空中道:“天日在上,我国并不负可汗,可汗独负我国,负我就是负天,试问可汗果禁得起否?”
颉利听到此语,越觉惊心。那随身带的兵士,素信神鬼,又看唐天子威风凛禀,诰命煌煌,不由魂飞胆丧,一齐下马罗拜。
正在这时,忽听鼓声动地,旌旗蔽天,似虎似貔的唐军如天兵天将一般顷刻降临,摆成了“一”字长蛇阵,煊赫无比。颉利吓得面如土色,竟拔马回营,闭门静守了。
唐太宗依旧驻马而待,大臣萧怕他轻敌进击,叩马固谏,请求还朝。唐太宗对他耳语道:“朕筹思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敢倾国前来,直抵郊甸,是以为我们国内有难,朕新即位,无法与之争锋。朕若示以怯弱,他必纵兵大掠,无法限制,朕因此怒斥敌使,又轻骑独出,示以从容,再张皇之师,作必战状。虏既慑我气,复震我威,且因深入我地,隐有戒心,然后与战必克,与和必固。制服突厥,永除后患,在此一举。卿但看着,虏已无能为力了。”
萧乃退。过了片刻,果然有突厥使臣,渡水而来,向太宗乞和。太宗又正义凛然地责斥数语,来使俯首听命,太宗才允许和议,约定次日订盟。
第二天,唐朝与突厥歃血立约,彼此挥兵退还。之后,突厥害怕李世民的声威及唐朝的强大,再不敢轻举妄动。到了公元630年,李世民又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时,一举消灭了东突厥国,彻底消除了唐朝边陲的动荡根源。
“智谋小结”
唐初建,国力脆弱,面对突厥重10万精骑,战退皆不可为。李世民利用自己能征贯战的威望和大唐帝国的盛名,来个“树上开花”,虚张声势,使悍敌心存恐惧,望而却步。从而避免了一场刀兵之灾。
“兵法妙用”白兰地畅销美国
法国的白兰地酒在国内和欧洲畅销不衰,但难以在美国市场大量销售。为占领巨大的美国市场,白兰地公司耗资数万专门调查美国人的饮酒习惯,制定出各种推销策略,但因促销手段单调,结果是收效甚微。
这时有一位叫柯林斯的推销专家,向白兰地公司总经理提出一个推销妙法: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67岁寿辰之际,向总统赠送白兰地酒,借机扩大白兰地在美国的影响,进而打开美国市常
白兰地公司总经理采纳了这个建议。公司首先向美国国务卿呈上一份礼柬,上面写道:“尊敬的国务卿阁下,法国人民为了表示对美国总统的敬意,将在艾森豪威尔总统67岁生日那天,赠送两桶窖藏67年的法国白兰地酒。请总统阁下接受我们的心意。”然后,他们把这一消息在法美两国的报纸上连续登载。仿佛平地一声惊雷,白兰地公司将向美国总统赠酒的新闻成为美国千百万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赠酒那天,白宫前的草坪上热闹非凡。四名英俊的法国青年身着法兰西宫廷侍卫服装,抬着礼品缓缓步入,人群中顿时欢声雷动,总统生日庆典变成了法国白兰地酒的欢迎仪式。
从此以后,争购白兰地酒的热潮在美国各地掀起。一时间,国家宴会、家庭餐桌上少不了白兰地酒。白兰地酒进军美国市场之后,白兰地公司的收益大幅度增加。白兰地公司总经理一再惊叹:“树上开花!一本万利!”